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破”金代詩論家元好問說:“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宋初西昆體是宗法李商隱的。因此,以李商隱詩歌作為模擬對象的楊億、劉箔等的西昆體詩作更是如此。這些館閣文臣的詩歌雕章麗句、組織工致、堆砌典故。他們用清詞麗句,用歷史故實來表達情思,反映現實生活,這就必然會造成其情思不易被理解和接受,因而往往給人產生西昆體註重形式、缺乏內容的印象。其實,產生這種誤解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西昆體創作的主要特征—“不說破”所導致的。所謂“不說破”,原是禪僧接引的主要方式,其實質就是要在闡釋教義時,避免說破。。因此,“不說破”原則至少包括兩個方面的特征:壹是避免正說,輾轉說明;二是追求文字技巧。為了實現“不說破”,又使用“轉語”、“代語”和重“用”而輕“體”的方式實現。
舉例分析
先以楊億、劉藥《館中新蟬》為例略作分析。
楊億詩雲:碧城青閣好追涼,高柳新聲逐吹長。貴伴金貂尊漢相,清含珠露怨齊王。蘭臺密侍初成賦,河朔歡遊正舉觴。雲莫翠縷徒自許,先秋楚客已回腸。
劉箔詩雲:庭中嘉樹發華滋,可要幢螂***此時,翼薄乍舒宮女鬢,蛻輕全解羽人屍。風來玉宇鳥先轉,露下金莖鶴未知。日永聲長兼夜思,肯容潘嶽到秋悲。
這兩首詩是詠蟬,但處處都沒有提到蟬字,且均運用了典故。這兩首詩未著壹“蟬”字,卻處處在寫蟬。而且在作為歌詠對象的蟬的身上,寓托了歌詠的主題。方回在《瀛奎律髓》卷十八中說:“凡昆體,必於壹物之上,入故事、人名、年代及金玉錦繡等以實之。”方氏指出了昆體詠物詩的特點,善用故實,善用華詞麗句。表現出不直說某物,通過輾轉地表達寫出此物的征貌。但是,方氏卻沒有回答昆體詩人這樣寫的用意何在。其實,昆體詩人就是要將自己的情思寓於看似無關的故事和“金玉錦繡”的語詞之中,從而避免點破他們的情思。
轉語代語的運用
轉語、代語是西昆體“不說破”特征在修辭上的表現。詩文中使用轉語、代語的現象,在宋初較為普遍。陸遊說:“國初尚《文選》,當時文人專意此書,故草必稱王孫,梅必稱騷使,月必稱望舒,山水必稱清輝,至慶歷後,惡其陳腐,諸作者始壹洗之。”在宋初文壇流行達四十年的昆體,其詩歌創作中也有大量的轉語、代語的運用。
劉蕩詠荷花詩《再賦》雲:“黃姑別諸通。”王仲葷《西昆酬唱集箋註》(以下簡稱王註)雲:“河鼓、黃姑,牽牛也,皆語之轉。”又“黃姑諸謂天河也”。李維《樞密王左壓宅新菊》詩雲:“青規前席暇。”王註雲:“青規即青蒲,此代指禁內密近之地也。”又如錢惟演詠柳絮詩,“章臺街裏翩輕吹,濡水橋邊送落暉”。詠柳需用“章臺”、“溺岸”來代替。又錢惟演詠淚詩,用“玉筋橫”來代淚。昆體詩作中不但在詠物題材上使用“轉語”、“代語”,在詠懷、詠史等題材上,也使用“轉語”、“代語”。楊億《休沐端居有懷希聖少卿學士》詩雲:“茗粥露芽銷晝夢,拓漿雲液烷朝醒。”王註引《茶錄》:“吳人采茶煮之,名茗粥。”意即用“茗粥”代茶。又引《毛詩傳箋》曰:“病酒曰醒。”劉藥的和詩雲:“旋制紫荷供秦筆,暗移神蔡忍摺床。”王註引《南齊書·輿服誌》雲:“百官執手板,肩上紫拾囊,名曰契囊,世呼為紫荷。”又引《漢書·食貨誌》雲:“元龜為蔡。”即蔡是龜之名耳。李維的和詩雲:“瓊枝不見蕭齋晚。”王註曰:“按古人亦以瓊枝喻友朋。”“轉語”、“代語”在昆體詩作中不止是個別詞語的轉代,也有整個詩句轉代。劉綺《鶴》詩雲:“可隨三匝繞空枝。”它是魏武帝《短歌行》中詩句“繞樹三匝,無枝可依”的轉語。劉綺《送客不及》雲:“洛塵千古化征衣。”它是陸機詩句“京落多風塵,素衣化為緞”的代語。楊億《無題》雲:“壹水盈盈語未通。”它是《古詩十九首》詩句“盈盈壹水間,脈脈不得語”的代語。
不管是個別詞語的置換表達,還是整句詩的轉代,其目的都是要避免直說。用此名來代彼名的轉代語,在指涉對象上的效果是壹樣的。但是這種語詞、整個詩句的置換表達後,往往引起的聯想是豐富的。所以程千帆先生在《詩辭代語緣起說》中雲:“蓋雲代語者,簡而言之,即行文之時,以此名義當彼名彼義之用,
而得具同壹效果之謂。然彼此之間,名或初非從同,義或初不相類,徒以所關密邇,涉想亦臻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