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芳出生在河北保定的壹個老軍官家庭。他的父親張繼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炮兵部部長。北伐戰爭初期,他加入國民革命軍,擔任中將第壹軍炮兵總司令。母親投身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壹個堅定的老黨員。妹妹參加革命,影響她年輕時走上革命道路。高中畢業後,她考入北京國立藝術學院學習西洋畫。當時,在國家危難的時刻,日本帝國主義踐踏祖國,華北危在旦夕。張瑞芳和進步學生壹起發起抗日救亡運動,走出畫室用她的畫筆當匕首在大街上畫大字報和海報,激勵大眾抗日救國。由於高漲的愛國熱情,瑞芳覺得單靠壹支畫筆不足以表達自己的感情。她走上舞臺,與藍馬等著名演員壹起演繹了田漢的名劇《名牌之死》。雖然她演的是配角,但和觀眾直接交流的感覺讓她很興奮。每次走到舞臺上動情的地方,聽到臺下雷鳴般的掌聲,她的內心都是震撼的:要是她也是藍馬這樣的優秀演員就好了!
不久,學生抗日救亡運動相繼爆發,大學生走上街頭示威反對日軍暴行。反動當局派出大量軍警鎮壓。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張瑞芳和崔偉壹起站了出來,在軍警的圍攻下表演了街頭劇《放下妳的鞭子》。由於演員們全身心地投入,密集的觀眾沈浸在激昂的愛國熱情中,甚至壹些有正義感的軍警也被感染了。在劇中向日本鬼子扔石頭。這出戲跑了十幾遍,觀眾壹直到天亮都不想走。張瑞芳永遠忘不了那天的場景:演技真神秘,革命文藝有強大的生命力!該劇壹旦引起觀眾心靈的共鳴,就會帶來無窮的魅力生成!“我要演戲!”正是帶著這種堅定的信念,她加入了黨領導下的北平學生戰地流動劇團,走上了為之奮鬥終生的藝術道路。烽火歲月,成為職業演員的張瑞芳與時代脈搏緊緊相連。所謂的“流動劇團”當時正在抗日救國前線活動,積極在華東演出抗日獨幕劇,如《打鬼子》、《林中長嘯》、《七·二八之夜》。壹邊創作壹邊表演,像大篷車壹樣走遍了大街小巷、鄉村、礦區、工廠、工農。張瑞芳不僅在《感動》中磨練了演技,還接受了壹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剛出道不久的張瑞芳“搬家”到南京,在陳黃妹的《打鬼》中飾演大嫂張。在劇中被日本鬼子強奸後,她發現自己的嬰兒被刺死,這讓她瘋狂。這部劇很難演,排練的時候感情的爆發力總是不足。她琢磨了壹下,發現壹個普通女人突然發瘋的外部刺激是血液,於是有了壹個巧妙的想法。她用混合了糖的紅墨水裝滿了壹個橡皮球,然後把它塞進了道具娃娃的嬰兒體內。排練這部劇的時候,她壹邊輕輕掐著嬰兒,壹邊和魔鬼搏鬥。這不就是自己骨肉的血嗎?她尖叫壹聲“瘋了”。這步棋真聰明。在這種“血”的刺激下,每次正式演出,我都是兩眼壹抹黑,悲痛欲絕地尖叫,馬上就瘋了,達到了很強的藝術效果。有壹次因為太投入演戲,瘋了之後就失控了,甚至跑下舞臺就摔倒了,被扶起來還在發抖。幾乎與此同時,壹名觀眾也突然暈倒在舞臺前。原來她家在盧溝橋,和張嫂有同樣的遭遇。強烈的* * *聲勾起了她痛苦的回憶,全場悲憤交加。“去和魔鬼戰鬥吧!”口號響徹劇院。
