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留園——長留天地間

留園——長留天地間

Liu shan Garden,keeping aliv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文/周國華

by Zhou Guohua

中國觀賞石.3

中國觀賞石.3

留園是明時園,園子主人是萬歷年間太仆寺少卿徐泰時。徐泰時為人耿直,卻遭彈劾而罷官歸裏,壹氣之下從此“壹切不問戶外事,益治園圃”。他建東園,收了西園。東園即今留園前身,至今在留園裏還能看到“東園”的匾額。而西園被其子舍作佛寺,成了今天的西園戒幢律寺。

東園在清嘉慶時歸了吳縣東山劉恕,因園內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並多植白皮松,遂更名寒碧莊,又名“花步小築”。同治年間常州盛康購得,重加擴建,修葺壹新,比起昔時更加雄麗。因前園主姓劉而俗稱劉園,盛康乃仿隨園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並取“長留天地間”之意改名留園。俞樾作《留園記》,稱其為“吳下名園之冠”。

留園在留園路上,路以園得名。這麽壹個天下名園,入口處僅是壹個高不過2米、寬不過1米半的窄門。進了門也看不見園子,而是寬敞的前廳。步出廳右,左折右拐,路過壹個四方小天井,再走,來到面向大天井的敞廳,敞廳後折入窄弄,最後到了“古木交柯”小庭後的通道。這壹口氣,悠長曲折,柳暗花明,所過之處始終為高墻所界,僅靠幾扇漏窗篩入絲縷光線,進入“古木交柯”才豁然開朗,這壹部分的設計歷來為人們所稱道,每個過渡空間大小不壹,寬窄不壹,明暗不壹,走向不壹,不僅不使人感到單調,反而生了探幽尋奇的況味,符合造園“凡入門處必小委屈,忌太直”的要旨。

中國觀賞石.3

中國觀賞石.3

“古木交柯”處原來植有壹棵古柏和壹棵女貞,兩樹緊緊纏繞,人稱“連理樹”。後來不幸相繼死去,補種了古柏、南天竹和山茶,畢竟難復舊觀,僅留下這麽壹個名字,供人追想感懷。它的北面廊壁是六個大小相同圖案各異的漏窗,自西向東依次為藤莖如意紋式、葵花式、海棠蘭花式、十字川龜景式、宮式萬字式和六角式,玲瓏剔透,不僅發揮了漏窗的基本功能——漏明,並通過漏孔可壹窺園內山池,使曲廊與園中山池隔而不斷,移步換景,遊人看園將見未見,心癢癢的,造園術裏又叫“瀉景”。

中國觀賞石.3

中國觀賞石.3

繞到“綠蔭”軒,視線驀地開朗,“綠蔭”名字取自明高啟的葵花詩句:艷發朱光裏,叢依綠蔭邊。西側原有古楓壹株,葉發時如大傘遮在屋頂上,因而得名。這裏也是園中四季景致觀賞處之賞春景的地方,紫藤水廊上花木繁茂,春光無限好。

軒是長方形,中間壹道海棠鏤花隔扇,後面是壹過道,又是壹個小景“花步小築”,什麽意思呢?原來留園壹帶舊名“花步裏”,“步”即“埠”,“花步”即裝卸花木的碼頭,主人的意思是,我們家的花園僅僅是花步裏邊上的壹處小建築而已——真是夠謙虛的。

前面就是明瑟樓,取自《水經註》“目對魚鳥,水木明瑟”。樓下有“恰航”匾額,想是取杜甫“野航恰受二三人”之句。這裏有藝人在表演評彈,清歌慢發的吳儂軟語,極有韻味,閉眼細聽,很有點“夢裏不知身是客”的感受了。軒的正面是壹個很好的取景框:上部的 卍 川 掛落,下部半墻坐檻上的美人靠著兩側的柱子,構成圖案優美的深色畫框,與拙政園的“芙蓉榭”有異曲同工之妙。對面山上聳立的可亭和花樹是遠景;中景是“小蓬萊”島,曲橋欄桿,紫藤花架,天然壹幅淡雅優美的圖畫。南望小院中,有盤旋而上的疊石“壹梯雲”,這名字使堅硬的山石有了飄動之意,佳妙。低頭看卵石鋪地,有金魚、蓮藕、仙鶴——因此又俗稱“花街”。

