1、杏花天·詠湯
宋代:吳文英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裏。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2、酬柳柳州家雞之贈
唐代:劉禹錫
日日臨池弄小雛,還思寫論付官奴。 柳家新樣元和腳,且盡姜芽斂手徒。
3、過姚孝子廬偶書
唐代:李商隱
拱木臨周道,荒廬積古苔。魚因感姜出,鶴為吊陶來。 兩鬢蓬常亂,雙眸血不開。聖朝敦爾類,非獨路人哀。
4、贈鄭讜處士
唐代:李商隱
浪跡江湖白發新,浮雲壹片是吾身。寒歸山觀隨棋局, 暖入汀洲逐釣輪。越桂留烹張翰鲙,蜀姜供煮陸機蒓。 相逢壹笑憐疏放,他日扁舟有故人。
5、衡門
年代:先秦 作者: 詩經
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饑。
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取妻,必齊之姜?
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取妻,必宋之子?
6、《重贈二首》柳宗元
聞道將雛向墨池,劉家還有異同詞。
如今試遣隈墻問,已道世人那得知。
世上悠悠不識真,姜芽盡是捧心人。
若道柳家無子弟,往年何事乞西賓。
擴展資料
古時生姜的故事
有種說法,神農嘗百草,以辨藥性,誤食毒蘑菇昏迷,蘇醒後發現躺臥之處有壹叢青草。神農順手壹拔,把它的塊根放在嘴裏嚼。過了不久,肚子裏咕嚕咕嚕地響,泄瀉過後,身體全好了。
神農姓姜,他就把這尖葉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讓自己起死回生。孔子活了73歲,這個年齡在春秋時期絕對算是高壽。這和孔子健康的飲食觀和衛生習慣是分不開的。其中就有姜的功勞。《論語》記載孔子說過:“不撤姜食,不多食。”每次吃飯,他都要吃姜。
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在《論語集註》中,對孔子食姜的嗜好進壹步作了闡釋,說姜能“通神明,去穢惡,故不撤。”
參考資料:
《衡門》
年代:先秦 作者: 詩經
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饑。
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取妻,必齊之姜?
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取妻,必宋之子?
丁未春五首
作者:劉克莊
道是生姜樹上生,不應壹世也隨聲。
暮年受用堯夫語,莫與張程幾個爭。
第壹個字是姜的古詩
《感懷》 作者:孟郊
秋氣悲萬物,驚風振長道。登高有所思,寒雨傷百草。平生有親愛,零落不相保。五情今已傷,安得自能老。晨登洛陽阪,目極天茫茫。群物歸大化,六龍頹西荒。豺狼日已多,草木日已霜。饑年無遺粟,眾鳥去空場。路傍誰家子,白首離故鄉。含酸望松柏,仰面訴穹蒼。去去勿復道,苦饑形貌傷。徘徊不能寐,耿耿含酸辛。中夜登高樓,憶我舊星辰。四時互遷移,萬物何時春。唯憶首陽路,永謝當時人。長安佳麗地,宮月生蛾眉。陰氣凝萬裏,坐看芳草衰。玉堂有玄鳥,亦以從此辭。傷哉誌士嘆,故國多遲遲。