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歌荊軻系列:古詩三百首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註釋蕭蕭:指風聲。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縣,是當時燕國的南界。譯文風蕭蕭地響把易水岸邊吹得很冷,壯士去了就再也不回來了。刺殺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龍宮壹樣危險啊,但是我們的英雄英勇的氣概,連仰天吐氣都能形成白虹.史書上說,高漸離擊築,荊軻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唱得太悲壯了,以至於聽者嗔目,發盡上指。壹段唱畢,只聽見荊軻仰頭長嘆壹聲,天空中居然出現壹道七彩虹。高漸離趁勢變了壹個調,樂音顯得更為激昂,荊軻繼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後被徹底地感動了,跪在地上向荊軻敬了壹杯酒。鑒賞這是壹個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還的壯士的慷慨悲歌。全詩僅兩句。第壹句寫臨別時的環境,蕭瑟的秋風,寒冽的易水,壹派悲壯蒼涼的氣氛。景物描寫中滲透著歌者的感情。第二句表現了英雄赴難義無反顧的獻身精神。這首詩語言十分平易、簡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壹曲絕唱。荊軻以此得名,而短短的兩句詩乃永垂於千古。在詩裏表現雄壯的情緒之難,在於令人心悅誠服,而不在囂張誇大;在能表現出那暫時感情的後面蘊藏著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壹時的沖動。大約悲壯之辭往往易於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難於辨別真偽,於是字裏行間不但欺騙了別人,而且欺騙了自己。許多壹時興高采烈的作品,事後自己讀起來也覺得索然無味,正是那表現欺騙了自己的緣故。《易水歌》以輕輕二句遂為千古絕唱,我們讀到它時,何嘗壹定要有荊軻的身世。這正是藝術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時間與空間而訴之於那永久的情操。對荊軻的行為,自古以來評價不壹。有人說荊軻是舍生取義的壯士,有人說他是微不足道的亡命徒,還有人說他是中國古代的***。
古詩《易水歌》帶拼音
yìshuǐgē
易水歌
fēngxiāoxiāoxī,yìshuǐhán,zhuàngshìyīqùxī,búfùhái。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
風蕭蕭地響把易水岸邊吹得很冷,壯士去了就再也不回來了。
tànhǔxuéxī,rùjiāogōng,yǎngtiānhūqìxī,chéngbáihóng。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刺殺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龍宮壹樣危險啊,但是我們的英雄英勇的氣概,連仰天吐氣都能形成白虹。
擴展資料:
戰國後期,秦國發動了兼並六國的戰爭,自公元前230年始,相繼攻韓,克趙,擊魏,破楚,弱小的燕國危在旦夕。秦王政二十年,失去故國的荊軻,正在燕國作太子丹的門客。為阻止秦國的進攻,燕太子丹請荊軻謀刺秦王贏政。
為報國仇,亦為了答謝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荊軻慨然應允,準備以秦叛將樊於期的首級和獻燕督亢地圖為由,接近秦王而刺之。出發時,燕太子丹同眾賓客送荊軻至易水河畔,荊軻的好友高漸離擊築,荊軻高聲地吟唱出《易水歌》這首短歌。
古詩《易水歌》
易水歌古詩: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白話譯文:北風蕭蕭呵易水森寒,壯士壹去呵再不回返。刺殺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龍宮壹樣危險啊,但是我們的英雄英勇的氣概,連仰天吐氣都能形成白虹。
《易水歌》壹作《渡易水歌》,是戰國時期荊軻將為燕太子丹去秦國刺殺秦王,在易水餞別之際所作的壹首詩辭。
文學鑒賞:
這首辭僅兩句,乍壹看,淺近易懂,直白如話;細細品味,卻意蘊深長,正氣凜凜,而且頗具藝術功力。
全辭仿擬《詩經》“興”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首先以西風易水起興,進而引出勇士的壯誌情懷,壹氣貫通,頗有氣勢。
首句交待了出征的時間、地點。蕭蕭秋風,寒冽易水,皆自然景物,本無情感可言,而荊軻在此寄心中之情誌於眼前之景物,情滿於風,意溢於水,使其帶上濃郁的感情色彩。象聲詞“蕭蕭”和形容詞“寒”的選用,十分獨到精彩。
《易水歌》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
風蕭蕭兮易水寒全詩
《易水歌》
作者:荊軻
原文: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註釋:
1、易水:河流名,在今河北省易縣,當時為燕國的南界。
2、蕭蕭:秋天的風聲。
3、兮:語氣助詞。