回頭從西面進入涵碧山房,朱熹寫過:“壹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寥寥兩句,色彩絢爛。既然涵碧,房前必然是有賞景的平臺,此臺可賞留園中部全景。西北為爬山長廊;北面有碧水壹池;對面可亭聳立於假山之上,小蓬萊島上,曲橋逶迤,倒影如畫,紫藤枝幹蔓延,遮蔽著曲溪樓、西樓、清風池館……三面景色不僅迥然有異,並且通過不同空間距離的比較對照,拉深了層次。夏天滿池荷花競放,美不勝收,因此這裏也是賞夏景的最佳處。

要前行就又得走遊廊。留園的遊廊長達700米,貫穿全園各個景點,並在每個部分都各有特色:在中部沿著山石曲折向上,又與雲墻結合,至“聞木樨香軒”走勢向下,頗有些陡,需要緊跑兩步,這是地形需要,卻也增添了遊園的樂趣;在東部,遊廊迂回於廳堂軒齋各個景點之間,穿珠引線,將建築與峰石、樹木分割成大小變化、特色分明的園林小空間。留園還有壹個特色就是嵌在廊壁的書條石,***359塊,被稱為“留園法帖”,自晉、唐、宋、元、明、清,南派帖學諸家無不具備,蔚為壯觀,為江南園林之最。其中有名的是二王帖,為明代嘉靖年間吳江松陵人董漢策所刻,歷時二十五年之久。

“聞木樨香軒”名字巧妙得很,木樨是桂花的學名,當然周圍遍植桂花,說它巧妙是說它用學名,平仄雅致。怡園也有以桂花為主題的景點——“金粟亭”,重在說桂花繁盛的形態,“聞木樨香軒”則點出了秋日丹桂的香沁心脾。據說其中還有壹個典故,《羅湖野錄》中說:黃魯直與晦堂和尚壹起遊玩,這時暑退涼生,秋香滿院。晦堂說:“吾無隱,聞木樨香乎?”黃公回答:“聞到了。”晦堂又說:“香嗎?”黃公頓時開悟。不用說,這裏是觀賞秋景的最佳地方。軒前有山路可達園中部可亭,周圍種有梅花,是欣賞冬景的;東北面是遠翠閣。可亭與“明瑟樓”和涵碧山房隔岸相呼應,是壹個很好的休憩觀景之所。

從遠翠閣過水廊有島“小蓬萊”,還有個方亭叫“濠濮亭”,專為觀魚而設。再往前就是曲溪樓,為了紀念王羲之曲水流觴,寫下天下第壹行書《蘭亭集序》,可見園主對書聖的推崇。曲溪樓向右就是西樓,然後是清風池館、汲古得綆處。汲古得綆的意思是:要想打深井裏的水要用長繩子。淺顯的道理,卻說出了做學問的深意。

中國觀賞石.3

清風池館出來是“五峰仙館”,“五峰仙館”匾額是清代著名金石學家吳大徵篆書的。又因梁柱家具全部由楠木做成,俗稱楠木廳,此廳是蘇州園林中規模最大的壹幢建築,也是留園三寶之壹。它是個鴛鴦廳,寬敞宏大,建築內部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精細雅致,體現了齊整對稱的美,不愧為是古典廳堂建築的精品。它還有壹個巧妙的區別就在梁架,男廳是方正的,女廳是圓形的。中間的漏空窗上面鑲著兩塊彩色玻璃,因為在那個時候玻璃是稀有品,故主人極其珍惜。這裏掛著清代狀元陸潤庠的著名對聯:

讀《書》取正,讀《易》取變,讀《騷》取幽,讀《莊》取達,讀漢文取堅,最有味卷中歲月;與菊同野,與梅同疏,與蓮同潔,與蘭同芳,與海棠同韻,定自稱花裏神仙。

他取用五部名著與五種名花相排比,其中又蘊涵了人——孔子、荀子、屈原、采菊東籬的陶淵明、梅妻鶴子的林和靖、愛蓮自潔的周敦頤,反復頌之,確是佳對。館內有壹個大理石大型圓屏,采自滇南,是壹幅黑白滲漉、陰陽混蒙的水墨畫,如果上鑒寶節目,不知會開出個什麽天價來。館的前後都有獨立的庭院,前庭湖石嶙峋,上面紫藤開得正盛;後院曲廊環繞,間隔花墻漏窗。“五峰仙館”富麗堂皇,園外卻是山石野趣,正好形成對比,體現了道家“既雕既琢,復歸於樸”的思想。