深宮豈無樂,擾擾復何為。朝見名與利,莫還生是非。姜牙佐周武,世業永巍巍。舉才天道親,首陽誰采薇。去去荒澤遠,落日當西歸。羲和駐其輪,四海借餘暉。極目何蕭索,驚風正離披。鴟鸮鳴高樹,眾鳥相因依。東方有壹士,歲暮常苦饑。主人數相問,脈脈今何為。貧賤亦有樂,且願掩柴扉。火雲流素月,三五何明明。光曜侵白日,賢愚迷至精。四時更變化,天道有虧盈。常恐今已沒,須臾還復生。河梁暮相遇,草草不復言。漢家正離亂,王粲別荊蠻。野澤何蕭條,悲風振空山。舉頭是星辰,念我何時還。親愛久別散,形神各離遷。未為生死訣,長在心目間。有鳥東西來,哀鳴過我前。願飛浮雲外,飲啄見青天。
《閿鄉姜七少府設膾,戲贈長歌》 作者:杜甫
姜侯設膾當嚴冬,昨日今日皆天風。河凍未漁不易得,鑿冰恐侵河伯宮。饔人受魚鮫人手,洗魚磨刀魚眼紅。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偏勸腹腴愧年少,軟炊香飯緣老翁。落砧何曾白紙濕,放箸未覺金盤空。新歡便飽姜侯德,清觴異味情屢極。東歸貪路自覺難,欲別上馬身無力。可憐為人好心事,於我見子真顏色。不恨我衰子貴時,悵望且為今相憶。
《賀清源太保王延彬》 作者:徐夤
蕊珠宮裏謫神仙,八載溫陵萬戶閑。心地闊於雲夢澤,官資高卻太行山。姜牙兆寄熊羆內,陶侃文成掌握間。應笑清溪舊門吏,年年扶病掩柴關。武榮江畔蔭祥雲,寵拜天人慶郡人。五色鶴綾花上敕,九霄龍尾道邊臣。英雄達處誰言命,富貴來時自逼身。更待春風飛吉語,紫泥分付與陶鈞。
《子夜歌十八首》 作者:晁采
儂既剪雲鬟,郎亦分絲發。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夜夜不成寐,擁被啼終夕。郎不信儂時,但看枕上跡。何時得成匹,離恨不復牽。金針刺菡萏,夜夜得見蓮。相逢逐涼候,黃花忽復香。顰眉臘月露,愁殺未成霜。明窗弄玉指,指甲如水晶。剪之特寄郎,聊當攜手行。寄語閨中娘,顏色不常好。含笑對棘實,歡娛須是棗。良會終有時,勸郎莫得怒。姜蘗畏春蠶,要綿須辛苦。醉夢幸逢郎,無奈烏啞啞。中山如有酒,敢借千金價。信使無虛日,玉醞寄盈觥。壹年壹日雨,底事太多晴。繡房擬會郎,四窗日離離。手自施屏障,恐有女伴窺。相思百餘日,相見苦無期。褰裳摘藕花,要蓮敢恨池。金盆盥素手,焚香誦普門。來生何所願,與郎為壹身。花池多芳水,玉杯挹贈郎。避人藏袖裏,濕卻素羅裳。感郎金針贈,欲報物俱輕。壹雙連素縷,與郎聊定情。寒風響枯木,通夕不得臥。早起遣問郎,昨宵何以過。得郎日嗣音,令人不可睹。熊膽磨作墨,書來字字苦。輕巾手自制,顏色爛含桃。先懷儂袖裏,然後約郎腰。儂贈綠絲衣,郎遺玉鉤子。即欲系儂心,儂思著郎體。
《送新平故人》 作者:懷楚
常聽倉庚思舊友,又因蝴蝶夢生涯。壹千餘裏河連郭,三十六峰寒到家。陰島直分東虢雁,晴樓高入上陽鴉。姜嫄廟北與君別,應笑薄寒悲落花。
姜川限饋魚(李嶠),微雨燕雙飛(晏幾道)。
遺我山姜花(劉禹錫),翩翩簾外燕(元稹)。
姜宜山茗留閑啜(陸遊),燕飛人靜畫堂深(賀鑄)。
3.關於姜的詩句和資料哪個都行隴西行(漢·兩漢樂府):取婦得如此,齊姜亦不如。
在懷縣作詩二首 其壹(魏晉·潘嶽):瓜瓞蔓長苞,姜芋紛廣畦。
山中(唐·方幹):姓名未及陶弘景,髭鬢白於姜子牙。
祝風三十二韻(唐·吳融):將正陶令巾,又蓋姜肱被。
贈鄭讜處士(唐·李商隱):越桂留烹張翰鲙,蜀姜供煮陸機蒓。
傷歌行四首 其二(宋·黃庭堅):孟氏至誠通竹筍,姜詩純孝感淵魚。