“搬”到了重慶,因為這裏是全國進步文藝的中心,許多知名的文藝家集結在以周恩來同誌為代表的八路軍辦事處周圍,發揮了文藝先鋒作用,張瑞芳先後與轟鳴劇院、Viva中國劇院、中國戲劇藝術學會簽約,活躍在話劇舞臺上,主演了幾十部話劇。《唐棣之花》是她這壹時期的代表作。這部劇是對當下的隱喻,真實感很強。她飾演的家庭主婦春谷簡單純粹,用詩意的語言傳達了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祖國的熱愛。演出中,達到了在空巷看《唐棣》的盛況,周恩來看了六七遍。屈原是她的著名作品。劇中她飾演嬋娟,金善飾演屈原,柏楊飾演南侯,時宇飾演宋玉,堪稱“黃金搭檔”。演出在山城引起轟動,劇中充沛的愛國激情和飽滿的憂患意識激起了觀眾的抗日熱情。當屈原被陷害遊蕩在汨羅江邊,單鵑找了個老師和他對質天空,當單鵑冒著生命危險沖進廟裏痛斥鐘良誣陷他南後,當單鵑揭穿南後的陰謀代替屈原喝下毒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這部劇的編劇郭沫若被這壹幕深深打動。當晚演出結束後,他送給張瑞芳壹首詩:“我憑空墜入壹個美麗的地方,音量的笑容歷歷在目。贏得千千萬萬孩子的眼淚,像君子睡到月中。”緊接著,她又主演了曹禺《北京人》中的蘇芳和巴金《家》中的瑞玨,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與白陽、修文舒、秦怡壹起被譽為“四大名劇”。張瑞芳在舞臺上成名,但他熱愛電影。我讀書的時候是個電影迷,但對好萊塢迷孫瑜導演的電影並不著迷:《大路》、《野玫瑰》、《小玩意》等。影片中的阮、王、和也是她的主演。學校隔壁是壹家電影公司的工作室。放學後,她透過柵欄看電影。工作室像西洋鏡壹樣變來變去,從“貧民窟”到“主街”,再到“別墅花園”。有壹次,她真的看到阮在《幹草堆》裏拍戲,演壹個樸實的村婦,穿著藍上衣,圍著方巾。有好幾次,她夢見自己在片場拍戲,壹會兒演白雪公主,壹會兒演富家女,壹會兒演窮姑娘。拍電影有多神奇,當電影明星有多美好,她經常這麽想。
沒想到,10年後,張瑞芳的夢想實現了。真的成了孫瑜電影裏的明星。她的電影處女作是孫瑜導演的《火的洗禮》。扮演日偽女特務的角色,第壹次銀幕上演反派讓她好奇。劇中有很多身份要改變,不再是上流社會的交際花,沈迷於花天酒地,而是偽裝成壹個老實的棉紡廠工人,四處打探消息。在劇中,她裝扮成難民,偷偷溜進軍火庫的居民區,假裝餓暈了,贏得了魏鶴齡飾演的工人們的同情。兩人相愛了。因為她提供了情報,敵機轟炸了軍火庫。她目睹了她心愛的鄰居的孩子被殺害。最後,在火的洗禮中,她找到了自己的良心,向勞偉吐露了心聲。她被間諜頭子暗殺,帶著微笑死在勞偉的懷裏。她和魏鶴齡第二次合作了。第壹次是《國家第壹》這部劇,演的是壹對父女。這壹次,他們扮演了壹對戀人。有趣的是,勞偉非常擅長表演,但他經常忘記臺詞。上壹次父女關系達到高潮的時候,勞偉突然卡住了,敏感的瑞芳立刻編詞填補,觀眾並不知道。就在他僥幸逃脫的時候,出乎意料的是,勞偉又想起了那句臺詞,轉過身,動作清晰。而瑞芳卻蒙著眼睛,故作鎮定,不露壹點破綻。幸運的是,勞偉這次沒有忘記她在鏡子前的臺詞,但瑞芳卡住了。由於是第壹次拍戲,剛到片場的時候,交際花的妝容花了好幾個小時,化妝師在她臉上表演花樣,她只好耐著性子看完。當她穿好衣服去工棚照相的時候,那天圍觀的人特別多,燈光從四面八方射來。她心裏打鼓,只聽見孫瑜說“走”,卻忘了臺詞。連續拍了五次才通過。我拍下了她高潮的壹幕:當我向勞偉坦白我是叛徒的時候,我要馬上哭出來,但是她壹滴眼淚都流不出來,她不忍心放點眼藥水去擠她的眼淚。這部劇我試了幾次,不知道是著急還是委屈。我突然淚流滿面。導演抓住了這個機會,終於拍出了她人生的第壹場戲。解放後,張瑞芳加入上海電影廠,在電影《南征北戰》、《三年》中首次飾演工農兵形象。當她接受了《南征北戰》中遊擊隊隊長趙玉敏這個角色時,心裏空蕩蕩的,不知道從何下手。畢竟她離自己的角色太遠了。當時她提倡體驗生活。她隨馮哲、鐵牛等演員來到山東蓋都、臨沂等老區,穿上壹件舊布衫,提著行李與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工作了8個多月。她和村婦聯主任結對子,每天去各家各戶聽“北戰”時家家送飯支援前線的生動故事,還和民兵、村幹部壹起背了壹把卡賓槍。只有這樣,她才能壹步步接近自己的角色,塑造出真實可信的農村女幹部形象。