中國觀賞石.3

中國觀賞石.3

大廳東側由鶴所、揖峰軒、還我讀書處***同構成壹組園群,作為中部和東部的過渡,是主人宴客時備餐、小憩之處。鶴所有兩個極為有名的花窗,細巧空靈,疏朗勻稱,透著院內碧綠青翠的芭蕉。揖峰軒原來是主人的書齋,面闊兩間半,空間體量依次遞減,讓人感受到壹種節奏感。外面植有修篁數竿,與石峰輝映,好壹幅板橋的《竹石圖》。

向東是“林泉耆碩之館”,意指此處為德高望重的名士聚會之處。這也是壹間鴛鴦廳,與“五峰仙館”相比空間較小,朝向相反,但同樣面對湖石,是古典廳堂建築的精品。上述兩館並稱“雙絕”。布局也頗花費了留園主人壹番心思:兩個廳堂,無論前後相續還是左右排列,都略顯呆板,於是采用壹偏東南,壹偏西北的格局,交錯呼應。它的落地罩是體型較大的圓光罩,它取內外兩層同心圓形式,圓框碩壯,圖案纖細密布,卷曲盤繞,從而形成繁復密麗的藝術風格。

計成《園冶·門窗》中所述“偉石迎人,別有壹壺天地。”出得館外,冠雲峰迎面而來,它是留園精華,也是太湖石之冠。評點太湖石有“瘦”、“漏”、“透”、“皺”四個字,冠雲峰可謂風光占盡。讀冠雲峰,要從上中下三段來看。上部宛轉委曲,偏東有壹大孔,使整塊峰石貫註,通體皆靈;西面棱角嶙峋,形狀像鸚鵡凸起的嘴,又像老虎張開的大嘴。並且四周遍布斜向折襞,略見錯綜,均勻而不乏相交,這在湖石中極為罕見。整個上部明朗空靈。中部大片的層棱嵌空,二三處穿眼宛轉,洞中曲折尖峭,深窈幽邃,給人神秘詭幻的感覺;上部向東,中部向西,下部全石復歸重心平衡,大幅度向東扭,正面有壹孔穴,旁邊有幾個小小的洞渦,可貴之處在於籠絡隱起,其上有斧劈,呈現壹種深邃之美。

整個冠雲峰紋理縱橫,形態奇偉,壹峰獨秀,相傳為北宋花石綱遺物,當時稱觀音峰,旁邊還有瑞雲峰、岫雲峰立於兩側,合稱“留園三峰”。瑞雲峰後被移入織造府行宮。

說到留園的太湖石,就得說到園主的嗜好。熟悉留園的都知道,留園以賞石為勝,園主生性愛石,聚奇石為十二峰之盛事,又有聯姻以石陪嫁的說法,奇石十二峰分別為奎宿、玉女、箬帽、青芝、累黍、壹雲、印月、獼猴、雞冠、拂袖、仙掌、幹霄,名重壹時。

冠雲峰前是“浣雲沼”,采用規整形,是為了反襯出冠雲峰的曲線美,同理可證“林泉耆碩之館”由直線、直角構成的門框、窗框。而倒影中的冠雲峰越發顯得秀美,讓人不禁聯想到“美人照鏡”的中國古典美形象。

東部中軸線就是“東山絲竹”壹林泉耆碩之館壹浣雲沼—冠雲峰—冠雲樓,形成壹個園中園,以冠雲峰為中心點。留園的第三絕“魚化石”就在冠雲樓室內壁上。

北部“又壹村”滿植桃、李、杏、梅和竹林,喧鬧的春花與翠綠的修竹以及滿架的葡萄,猶若江南山野村莊,返璞歸真。西部以假山為主,壹片楓林,至樂亭,舒嘯亭畫龍點睛。

整體再來看留園,它基本是以建築類型劃分:可分中、東、西、北四個景區。中部以山水見長;東部以庭院建築為主;西部僻靜,富有山林野趣;北部有鄉村田園風味。

幾百年過去了,留園幾經滄桑,終於實現了“長留天地間”的願望!

中國觀賞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