1.水至不去:
《列女傳》卷四〈貞順傳·楚昭貞姜〉
貞姜者,齊侯之女,楚昭王之夫人也。王出遊,留夫人漸臺之上而去。王聞江水大至,使使者迎夫人,忘持符,使者至,請夫人出,夫人曰:「王與宮人約令,召宮人必以符。今使者不持符,妾不敢從使者行。」使者曰:「今水方大至,還而取符,則恐後矣。」夫人曰:「妾聞之:貞女之義不犯約,勇者不畏死,守壹節而已。妾知從使者必生,留必死。然棄約越義而求生,不若留而死耳。」於是使者反取符,還則水大至,臺崩,夫人流而死。王曰:「嗟夫!守義死節,不為茍生,處約持信,以成其貞。」乃號之曰貞姜。君子謂貞姜有婦節。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忒。」此之謂也。
2.姜肱***被:
《後漢書》卷五十三〈周黃徐姜申屠列傳·姜肱〉
姜肱字伯淮,彭城廣戚人也。家世名族。肱與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其友愛天至,常***臥起。及各娶妻,兄弟相戀,不能別寢,以系嗣當立,乃遞往就室。
3.姜詩躍鯉:
《東觀漢記》卷十〈姜詩傳〉
姜詩,字士遊。廣東洛人也。適值年荒,與婦傭作養母。賊經其裏,束兵安步,雲“不可驚孝子”。母好飲江水,兒常取水,溺死。夫婦痛,恐母知,詐曰行學。歲歲作衣,投於江中。俄而湧泉出舍側,味如江水,日生鯉壹雙。
4.關於姜的古詩詞《閟宮》(先秦詩經作品,選自詩經·頌·魯頌)
閟宮有侐,實實枚枚……奚斯所作,孔曼且碩,萬民是若。
《衡門》(詩經作品,選自詩經·國風·陳風)
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豈其取妻,必宋之子。
《綿》(先秦詩經作品,選自詩經·大雅·文王之什)
綿綿瓜瓞……予曰有奔奏,予曰有禦侮。
《桑中》(詩經全集,選自詩經·國風·鄘風)
爰采唐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生民》(先秦詩經全集,選自詩經·大雅·生民之什)
厥初生民,時維姜嫄……庶無罪悔,以迄於今。
《碩人》(詩經作品,選自詩經·國風·衛風)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思齊》(詩經全集,選自詩經·大雅·文王之什)
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無「懌去忄右加攵」,譽髦斯士。
《有女同車》(先秦詩經作品,選自詩經·國風·鄭風)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翺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5.描寫生姜的詩句《山中有招》劉駕朗朗山月出,塵中事由生。
人心雖不閑,九陌夜無行。學古以求聞,有如石上耕。
齊姜早作婦,豈識閨中情。何如此幽居,地僻人不爭。
嘉樹自昔有,茅屋因我成。取薪不出門,采藥於前庭。
春花雖無種,枕席芙蓉馨。君來食葵藿,天爵豈不榮。
《懷武夷紅石子二首》貫休常思紅石子,獨自住山椒。窗外猩猩語,爐中姹姹嬌。
乳香諸洞滴,地秀眾峰朝。曾見奇人說,煙霞恨太遙。
弋者終何慕,高吟坐綠鰲。燒侵姜芋窖,僧與水雲袍。
竹鞘畬刀缺,松枝獵箭牢。何時壹相見,清話擘蟠桃。