然後,在三年裏,她扮演了趙秀梅,壹個棉紡廠的女工,兩部電影都獲得了好評。周恩來總理熱情地鼓勵她:“我看了妳的話劇《南征北戰》和《三年》。妳扮演壹個農民和壹個工人,他們看起來都好壹點。妳要繼續努力。”
是的,好電影確實有強大的生命力。20年後,在10的動亂中,被“四人幫”迫害的張瑞芳、鄭、趙丹等人,被打上了“妖魔鬼怪”的烙印,關進了少管所的隔離室。壹天晚上,她躺在床上思考自己的人生經歷。突然,窗外飄來壹個熟悉的聲音:“鄉親們不要難過。”這不就是趙宇民對村民說的壹句臺詞嗎?仔細壹聽,才知道不遠處的會場正在上映《北戰》,觀眾席上人頭攢動,掌聲隨著劇情不斷響起。趙玉敏的聲音在耳邊回響,她自己也深受感染。趙玉敏能在殘酷的戰爭中英勇殺敵,就不能在逆境中歷盡艱辛嗎?她終於成功了。
主演電影《母親》對張瑞芳來說是意料之外的,因為她當時才30歲,壹直演的都是壹個青春的角色,與這個歷經風風雨雨的“母親”無關,但這部電影淩子楓有壹個獨特的見解:“所以選擇她,是因為她自己也有壹個革命的母親,是壹個難得的將個人感情融進角色的機會。”是的,瑞芳的“母親”總是想起自己的母親:抗日戰爭時期,她在日占區浴血奮戰,壹只眼睛被敵人的子彈打瞎,兒子死在敵人的前線,連自己埋在哪裏都不知道。面對殘酷的戰爭和失去兒子的悲痛,她從未流過壹滴眼淚。這不就是妳想在屏幕上表現的“媽媽”嗎?在唐山礦區生活後,瑞芳結識了兩位革命母親——王阿姨和馬阿姨。她們的人生經歷和革命事跡成為瑞芳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並最終在銀幕上樹立了生動的革命母親形象。要描述張瑞芳的演藝生涯,就不能不提到她的代表作《三八紅河》、《聶耳》、《李雙雙》。《三八河畔》是壹部產生於大躍進時代的紀實藝術電影,是特定時代的壹種特殊類型的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描繪了壹位從普通農民成長為人民公社主席的先進女性。張瑞芳和她生活的原型陳淑珍同時出現在銀幕上。為了追求真實的藝術效果,瑞芳和陳淑珍同居了壹段時間。他們下到田裏,壹起挑水聊天。不僅他們的聲音和笑容融合在壹起,甚至他們在劇中穿的衣服都是陳淑珍的。當時,陳的母親拒絕拿出女兒的衣服,因為它們太破舊了,但瑞芳堅持要穿。“如果妳不穿它們,妳就不是陳淑珍。”難忘的是,該片在安徽宿縣拍攝期間,劉少奇主席接見了攝制組,並與張瑞芳、陳淑珍合影留念。瑞芳指著陳淑珍對劉少奇同誌說:“她是真總統,我是假的。”劉少奇同誌幽默地回答:“我們歡迎女同誌當領導,至少可以少壹些強制命令。”我很高興大家都笑了。
看過聶耳的觀眾都會對鄭雷典印象深刻,壹個戴著紅帽子,穿著紅襯衫,內心燃燒著壹團火的年輕人。這個角色是張瑞芳主動向導演鄭提出的,因為看了聶耳的劇本,鄭雷典雷霆萬鈞的性格和對革命的向往與自己的人生經歷壹拍即合,她與聶耳純真熱烈的愛情深深打動了瑞芳的心。這是瑞芳和趙丹(聶耳飾演)唯壹的壹次合作。以前圈裏有* * *知心朋友,有著相同的理想,現在在劇中卻成了戀人。因為演技嫻熟,相知甚深,所以演的是“然而我感受到了神聖獨角獸和諧的心跳”,尤其是“不熱不革命”和“永別龍華寶塔”兩個場景,堪稱華彩樂章。這部電影不負眾望,獲得了第12屆卡羅威·法利國際電影節傳記電影獎。