4、壯士:在這裏指荊軻。
風蕭蕭地響把易水岸邊吹得很冷,壯士去了就再也不回來了。刺殺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龍宮壹樣危險啊,但是我們的英雄英勇的氣概,連仰天吐氣都能形成白虹。史書上說,高漸離擊築,荊軻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唱得太悲壯了,以至於聽者嗔目,發盡上指。壹段唱畢,只聽見荊軻仰頭長嘆壹聲,天空中居然出現壹道七彩虹。高漸離趁勢變了壹個調,樂音顯得更為激昂,荊軻繼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後被徹底地感動了,跪在地上向荊軻敬了壹杯酒。
賞析:
這是壹個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還的壯士的慷慨悲歌。
全詩僅兩句。第壹句寫臨別時的環境,蕭瑟的秋風,寒冽的易水,壹派悲壯蒼涼的氣氛。景物描寫中滲透著歌者的感情。第二句表現了英雄赴難義無反顧的獻身精神。
這首詩語言十分平易、簡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壹曲絕唱。
荊軻以此得名,而短短的兩句詩乃永垂於千古。在詩裏表現雄壯的情緒之難,在於令人心悅誠服,而不在囂張誇大;在能表現出那暫時感情的後面蘊藏著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壹時的沖動。大約悲壯之辭往往易於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難於辨別真偽,於是字裏行間不但欺騙了別人,而且欺騙了自己。許多壹時興高采烈的作品,事後自己讀起來也覺得索然無味,正是那表現欺騙了自己的緣故。《易水歌》以輕輕二句遂為千古絕唱,我們讀到它時,何嘗壹定要有荊軻的身世。這正是藝術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時間與空間而訴之於那永久的情操。
對荊軻的行為,自古以來評價不壹。有人說荊軻是舍生取義的壯士,有人說他是微不足道的亡命徒,還有人說他是中國古代的恐怖分子。
吹面不寒楊柳風全詩
吹面不寒楊柳風全詩
《絕句》
作者:僧誌南
原文: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註釋:
1、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稱。
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壹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拐杖。
詩意:
在岸邊參天古木的綠蔭下系上了小船,然後,壹個人拄著拐仗,慢慢走過小橋,欣賞橋東的春色。在這陽春三月,在這杏花盛開的時節,綿綿的細雨好像故意要打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那撲面而來的徐徐春風,也洋溢著溫馨與柔情,還有融融的醉意。
賞析:
這首小詩寫的是詩人在春日和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感受和樂趣。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在這兩句詩中,詩人明明是自己拄著拐杖出去春遊,卻偏說是杖藜扶我去橋東觀賞春色,個人以為這不僅僅是簡單地將杖藜人格化了那麽簡單,此時,從詩人後兩句所表現的情趣看,詩人雖然是壹個人出行,但並沒有點孤獨落寞的感覺,杖藜仿佛成了壹位可以令詩人依賴的和可以與之同賞醉人春色的郊遊伴侶,與詩人且遊且行,教人讀著讀著眼前仿佛就出現了壹位老者,手扶拐杖,在古木參天的綠蔭之中迷上了短蓬小船,然後欣欣然、慢悠悠地過了小橋,向那春色的深處走去了。還有壹點,在這裏,橋東未必就是詩人要去遊賞的春色佳處,但是從古至今,在文人筆下東往往寓有春的意思,或者說可以叫春的同義詞。朱自清《春》之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的東風實際就是指的春風。詩人以杖藜扶我過橋東來寫春遊之去向,或許就有此意。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是這首詩的精彩之筆,為歷代經久傳誦而不衰。杏花雨,杏花時節的蒙蒙細雨;楊柳風,楊柳抽芽吐綠時的和風。這樣說比直接說細雨、和風更顯得有美感,更富於畫意。楊柳枝隨風蕩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感覺。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吹面不寒,用春風吹到臉上不絕的寒冷形容春風的和煦、輕柔、溫馨,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壹路紅杏鬧春,楊柳拂風,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壹絲兒寒意,這是多麽令人愜意的春遊啊!寫出了詩人對春天的由衷贊美和獨特的感受。
無名氏古歌·秋風蕭蕭愁殺人
《古歌秋風蕭蕭愁殺人》
作者:無名氏
秋風蕭蕭愁殺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誰不懷憂?
