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枯荷雖殘蘊詩情——詠殘荷古詩詞賞析

枯荷雖殘蘊詩情——詠殘荷古詩詞賞析

枯荷雖殘蘊詩情

——詠殘荷古詩詞賞析

王傳學

荷花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被譽為“花中君子”。夏荷郁郁蔥蔥,清香沁人,宋代詩人楊萬裏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寫出了荷葉荷花的勃勃生機和動人色彩,給人無限的美感。荷葉青青,荷花美麗,自然惹人喜愛;而秋冬之荷,殘芰斷蘋,紅消翠衰,亦別有情味。

先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衰荷》:

白露雕花花不殘,涼風吹葉葉初幹。

無人解愛蕭條境,更繞衰叢壹匝看。

《衰荷》是壹首白露時節之惜荷佳作,詩人對荷魂牽夢繞,藕斷絲連。壹塘殘荷,半蓬枯葉,寄托著人生之感和別離之痛。殘荷之美是悲壯、是孤傲、還是透著憤世?其實都不然,是殘荷靜聽風聲、雨聲時仍然切切的牽掛。那枯微的枝條和飄曳的殘葉,在淡淡的青塘中,淘盡了季節喧嘩的色彩,淘盡了對逝去生命的追悔和對旺盛生命力的眷戀,同時也是對新的未來的渴望,蕭條、孤寂而靜美。殘荷以自己的生命意象,向人們、向世間詮釋著時間、歷史、哲學和希望,滿蓄著生命不息、悄然待發的禪意。

秋天讓荷葉無奈到什麽地步?唐代詩人來鵠在《偶題二首》(其壹)中寫秋天荷葉的殘破,刻畫得細致入微:

近來靈鵲語何疏,獨憑欄幹恨有殊。

壹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

隨著深秋來臨,悅耳的鵲語日漸稀疏,憑欄看到滿池的殘荷,詩人的怨恨油然而生。原來在盛夏的時候,有很多人折下荷葉當傘,因為它很大、很圓。露珠壹掉在它的茸毛上,就變成圓圓的壹顆顆小珍珠,在荷葉上跌宕,跳躍。但是秋風蕭瑟,步步緊逼,短短壹夜,荷葉就變得枯萎殘破了。在最深最冷的秋風裏,人們忽然發現早晨的荷葉已經被寒霜剪破了。“賺他秋雨不成珠”,這個時候再落下雨,它還托得住嗎?原來宋代詞人周邦彥寫的那種“水面清圓,壹壹風荷舉”(《蘇幕遮》),現在看不見了……殘破的荷葉,不再成珠的秋雨,在來鵠筆下,串聯起來,變成新奇的意象。

即使秋荷殘破,唐代詩人李商隱仍然對它們深情不減: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 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

壹個深秋的夜晚,詩人寄宿在壹位駱姓人家的園亭裏,寂寥中懷念起遠方的朋友,聽著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的沙沙聲,寫下了這首富於情韻的小詩。詩題中的崔雍、崔袞,是詩人的知遇者崔戎的兩個兒子。這首詩就是詩人與崔雍、崔袞告別後旅途中的寄懷之作。

首句寫駱氏亭:翠綠的修竹環抱著壹塵不染的船塢,駱氏亭外臨著清澄的湖水。翠竹、清水把這座亭軒映襯得格外清幽雅潔,詩人置身其間,頗有遠離塵囂之感。

接著寫詩人對友人的思念:詩人眼下所宿的駱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長安,中間隔著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詩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隨風飄蕩的遊絲,悠悠然飄向友人所在的長安。詩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無好友***賞幽勝而微感惆悵。“秋陰不散霜飛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氣氛,烘托情緒。時令已屆深秋,但連日天氣陰霾,孕育著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壹片迷蒙,本來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詩人,心情不免更加暗淡,而這種心情又反過來更增加了相思的濃度。

末句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寫詩人聆聽雨打枯荷的聲音和詩人的心情變化過程。詩人原來是壹直在那裏思念著遠隔重城的朋友的,由於神馳天外竟沒有留意天氣的變化。不知不覺間,下起了淅瀝的小雨,雨點點點滴滴地灑落在枯荷上,發出壹陣錯落有致的聲響。詩人這才意外地發現,這蕭瑟的秋雨敲打殘荷的聲韻竟別有壹種美的情趣。枯荷給人壹種殘敗衰颯之感,本無可“留”? 的價值;但自己這樣壹個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卻因聆聽枯荷秋雨的清韻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 蘊涵有壹種不期而遇的喜悅。而詩人“聽”到的,也不止是那淒楚的雨聲。枯荷秋雨的清韻,常人難解其中滋味。這單調而淒清的聲音卻又更增加了環境的寂寥,從而更加深了對朋友的思念。

李商隱的這句“留得枯荷聽雨聲”,得到了九百年後壹位才女的賞識。《紅樓夢》第四十回,有壹段賈府眾人遊湖的描寫。當寶玉說要拔掉那些破荷葉時,林黛玉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壹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妳們又不留著殘荷了。”也許是林黛玉喜歡“殘”不喜歡“枯”將“枯”改為“殘” 了。

深情的還有南唐中主李璟,他在《攤破浣溪沙》中說: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欄幹。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荷花雕敗了,碧葉跟著也殘破了,就是從這樣的荷塘之中,泛起了壹片愁風愁雨。“還與韶光***憔悴,不堪看”,韶光中是誰老去?看得見的是秋荷,看不見的是人生。看得見的是秋風雕謝了碧葉,看不見的是年華老去了的心情。在隱隱的韶光深處,傷情者心有不甘,心有眷戀。“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又是壹個不眠長夜,只有將心事托付給清寒的笙笛。這壹夜,樓頭的笙管,吹給誰聽?“多少淚珠何限恨,倚欄幹。”寒意沈沈,獨自憑欄,放眼秋水秋風,靜對年華默默走遠。

宋代詩人許棐的《枯荷》,蘊含著生活的理趣:

萬柄綠荷衰颯盡,雨中無可蓋眠鷗。

當時乍疊青錢滿,肯信池塘有暮秋。

詩人眼前的在夏天生長得欣欣向榮的“萬柄綠荷”,到了深秋已衰颯殆盡。秋雨打著衰颯的枯荷的莖梗,花沒了,葉也盡了,連棲息的鷗鳥也無所遮蓋。那瀟瀟的秋雨落在鷗背上,又流到荷池裏。這衰敗的景況實在使人目不忍睹。

可是,當這荷初長乍發之時,那是壹番多麽喜人的景象呀!青綠的荷葉壹片壹片像銅錢那麽大,層層疊疊擠擁在壹起,壹下子蓋滿池面。想到當時的盛況,誰肯相信暮秋的池塘會有這樣的衰颯景況呢?

詩人描寫的荷由盛變衰的景況,給我們揭示了生活的哲理:看事物要註意發展變化,不要壹成不變。

就是這樣壹片荷葉,從綠荷蔥郁,到殘荷敗葉,它前世今生的輪回,能夠寄托多少秋意?找到詩詞中的這種意象,妳就會覺得千古秋風還會拂開今天匆忙的日子,千古詩意從來沒有離開過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