李雙雙是張瑞芳表演藝術的壹座高峰。她以精湛的演技生動地塑造了李雙雙。這部喜劇故事片圍繞霍普(鐘星飾演)和李雙雙的性格沖突展開,歌頌了李雙雙無私的思想品格。劇中的笑話充滿生活氣息,噱頭十足,場景逗趣。讓人從笑聲中得到啟發。周總理也非常欣賞這部電影,專門請瑞芳到他家吃螃蟹,稱贊她演了壹部好電影,不僅思想內容好,藝術上也令人向往,這部電影獲得了第二屆百花獎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2000年7月11,張瑞芳出海了!壹家有著美麗名字“愛夜閣”的養老院在上海正式開業。“經營養老院不是做生意。我想有壹個溫暖的家,讓我們這些有著相同愛好,相同語言的老人有壹個相同的家。”為此,82歲的張瑞芳拿出了畢生積蓄,在澳大利亞的獨子也寄來了自己的積蓄,母親也賣掉了自己的兩室壹廳的房子。被她的精神感動,很多知道和不知道這個的人花了1000,那個花了幾千元。甚至裝修公司的老板也經常自己掏錢買材料。“愛情晚亭”位於上海市長寧區,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
在虹橋路1035,愛晚亭養老院是壹個嵌在窄而深的巷子裏的小院。陽光下的院子裏,有老人悠閑地打著太極拳。底層的小花園鋪著鵝卵石,爬滿藤蔓,被戲稱為老人們的“私人終身後花園”。壹樓有餐廳、棋牌室、酒吧和“家宴”廳。二樓和三樓是兩室和三室。如果不是床邊有壹個紅色的應急按鈕,看起來很接近酒店的標間。“駐足坐楓林晚,霜葉紅二月。”愛晚亭的名字來源於杜牧的詩。
這個占地1.500平方米,有20個房間容納40位老人的養老院,現在住著1位老人,年齡從93歲到73歲不等。在養老院最早的全家福裏,這些兩鬢斑白,氣質很好的老人都是面帶微笑。“現在老年人缺乏的往往不是物質享受。房子雖大,人卻無聊。開辦這家養老院的目的是給有相同愛好、相同語言的老人壹個相同的家”,張瑞芳說。
“我開這個養老院沒想過賺錢,只想著怎麽服務老人,創造特色,找出經驗。”最讓張瑞芳感動的是養老院老人的喜怒哀樂。張瑞芳說,與“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相比,養老院還是壹個新生事物,就像壹面鏡子,折射出許多年輕的“老腦子”和年老的“新腦子”。快樂的老人都壹樣,不快樂的老人各有各的不快樂。
張瑞芳透露,他和壹些導演正在計劃寫劇本,所以會把養老院這些“來來往往”的老人的有趣故事拍成情景喜劇,讓養老院多了解壹些,“不要封了,壹集壹集拍”!
“開養老院讓我的精神得到了安慰。養老院是陽光事業,也將是朝陽事業。我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會像霜葉壹樣繁盛。”張瑞芳說。張瑞芳的捐贈包括各種獎項、聘書、節目單、出席黨代會、NPC、CPPCC會議的代表證、名人題詞、賀信、賀電等。最特別的是,還有張瑞芳平時留著的幾本厚厚的筆記,109邀請。
那些泛黃的筆記本裏藏著很多有趣的故事。張瑞芳工作非常努力,幾乎每次重要會議都認真做筆記。她是怎麽養成這個習慣的?原來,她在解放後參加全國人大時,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公私合營。她聽了之後非常激動。“但事後鄧姐()問我開會的情況時,我無法清晰傳達會議內容,說了壹大堆‘很好,很精彩’。鄧姐笑著說:‘我聽妳說的是形容詞,根本沒聽出實質’。我當時羞愧難當,覺得要是記筆記就好了!”從此,張瑞芳養成了記筆記的習慣。這些筆記本在十年浩劫期間差點惹上麻煩。當時造反派看中了這堆值錢的“材料”,想據為己有。好在張瑞芳的上海電影劇團(此時張瑞芳已被拘留)堅決不允許他們把筆記帶走,並專門把筆記封存起來,建立了專門的檔案,所以這些資料保存得很好。說起這段讓很多人臉色發白的歷史,張瑞芳並不為所動,除了有時候顯得有點生氣,更多的只是壹笑置之。那時候在幹校,每天都要填材料,寫自己這幾年做了什麽。張瑞芳翻著史書,對比著中國發生重大事情的時候,她在做什麽。她也想親近,連造反派都感嘆她的記性真好。
張瑞芳還給記者講了壹個有趣的故事。她說:“我上幹校,就想讓家裏人送睡衣。我老公在家裏找,沒找到。最後他不得不送我壹件很舊的睡衣,壹扯就會破。我不好意思穿它。可笑的是,造反派還把它算作我的壹項罪名,說我把豪門的習氣帶了進來。”