《感懷》孟郊秋氣悲萬物,驚風振長道。登高有所思,寒雨傷百草。
平生有親愛,零落不相保。五情今已傷,安得自能老。
晨登洛陽阪,目極天茫茫。群物歸大化,六龍頹西荒。
豺狼日已多,草木日已霜。饑年無遺粟,眾鳥去空場。
路傍誰家子,白首離故鄉。含酸望松柏,仰面訴穹蒼。
去去勿復道,苦饑形貌傷。徘徊不能寐,耿耿含酸辛。
中夜登高樓,憶我舊星辰。四時互遷移,萬物何時春。
唯憶首陽路,永謝當時人。長安佳麗地,宮月生蛾眉。
陰氣凝萬裏,坐看芳草衰。玉堂有玄鳥,亦以從此辭。
傷哉誌士嘆,故國多遲遲。深宮豈無樂,擾擾復何為。
朝見名與利,莫還生是非。姜牙佐周武,世業永巍巍。
舉才天道親,首陽誰采薇。去去荒澤遠,落日當西歸。
羲和駐其輪,四海借餘暉。極目何蕭索,驚風正離披。
鴟鸮鳴高樹,眾鳥相因依。東方有壹士,歲暮常苦饑。
主人數相問,脈脈今何為。貧賤亦有樂,且願掩柴扉。
火雲流素月,三五何明明。光曜侵白日,賢愚迷至精。
四時更變化,天道有虧盈。常恐今已沒,須臾還復生。
河梁暮相遇,草草不復言。漢家正離亂,王粲別荊蠻。
野澤何蕭條,悲風振空山。舉頭是星辰,念我何時還。
親愛久別散,形神各離遷。未為生死訣,長在心目間。
有鳥東西來,哀鳴過我前。願飛浮雲外,飲啄見青天。
《小胡笳引》元稹雷氏金徽琴,王君寶重輕千金。三峽流中將得來,明窗拂席幽匣開。
朱弦宛轉盤鳳足,驟擊數聲風雨回。哀笳慢指董家本,姜生得之妙思忖。
泛徽胡雁咽蕭蕭,繞指轆轤圓袞袞。吞恨緘情乍輕激,故國關山心歷歷。
潺湲疑是雁鸊鵜,砉騞如聞發鳴鏑。流宮變徵漸幽咽,別鶴欲飛猿欲絕。
秋霜滿樹葉辭風,寒雛墜地烏啼血。哀弦已罷春恨長,恨長何恨懷我鄉。
我鄉安在長城窟,聞君虜奏心飄忽。何時窄袖短貂裘,胭脂山下彎明月。
《送唐明府赴溧水》韋應物三為百裏宰,已過十餘年。只嘆官如舊,旋聞邑屢遷。
魚鹽濱海利,姜蔗傍湖田。到此安氓俗,琴堂又晏然。
《重贈二首》柳宗元聞道將雛向墨池,劉家還有異同詞。如今試遣隈墻問,已道世人那得知。
世上悠悠不識真,姜芽盡是捧心人。若道柳家無子弟,往年何事乞西賓。
《飯僧》王建別屋炊香飯,薰辛不入家。溫泉調葛面,凈手摘藤花。
蒲鲊除青葉,芹齏帶紫芽。願師常伴食,消氣有姜茶。
《閿鄉姜七少府設膾,戲贈長歌》杜甫姜侯設膾當嚴冬,昨日今日皆天風。河凍未漁不易得,鑿冰恐侵河伯宮。
饔人受魚鮫人手,洗魚磨刀魚眼紅。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
偏勸腹腴愧年少,軟炊香飯緣老翁。落砧何曾白紙濕,放箸未覺金盤空。
新歡便飽姜侯德,清觴異味情屢極。東歸貪路自覺難,欲別上馬身無力。
可憐為人好心事,於我見子真顏色。不恨我衰子貴時,悵望且為今相憶。
《寄張十二山人彪三十韻》杜甫獨臥嵩陽客,三違潁水春。艱難隨老母,慘淡向時人。
謝氏尋山屐,陶公漉酒巾。群兇彌宇宙,此物在風塵。
歷下辭姜被,關西得孟鄰。早通交契密,晚接道流新。
靜者心多妙,先生藝絕倫。草書何太苦,詩興不無神。
曹植休前輩,張芝更後身。數篇吟可老,壹字買堪貧。
將恐曾防寇,深潛托所親。寧聞倚門夕,盡力潔飧晨。
疏懶為名誤,驅馳喪我真。索居猶寂寞,相遇益悲辛。
流轉依邊僥,逢迎念席珍。時來故舊少,亂後別離頻。
世祖修高廟,文公賞從臣。商山猶入楚,源水不離秦。
存想青龍秘,騎行白鹿馴。耕巖非谷口,結草即河濱。
肘後符應驗,囊中藥未陳。旅懷殊不愜,良覿渺無因。
自古皆悲恨,浮生有屈伸。此邦今尚武,何處且依仁。