令我白頭。
胡地多飈風,樹木何修修!
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
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註釋:
1、蕭蕭:寒風之聲。
2、胡地:古代胡人居北方,故後即用以代指北方。飆風:暴風。
3、修修:與__通,鳥尾敝壞無潤澤貌,這裏借喻樹木幹枯如鳥尾。
4、思:悲。末二句是說難言的悲感回環在心裏,好像車輪滾來滾去。
賞析:
讀這首詩,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醞釀,劈頭便為壹派濃重的憂愁所籠蓋壹個蒼莽悲涼的秋日,壹場郁郁無歡的悵飲,本已令人愁悶難耐。何況還有那吹不盡的秋風,老是在帳外蕭蕭地響,更教人愁殺。秋風蕭蕭愁殺人,這壹句突發的嘯嘆,正將主人公心頭的萬縷愁緒,化作烈烈秋風,蒼茫而來,立時令人生出壹種不可遏抑的困擾之感。出亦愁,入亦愁,則以細節刻畫,抒寫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擾著主人公的憂愁,竟怎樣難以趨避、無可擺脫。受這困擾的,不止主人公壹人:座中何人誰不懷憂?既稱何人,又加誰不,這雙重反問告訴人們:那憂愁正如病魔壹樣,已侵襲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使主人公所對無非憂者、所聞無非愁嘆這樣的日子,真能耗蝕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來。難怪主人公要發出令我白頭的幽幽哀嘆了。
以上壹節,壹味寫愁,使人來不及細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擺脫不開的憂愁。讀者不免要問:詩中主人公是誰?他究竟為什麽如此憂愁?第二節詩,正為讀者解開了疑團:胡地多飈風,樹木何修修!胡地,即塞外胡人居處之地。主人公既呼之為胡,可見他自己不是胡人。聯系下文離家日趨遠壹句,可知主人公應是遠離家鄉、出塞戍守的漢卒。對於初到塞外的旅人來說,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異域風光,實在是新鮮而奇妙的。但作為戍卒而久居胡地,看慣了浩瀚的黃沙,見不到幾多綠意。秋冬之際,唯有呼嘯的飈風,時時搖撼著稀疏的高樹。那滋味可就大不好受了。它們所能勾起的,只能是千重憂慮、萬裏思情。讀到這裏,讀者便可恍然大悟:主人公之所以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之人之所以誰不懷憂,那都是心揣著有家難歸的萬裏離思的緣故。在這樣的斷腸人眼中,無論是飈風,無論是修樹,觸目間全都化成了壹片愁霧。故此二句看似寫景,實亦寫愁,正與上文秋風蕭蕭愁殺人相應,將滿腹的憂愁外化了。
如果說,憂愁可以催人衰老,它首先帶給人們的,則是憔悴和消瘦。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詩中的主人公,正因為飄泊異鄉、離家日遠,被愁思消磨得煢煢骨立了。但詩人卻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運用衣帶之日緩,以反襯主人公身軀的日見消瘦,寫得含蘊不露而哀情深長。壹位形銷骨立的戍卒,就這樣獨佇於塞外荒漠,默默無語地遙望著萬裏鄉關: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他不是無語可說,而是心中塞滿了愁思,縱然有千言萬語,也難以表達。要描述這樣壹種痛苦之狀,筆墨是難以勝任的。但人們在極度痛苦之中,想象力就往往特別活躍,筆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語。《衛風河廣》的主人公,在眺望黃河彼岸的故國時,思歸心切,就唱出了誰謂河廣,壹葦杭之的奇句。而這首歌的主人公,為抒寫胸中難以排遣的痛苦,竟想出了腸中車輪轉這壹奇喻。用滾滾車輪在腸中的轉動,寫主人公無可言傳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得教人吃驚。也正因為如此,戍卒那離家萬裏的痛苦懷思,才以更強的力度震蕩了讀者的心弦,使人不能不為之悚然動容。