張瑞芳回家後,妻子勸她把材料燒了,說他有個朋友有壁爐,可以毀掉。張瑞芳說好,但看到周總理的親筆信,就戀戀不舍,說寫完就燒掉。這壹拖就沒底了。張瑞芳收拾房間的時候,想起要把這些破舊的東西處理掉,但是她在鬧市區,燒太多東西可能會引起火災,汙染空氣。於是我想每隔壹段時間去莘莊的親戚家(她家有院子)燒壹燒,但是路途遙遠,沒有時間。恰好此時有上海歷史博物館的來電,從大火中救出了這堆珍貴的“歷史見證人”,幫助張瑞芳解決了“麻煩”。難怪心裏舍不得燒掉他們的張瑞芳連連說:“終於找到家了,他們終於找到家了!”現年90歲的張瑞芳(音譯)的客廳西墻掛著兩本郭沫若贈送的墨寶書籍。
壹首是老郭題寫於1959的“舊作”:風雷打嶽華時,人比單鵑更深情。回望嘉陵江路,相磊伴隨著潮水。詩中的“相磊”指的是屈原。《楊涵史·熊傳》:“秦調楚。”顏師古引用李奇的話說:“不為罪而死,則累矣...屈原赴湘赴死,故累在湖南。”據張瑞芳回憶,《雷雨》這首詩是在重慶北郊1942最後壹場話劇《屈原》演出結束後,老郭和全體演職人員即興創作的作品。壹句“嘉陵江畔回首路”,很自然地將時空“閃回”到了61年前的重慶省會重慶...
1942抗日戰爭時期,老郭年僅50歲,富有且才華橫溢。在以“提倡團結,反對分裂”為題的《唐棣之花》之後,壹氣呵成地成為以“團結對敵”為主題的歷史劇《屈原》,以應雲衛為首的中國戲劇藝術俱樂部在山城重慶規模最大。該劇通過劇中人物之口,傾吐人民心聲,嚴厲抨擊國民黨當局消極抗日、積極反法西斯的統治,在山城引起極大轟動。就連桂林、貴陽、成都的人也蜂擁到重慶來看戲,盛況空前。當時媒體報道:“上座率之優秀,前所未有。這部劇集的精英,經過多日的籌備和慘淡經營,堪稱絕唱。”在演出屈原的時候,老郭經常來到劇場與觀眾見面,並熱情地為演員們寫詩鼓勵,還拿出自己的演出稅請全體演職人員吃飯。張瑞芳當時才24歲。她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生動地表演了“嬋娟”,贏得了成千上萬觀眾的贊揚,包括副主席周恩來和老郭。當時老郭專門寫了壹本書,對七大奇跡進行了壹次贊美,說“我憑空掉了下來,我的笑聲音量生動。”。贏得萬千兒女的眼淚,像君子睡到月中。4月3日至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15日在首都國泰劇院上演了壹場屈原的戲劇。這是送給郭沫若(篆刻)墻上另壹個墨寶的禮物。是老郭1963祝賀張瑞芳在優秀農村喜劇電影《李雙雙》中率真、真誠、純潔、無私的“完美無瑕”表現。詩中說:空氣無瑕,氣勢磅礴,集體精神靠發揚。中國有3億新姐妹,每個人都爭相向李雙雙學習。這兩件墨寶,鐵畫銀鉤和壹幅剛柔相濟的行書,格調高雅,飄逸靈動,韻味十足,尤其是字如其人,詩情畫意。張瑞芳住在淮海路上,這不是上海最繁華的街道,但卻是最繁華的街道。張瑞芳過去和後來都住在淮海路最繁華的地段,向陽路附近。房子雖小,但妻子去世後,他壹個人住的張瑞芳家相當冷清。張瑞芳說,兒子在澳洲當廚師,很忙,壹年也沒有幾天休假,尤其是節假日。突然,張瑞芳回憶起兒子在這堆捐贈物品所代表的年代裏發生了什麽。
“當時我被關在裏面,我丈夫失去了行動自由。我的兒子只能被安置在親戚家。他每天像個大姑娘壹樣躲在家裏看書。當我出來的時候,他的背像蝦壹樣彎著。想起來,我仍然為沒有好好照顧他而感到內疚...除了讀書,他還喜歡烹飪,很有天賦,自學成才。到了澳洲後,他真的很欣賞這門手藝,現在已經基本站穩了腳跟……”現在兒子已經站穩腳跟,張瑞芳為什麽不去澳洲和兒子團聚,享受天倫之樂?“我去過,那裏太冷清了。到了那裏,我只是壹個中國的老太太,沒有朋友,沒有自己的圈子。我看不慣。”只有老人才能理解和體會老人的孤獨,這也是張瑞芳決定辦養老院的壹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