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說老師。教師應該成為“心理健康的教師”。教師職業是心與心、情與情、魂與魂的職業。因此,教師應該用健康的心態、情感和靈魂來教育和影響學生。
第壹,心理健康。
比如學會調整自己。心理學主張:自我調節,善待他人。教師要從心理大山中歸零,和學生“同齡”,才能有和孩子壹樣的感受。比如我參觀英國的基礎教育,看到學生被“偶像化”,老師比學生早,偶像化甚至超前(圖)。
第二,要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而不是老師本身的需求。
鄭州14二年級壹個班,由學生自己決定。入選的20多條班規涵蓋了學習生活的不同方面:定期收集、出售班裏的廢品,幫助家庭困難的學生;每天下午最後壹節課前,老師帶領全班同學唱壹首歌,緩解疲勞;違反課堂紀律的學生為全班表演小程序;記住父母的生日,送上自己的祝福等等。如果每個提議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學生贊同,那就可能成為新的班規。教師成為新班規的“守門人”,確保所選內容在倡導方向上不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和校規背道而馳。在鄭州14,這種做法從老師“規範”學生,學生“抵制”行為準則,變成了學生“規範”自己,學生“主動自覺遵守”行為準則。
第三,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特殊需要,幫助他們擺脫困境。
比如學生上廁所可以舉手。體現了老師真正尊重學生的需求,而不是自己的需求。
第四,做有人情味的老師。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赫曾說:“我從早到晚壹直生活在他們中間。我的手握著他們的手,我的眼睛看著他們的眼睛。我和他們壹起流淚,我和他們壹起微笑。”我聽到學生們唱了壹首宋立科這首:“太陽在天空中照耀,花兒對我微笑,鳥兒說,早,早,妳為什麽背著炸藥?”我去炸學校,老師不知道。我壹拉弦,就飛快地跑,轟的壹聲,學校被炸了。“唱歌體現了學生對情感的渴望。比如我在英國的鄉村小學當壹名人性化的老師和校長,印象很深。學生們覺得學校是壹個“溫暖的家”,用情感奠定了生活的基礎。"
心理健康不是為了解決問題,關心人的健康,而是熱愛和敬畏生命本身。這是高尚的心理健康。
第五,給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
比如壹個學生丟了10元。老師的解決辦法不是找到小偷,而是給他壹個改正錯誤的機會。就像鉛筆上的橡皮擦,隨時來改錯。關鍵是教育者如何引導學生改正錯誤。只有這樣,心理健康才能給學生帶來快樂,給積極的心態帶來陽光,給青少年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礎。我給妳講個故事:丹尼是三年級的小學生。他從來不和同學玩遊戲,因為他害怕失敗。他很少回答問題,因為怕答錯。老師們已經盡力幫助他重建自信心,但似乎他們只是無所作為。直到壹個叫瑪麗的女助教來到丹尼的班上。有壹天瑪麗會教她的學生壹些數學問題。丹尼自告奮勇,把那些問題工整地抄在黑板上。然而,當教學進行到第三題時,全班同學都發現了問題中的錯誤。丹尼的臉漲得通紅,淚水順著臉頰流下。下課後,瑪麗把丹尼叫到辦公室。瑪麗說:“丹尼,妳看到了嗎?”老師要給妳獎勵了!"丹尼疑惑地順著老師的手看去,發現那是壹支鉛筆。"丹尼。這些是老師的鉛筆。看鋼筆上的橡皮。為什麽這麽老?因為老師壹出錯就會擦!這就是為什麽鉛筆要配橡皮的原因!老師給了妳這些鉛筆。記住老師會犯錯,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不要害怕,因為有橡皮擦!"
父母應該怎麽做?
我父母最抱怨的就是不能和青少年交流。所以,我主要說溝通,怎麽和孩子溝通?談論孩子喜歡的話題。在此,結合調查研究,我提出以下建議:
1,說家事。
比如零花錢、睡前事件、上網、旅行計劃等。,孩子除了知道,還想表達自己的意見,自己做決定。這樣孩子參與家庭事務就有成就感,拉近了和父母的距離。
2.談談感受。
中國的父母與孩子的情感交流或親密接觸較少,不如西方。比如英國、希臘等國家的父母經常擁抱孩子,經常對孩子說“我愛妳”,所以情感交流比較多。在我們國家,父母對孩子的愛更深,但情感表達卻很克制。壹位女同學在信中寫道:“爸爸,我多麽渴望妳在我面前說壹句話:女兒,爸爸愛妳。就是這樣壹句話,我從幼兒園開始就壹直期待著。壹直期待到今天。我都19歲了,妳還沒說!”可見孩子是多麽渴望父母大聲說出自己的愛,大聲表達自己的感受!