有人認為,《古歌》所抒寫的,是遊子天涯之感,恐怕不確。從上文的分析可知,它應該就是胡地戍卒的思鄉懷歸之作。東漢曾多次對羌人用兵,戰爭均延續十數年之久。朝廷之將貪功而無能,至使離鄉征戍之卒進不得力戰,退不得溫飽,大批喪生於胡地、邊境。這正是《古歌》之類思鄉之作產生的背景。這首歌熔抒情、寫景於壹爐,在秋風蕭蕭中抒寫困擾戍卒的愁思;又將它融於異鄉的修樹、荒漠的飈風之中,變得更加蓬勃、紛揚;最後忽設奇喻,將其化為轆轆車輪,在腸中滾轉不已。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寫,顯示出漢樂府民歌在抒情藝術上已有怎樣長足的進步。能夠與它比美的,在漢代,恐怕只有長於抒情的《古詩十九首》了。
李清照鷓鴣天·寒日蕭蕭上鎖窗
《鷓鴣天寒日蕭蕭上鎖窗》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
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註釋:
1、蕭蕭:淒清冷落的樣子。原為象聲詞,如風聲、雨聲、草木搖落聲、馬蹄聲。《詩經小雅車攻》有蕭蕭馬鳴,《楚辭九懷蓄英》有秋風兮蕭蕭,《史記刺客列傳》有風蕭蕭兮易水寒。瑣窗:鏤刻連鎖紋飾之窗戶。多本作鎖窗,當以瑣窗為勝。
2、酒闌:酒盡,酒酣。闌:殘,盡,晚。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有酒闌,裴_集解曰闌,言希也。謂飲酒者半罷半在,謂之闌。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有白露凝兮歲將闌,李善註曰闌,猶晚也。團茶:團片狀之茶餅,飲用時則碾碎之。宋代有龍團、鳳團、小龍團等多種品種,比較名貴。歐陽修《歸田錄》卷二:茶之品,莫貴於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壹斤。
3、瑞腦:即龍涎香,壹名龍腦香。
4、寒日:晚秋的霜晨,氣溫甚低,人們感覺不到陽光的熱量,故稱寒日。
5、瑣窗:窗欞作連鎖形的圖案,名瑣窗。瑣,即連環,亦兒鎖。
6、團茶:即壓緊茶之壹種。宋朝多制茶團。
7、瑞腦:壹種熏香的名字,也叫龍腦,即冰片。
8、仲宣懷遠: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建安七子之壹。曾寫《登樓賦》,以抒懷鄉的情思。其中有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悲舊鄉之壅隔分,涕橫墜而弗禁之句。
9、隨分:照例。
10、東籬菊蕊黃:化用陶淵明《飲酒二十首》的采菊東籬下句。
翻譯:
深秋慘淡的陽光漸漸地照到鏤刻著花紋的窗子上,梧桐樹也應該怨恨夜晚來襲的寒霜。酒後更喜歡品嘗團茶的濃釅苦味,夢中醒來特別適宜嗅聞瑞腦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秋天快要過去了,依然覺得白晝非常漫長。比起王粲《登樓賦》所抒發的懷鄉情,我覺得更加淒涼。不如學學陶淵明,沈醉酒中以擺脫憂愁,不要辜負東籬盛開的菊花。
賞析:
