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白蓮塔在西柵大運河畔環河島得以原樣易地復建。 現在的白蓮塔高有七級,塔高51.75米,為烏鎮最高建築,塔下有八角形的升蓮廣場,廣場中有放生池,東側河岸邊有壹條石舫。從運河坐船來烏鎮,遠遠的望見白蓮塔雄偉的身姿,就知道烏鎮到了。 白蓮塔屬於宋元時期江浙壹帶通行的磚木混合結構的閣式塔,縱觀其塔,外觀呈梭狀,實際上塔的平面是成正方形的,塔基也是壹個二十四乘二十四米的正方形,內部地面用清水方磚鋪就而成。 整個塔體由第壹層起向內逐漸收攏,登高遠眺,運河和烏鎮風光盡收眼底,入夜時,塔身被燈光照耀得通體剔透,美不勝收。 歷史:原來的白蓮塔寺是九開間的,有三進深,它的正殿建在高有二米多的平臺上,顯得非常雄偉。據鎮誌所記載,張俊原先的生祠也建在原白蓮塔寺內。後來,秦檜案發,張俊受到株連,生祠於是就被廢了。 原有的白蓮塔,高有七級,高十六丈,元朝末年毀於朱元璋與張士誠在烏鎮的戰爭。後歷代幾經重建,鹹豐年間,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時(即庚申之變),寺院毀於戰火,塔身更加傾斜。 到同治七年(1868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轟然倒塌,存世達760余年。 光緒年間,有多位僧人經過辛苦的募捐,終於在光緒十八年(1892年)建成山門、前殿、後殿和僧寮等。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又有僧人募捐,鑄成大鐘壹座,重達千斤,但是是何人募捐建此大鐘,鎮誌上沒有記載。 民國後期,又曾有軍官壹度將白蓮寺改為了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