鼓角淩天籟,關山信月輪。官場羅鎮磧,賊火近洮岷。
蕭索論兵地,蒼茫鬥將辰。大軍多處所,餘孽尚紛綸。
高興知籠鳥,斯文起獲麟。窮秋正搖落,回首望松筠。
《秋日荊南送石首薛明府辭滿告別奉寄薛尚書頌》杜甫南征為客久,西候別君初。歲滿歸鳧舄,秋來把雁書。
荊門留美化,姜被就離居。聞道和親入,垂名報國餘。
連枝不日並,八座幾時除。往者胡星孛,恭惟漢網疏。
風塵相澒洞,天地壹丘墟。殿瓦鴛鴦坼,宮簾翡翠虛。
鉤陳摧僥道,槍櫐失儲胥。文物陪巡守,親賢病拮據。
公時呵猰貐,首唱卻鯨魚。勢愜宗蕭相,材非壹範睢。
屍填太行道,血走浚儀渠。滏口師仍會,函關憤已攄。
紫微臨大角,皇極正乘輿。賞從頻峨冕,殊私再直廬。
豈惟高衛霍,曾是接應徐。降集翻翔鳳,追攀絕眾狙。
侍臣雙宋玉,戰策兩穰苴。鑒澈勞懸鏡,荒蕪已荷鋤。
向來披述作,重此憶吹噓。白發甘雕喪,青雲亦卷舒。
經綸功不朽,跋涉體何如。應訝耽湖橘,常餐占野蔬。
十年嬰藥餌,萬裏狎樵漁。揚子淹投閣。
6.描寫生姜的詩句有哪些1、杏花天·詠湯宋代:吳文英蠻姜豆蔻相思味。
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
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
記曉色、東城夢裏。紫檀暈淺香波細。
腸斷垂楊小市。2、酬柳柳州家雞之贈唐代:劉禹錫日日臨池弄小雛,還思寫論付官奴。
柳家新樣元和腳,且盡姜芽斂手徒。3、過姚孝子廬偶書唐代:李商隱拱木臨周道,荒廬積古苔。
魚因感姜出,鶴為吊陶來。 兩鬢蓬常亂,雙眸血不開。
聖朝敦爾類,非獨路人哀。4、贈鄭讜處士唐代:李商隱浪跡江湖白發新,浮雲壹片是吾身。
寒歸山觀隨棋局, 暖入汀洲逐釣輪。越桂留烹張翰鲙,蜀姜供煮陸機蒓。
相逢壹笑憐疏放,他日扁舟有故人。5、衡門年代:先秦 作者: 詩經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泌之洋洋,可以樂饑。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取妻,必齊之姜?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取妻,必宋之子?6、《重贈二首》柳宗元聞道將雛向墨池,劉家還有異同詞。
如今試遣隈墻問,已道世人那得知。世上悠悠不識真,姜芽盡是捧心人。
若道柳家無子弟,往年何事乞西賓。擴展資料古時生姜的故事有種說法,神農嘗百草,以辨藥性,誤食毒蘑菇昏迷,蘇醒後發現躺臥之處有壹叢青草。
神農順手壹拔,把它的塊根放在嘴裏嚼。過了不久,肚子裏咕嚕咕嚕地響,泄瀉過後,身體全好了。
神農姓姜,他就把這尖葉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讓自己起死回生。
孔子活了73歲,這個年齡在春秋時期絕對算是高壽。這和孔子健康的飲食觀和衛生習慣是分不開的。
其中就有姜的功勞。《論語》記載孔子說過:“不撤姜食,不多食。”
每次吃飯,他都要吃姜。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在《論語集註》中,對孔子食姜的嗜好進壹步作了闡釋,說姜能“通神明,去穢惡,故不撤。”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