3.談論未來。
談論明天的話題,對未來的想法等。比如幾年後他們會是什麽樣子,孩子能長多高,父母有什麽期望,長大後想成為什麽樣的人等等。曾經看過壹篇文章,題目是《父母給孩子的壹封信》,裏面講了很多關於如何愛自己,學會負責,身體健康,交女朋友,選擇工作。雖然瑣碎直白,卻讓每壹個看到信的人都為這些“漫談”落淚,讓孩子們知道,妳關心的不僅僅是他們的現在,更是他們的未來。
4.說說現實吧。
就是青少年面臨的問題,物價上漲,環保,就業等等。現在很多孩子想知道世界上的大事和新聞,想在家裏和父母討論這些事情。他們經常談論核戰爭的威脅,討論為什麽核戰爭會引起人們的焦慮。因此,它是與孩子們交流和了解侃侃國內外時事的重要途徑之壹。
5.說說孩子自己吧。
父母可以圍繞孩子展開討論,比如關心孩子的興趣、喜歡的朋友、服飾、偶像,甚至只是孩子的生活,有時甚至會聊到和孩子談戀愛。比如壹個家住武漢的中學生,因為上課遲到被老師趕出教室。他壹怒之下翻墻跑出學校,去網吧泡了十多天。他爸爸找到他後,壹句話也沒說,就把他帶回家,做了壹桌子給孩子吃。從那以後,父親每天都在孩子的臥室門上貼壹張小紙條,上面寫著“兒子,妳昨天只上網了幾個小時,比以前好多了”“兒子,老師說妳最近沒有遲到,真好”“兒子,妳昨天說妳想當物理學家,爸爸為妳高興”……這些小紙條上的字起了神奇的作用,父子兩人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後來他甚至把原來玩遊戲的賬號都給了,成了壹個認真的孩子。
6.說說父母自己。
孩子特別喜歡聽父母的“故事”,包括戀愛的時候,特別是害怕的時候,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非常希望父母給他們講壹些類似的經歷或者他們做過的“蠢事”。因為孩子在面對困難或者不熟悉的環境時最需要的是經驗,這時候家長可以及時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孩子,既解決了孩子的心理困難,也有助於加深感情。
7.註意聽。
專註於孩子的談話。在交談的過程中,要做到“心對心,面對面,眼對眼。”心理學研究指出,視覺接觸不足意味著父母對交談不感興趣;也可以用語音或語言來識別孩子的情緒,激勵孩子走下去;也可以保持壹些身體接觸;要壹直聽孩子說話,不要壹邊做事壹邊和孩子說話。
2)青少年自己是怎麽做的?
1,正確認識和接受自己的改變。
安徒生曾經說過:“當我還是壹只醜小鴨的時候,我做夢也沒想到有壹天我會變成白天鵝。”不要害怕成長,也不要拒絕成長,而是去適應它。成長是人類發展的規律和必然結果。如何適應成長?主動了解心理發展。現代信息非常發達,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主動了解身心變化的知識,比如變化的原因、方式、結果是什麽。我在高層訪美期間,對美國的老年人進行了壹些調查。他們老年不喪誌,不怕死。而是去接受和適應老年,這是壹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智慧。
2.體驗和享受自己的成長。
有壹個詞叫“快樂”,是痛苦和快樂的意思。走在青春期,每個人都會有這種痛並快樂著的感覺。換句話說,不要把成長帶來的煩惱當成煩惱。是生活給少年的壹份特別的禮物。不珍惜,就會失去。如果妳失去了妳珍貴的天賦,說明妳不懂貨,而是妳缺乏能力。所以我們要努力去體驗這種獨特的感覺,想辦法去享受。比如妳喜歡孤獨,就讓自己孤獨壹段時間,足夠的孤獨,然後投入到新的活動中。但我不希望大家把這些負面情緒長期延續下去,更不要把壹些正常的心理體驗當成疾病和障礙。
3.做好過“三道人生關”的準備。
1989,20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大會上提出了三個“通行證”:壹是學術,二是專業,三是證明壹個人的敬業精神和創造力。這三個“關”,前兩個是基礎,沒有第三個,前兩個就玩不起來。第三道關不是壹日之功,也不能用知識和文憑來衡量。其實是壹種人格特質。所謂人格特質,是指人的精神面貌的總體特征,包括認知、情感、意誌和人格特征與傾向。這意味著,壹個人能否在社會上生存和發展,不取決於他獲得了什麽樣的文憑,從事什麽樣的職業,而取決於他的人格特質,進壹步取決於他的心理健康狀況。
社會越發展,科技越進步,對人的心理素質或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就越高。所以,年輕的朋友們,在妳們精力充沛的同時,要培養創造力和進取精神,這是健康人的重要標誌,也是幸福生活的基礎。只有打好堅實、紮實、紮實的基礎,才能迎接未來的挑戰。要打牢基礎,就要解除煩惱。古詩詞裏有句話:若無煩惱,是人間好時光。所以,祝大家都有壹個健康快樂的心態,去創造幸福的生活。
善於自我心理調節
良好的心理調節有利於被他人接受。壹個平時善於心理調節的人,總能讓自己的心態保持在良好的狀態,表現出壹個樂觀開朗陽光的人,容易被周圍的人接受。我們在全國範圍內對青少年進行調查,發現熱情開朗的學生受歡迎指數達到92%,也就是大家都喜歡他;冷漠孤僻的學生指數為81%。這說明陽光的人深受大家喜愛,也容易得到周圍人的支持。
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利於把握人生。