這首詞寫秋景,寄鄉愁,是壹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通篇從醉酒寫鄉愁,悲慨有致,淒婉情深。此詞開頭兩句寫寒日梧桐,透出無限淒涼。蕭蕭這裏是蕭條、寂寞之意。瑣窗是雕有連瑣圖案的窗欞。上字寫出寒日漸漸升高,光線慢慢爬上窗欞,含著壹個時間的過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觀看著日影,見出她的百無聊賴。梧桐早雕,入秋即落葉,恨霜即恨霜落其葉。草木本無知,所以,梧桐之恨,實為人之恨。從而借景抒情,繪出了作者的孤獨和寂寥。因為心情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飲多而醉,不禁沈睡,醒來唯覺瑞胸熏香,沁人心脾。三、四兩句分別著壹喜字宜字,似乎寫歡樂,實際它不是寫喜而是寫悲。酒闌謂飲酒結束的時候。團茶即茶餅,宋代有為進貢而特制的龍團、鳳團,印有龍鳳紋,最為名貴。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說明酒飲得特別多;酒飲得多,表明愁重。瑞胸,熏香名,又名龍腦,以龍腦木蒸餾而成。宜表面似乎是說香氣宜人,實則同首句的寒日壹樣,是借香寫環境之清寂,因為只有清冷寂靜的環境中,熏香的香氣才更易散發,因而變得更深更濃,更能使人明顯感覺到。
上片敘事,主寫飲酒之實秋已盡,日猶長寫作者個人對秋的感受。仲宣句用典,以王粲思鄉心情自況。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十七歲時因避戰亂,南至荊州依劉表,不受重視,曾登湖北當陽縣城樓,寫了著名的《登樓賦》,抒發壯誌未酬、懷鄉思歸的抑郁心情。這兩句透露出詞人孤身漂泊,思歸不得的幽怨之情。深秋本來使人感到淒清,加以思鄉之苦,心情自然更加淒涼。猶、更這兩個虛詞,壹寫主觀錯覺,壹寫內心實感,都是加重描寫鄉愁。結句是為超脫語。時當深秋,籬外叢菊盛開,金色的花瓣光彩奪目,使她不禁想起晉代詩人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自我寬解起來:歸家既是空想,不如對著尊中美酒,隨意痛飲,莫辜負了這籬菊笑傲的秋光。隨分猶雲隨便、隨意。下片寫飲酒之因,是對上片醉酒的說明:本來是以酒澆愁,卻又故作達觀之想,而表面上的達觀,實際隱含著無限鄉愁。李清照的這首詞是其晚年流寓越中所作,詞中表露的鄉愁因和故國淪喪,流離失所的悲苦結合起來,其中的憂憤更深。
易水歌古詩原文
《荊軻歌/渡易水歌》先秦:佚名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釋義:
譯文
風蕭蕭地響把易水岸邊吹得很冷,壯士荊軻去了就再也不回來了。
刺殺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龍宮壹樣危險啊,但是我們的英雄英勇的氣概,連仰天吐氣都能形成白虹。
註釋:
1、蕭蕭:指風聲。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縣,是當時燕國的南界。
2、兮:語氣助詞。
3、壯士:在這裏指荊軻。
擴展資料:
這是壹個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還的壯士的慷慨悲歌。
全詩僅兩句。第壹句寫臨別時的環境,蕭瑟的秋風,寒冽的易水,壹派悲壯蒼涼的氣氛。景物描寫中滲透著歌者的感情。第二句表現了英雄赴難義無反顧的獻身精神。
這首詩語言十分平易、簡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壹曲絕唱。
荊軻以此得名,而短短的兩句詩乃永垂於千古。在詩裏表現雄壯的情緒之難,在於令人心悅誠服,而不在囂張誇大;在能表現出那暫時感情的後面蘊藏著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壹時的沖動。
《易水歌》以輕輕二句遂為千古絕唱,我們讀到它時,何嘗壹定要有荊軻的身世。這正是藝術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時間與空間而訴之於那永久的情操。
百度百科——荊軻歌易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