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利於把握人生。西方有句諺語:“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當我們面對困難壹次次調整自己的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態,久而久之,養成不怕困難,積極向上的良好性格,最終會改變壹個人的命運。張海迪就是壹個大家都很熟悉的典型。國外也有類似的代表。妳能看出來嗎?霍金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受關註的科學家,英國劍橋大學最著名的物理學家、教授斯蒂芬·霍金就是其中之壹。22歲時,他被診斷出患有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目前,他被限制在輪椅上,通過用三個手指按合成器來“說話”。這個講話是用引號括起來的,意思是他的意思,而不是他的聲音。但他依然積極調整自己的心理,沒有被疾病阻礙向物質世界的巔峰沖刺和挑戰自己。他的思想在宇宙中馳騁,他邁出了統壹20世紀兩大基礎理論“相對論”和“量子論”的重要壹步。他從研究黑洞開始,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歸宿,被認為是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家。他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銷量超過2500萬冊,實現了精彩人生。
我對自己的看法不僅是現實的,而且是接受的。
“壹個人的成熟,說明他對自己的看法不僅是現實的,而且是願意接受的。”符合實際就是“現實是什麽,妳對自己的看法是什麽,兩者是壹致的”;我很高興地告訴妳,我還有很多缺點和不足。這是很多人在青春期最痛苦的事情,因為壹方面不斷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事情做得不好,另壹方面又有很強的抗拒的想法,認為自己不應該這樣。
在這種矛盾的心理沖擊下,我們要學會如何看待自己的缺點,以及在發現自己不滿意的方面時如何對待。三種不同的態度,後果不壹樣。
第壹種態度是“接受並徹底改變對自己的看法”。他舉了壹個例子,壹個自認為極其聰明,什麽都能做好的人。突然發現自己考的不好。這個時候我的第壹反應就是接受這個結果,徹底顛覆了我之前的自信。從那以後,我什麽都不是。“為什麽有的人遇到壹點挫折就結束生命?就是因為這次挫折讓他的看法變得不完美,讓他改變了過去的信念,讓他活不下去。”
第二種態度是“否認,即防禦性反應”。比如有的同學把考試失敗歸結於昨晚沒睡好,老師出題難,自己迷茫。這種觀點隱含著壹種態度——我確實考砸了,但與我自己無關。“如果長時間這樣,這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就永遠停留在非常僵化的層面,能力也就有限了。”
第三種也是最積極的態度是“當妳發現自己的不足時,先接受它,但要調整對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完全改變它”。調整和徹底改變的區別在於,調整是指壹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原本以為自己是萬能的,現在才知道自己不是萬能的。“這種調整可以擺脫新的問題,使個人觀點隨著閱歷的增加而進壹步深化。”
接受了差距之後,關鍵是如何看待。
“我知道我很傻,但我不在乎。”壹個學生總是反復問壹個問題。老師有點不耐煩:“妳怎麽這麽笨!”"
學生的回答給了老師很多啟示:壹個學生被老師當場罵了壹頓,但他還是說他不在乎,可以看出他的不在乎背後有壹種自信:老師,妳敢再說壹遍,我就能理解!我可以在網上查資料,也可以再問妳。這個問題我肯定能理解。我不在乎是因為我知道我很傻,但是我現在還沒有解決問題。“這才是真正的自信!”“我們生活在壹個對越來越多的事物了解越來越少的時代,每個人都想在各方面都很優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發現我能做好的事情其實很少,做不好的事情數不勝數。”這就產生了壹個問題——當妳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差距時,如何看待自己。
王登峰認為,差距應該分為兩類。
第壹種差距必須改變。比如壹個學生發現自己的學習成績和別人差距很大,學習是安身立命之本,必須改變。但是,也要允許自己有壹個改變的過程,需要真正的自信。真正的自信,不是指在壹切順利的時候,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我知道現在有困難,但我還是相信我能把事情做好,所以我不會在意我在這段時間裏沒有達到目標。“每個人遇到困難的時候,都需要有這樣的心態,相信自己能達到目標,相信堅持不懈壹定能戰勝困難。”
第二種差距源於要管的事情太多。比如別人的衣服比我的好看,別人的水杯比我的貴,別人知道明星的底細我卻不知道...王登峰說,沒有必要強迫這種差距。能改的可能是錦上添花,改不了也沒什麽壞處。
他強調,當妳看到自己和周圍同學有差距,自己的情況和自己預期的情況有差距的時候,首先要分清這兩類,然後要有明確的態度:當差距必須改變的時候,要相信自己;當差距其實無傷大雅的時候,我不妨開心的告訴妳,我的杯子也有自己的特點,很多歌手的名字我都不知道。
“現實生活中沒有人是完美的。關鍵是要學會即使有缺點也會活得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