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誰知道古代禮儀和現代禮儀的差異?

誰知道古代禮儀和現代禮儀的差異?

中國作為壹個具有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美稱。“禮儀”壹詞,很早就被作為典章制度和道德教化使用。在古漢語中,“禮”主要包含三層意思:

第壹,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壹整套禮節儀式。如《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其損益,可知也”。《禮記·曲禮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第二,表示尊敬和禮貌。《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執事不禮於寡君”(執事:指晉國國君。寡君:指鄭國國君)。

第三,禮物,即贈送的物品。《晉書·陸納傳》:“及受禮,唯酒鬥,鹿肉壹 ”。

“儀”既指容貌和外表,又指禮節和儀式。

現代文毫梁實秋先生在其《秋室雜文·談禮》中說:“禮是壹套法則,可能有官方制定的成分在內,亦可能有世代沿襲的成分在內,在基本精神上還是約定俗成的性質,行之既久,便成為大家公認的壹套規則。”

日本也是壹個講究禮儀的國家。當代禮儀專家松平靖彥先生在日本全國社出版的《正確的禮儀》壹書中認為:“禮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保持社會正常秩序所需要的壹種生活規範……禮儀本身包含人了們在社會生活中應予遵守的道德和公德,人們只有不拘泥於表面的形式,真正使自己具備這種應有的道德觀念,正確的禮儀才得以確立。”這是從禮儀和道德的相互關系上來揭示禮儀的本質。

從古今中外對於禮儀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所謂禮儀,從廣義上講,指的是壹個時代的典章制度;從狹義上講,指的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於受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以建立和諧關系為目的的各種符合禮的精神、要求的行為準則或規範的總和。

禮儀的上述涵義主要表達了以下幾層意思:

第壹,禮儀是壹種行為準則或規範。禮儀表現為壹定的章法。所謂“入鄉隨俗,入境問禁”,就是說妳要進入某壹地域,妳就要對那裏的人的習俗和行為規範有所了解,並按照這樣的習俗和規範去行動,這才是有禮的。禮儀與胡作非為是水火不相容的。

第二,禮儀準則或規範是壹定社會的人們約定俗成、***同認可的。在社會實踐中,禮儀往往首先表現為壹些不成文的規矩、習慣,然後才逐漸上升為大家認可的,可以用語言、文字、動作來作準確描述和規定的行為準則,並成為人們有章可循、可以自覺學習和遵守的行為規範。

第三,講究禮儀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社會交往各方的互相尊重,從而達到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在現代社會,禮儀可以有效地展現施禮者和受禮者的教養、風度與魅力,它體現著壹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認知水平、尊重程度,是壹個人的學識、修養和價值的外在表現。壹個人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自己才會被他人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也只有在這種互相尊重的過程中,才會逐步建立起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遵守禮儀是人獲得自由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之壹。

在人際交往中,禮儀不僅可以有效地展現壹個人的教養、風度和魅力,還體現出壹個人對社會的認知水準、個人學識、修養和價值。禮儀是壹種潛在資本,如果能夠恰當地運用,將取得顯著的效果。

禮儀是禮節、儀式的統稱,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以壹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和方式來表現的自律、敬人的完整行為。它由壹系列具體的禮節所構成,是壹個表現禮貌的系統而完整的過程。禮儀是壹個人的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是人際交往中的壹種藝術,也是壹種形式美,是人心靈美的外在體現。

禮議表現為在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符合禮的要求,維護禮的精神,指導,協調人們生活和活動形式的總和.它的表現形式有禮節,禮貌,儀表,儀式,器物,服飾,標誌等等.

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禮儀是壹個人的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禮儀現於對交往禮節的認知和應用.

從道德的角度來看,禮儀是為人處世的行為規範的標準做法,行為準則.

從交際的角度來看,禮儀是人際交往中適中的壹種藝術,也可以說是壹種交際方式.

從民俗的角度來看,禮儀是在人際交往事必須遵守的律已敬人的習慣形式,也可以說是定俗成的待人以尊重,友好的習慣做法.簡言之,禮儀是待人接物的壹種慣例.

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禮儀是壹種在人際交往中進行相互溝通的技巧.

壹、禮儀的基本概念:

禮儀源自法語,意為法庭上的通行證,是進入法庭的規範,傳入其入社會後,成為人際交往的通行證,中國禮指祭祀的儀式,禮儀就是在人類社會交往中,為表示相互尊敬而約定俗成,***同認可的行為方式,是人類社會不斷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比如空手,古代邊境上的守衛都拿著武器,不讓外族人進來,後來為了交往的需要,要進入外族領地,必須空手,揮手向對方表示沒帶武器,這演變成現在的揮手禮,對方拱下壹手心確認是空手演變成握手,還有脫帽禮從脫頭盔而來,躬禮從投降彎腰而來,行軍禮的意思是耀眼的江芒(古代閱兵,經過那些貴夫人前面時,要用手遮住前額,以示她們的光芒太耀眼了)。

壹部禮儀史就是壹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

二、禮儀的基本作用:

1.溝通:舉個問路的例子,壹青年急著去王莊,但在半途不知還有多遠,於是在路旁找到壹戶人家問到:“老頭,到王莊還有多遠?”老人回答道:“無禮。”青年以為五裏,於是往前趕路,可過來很遠還未到,最後才反省過來,於是又原路返回,向老人賠禮,老人告訴他天色已晚,到王莊的路還遠著,不如到寒舍歇息壹晚,明天再趕路。

2.協調:禮儀可以化解矛盾

3.首因效應:也就是說第壹印象,與不熟悉的人交往,短時期不可能對人準確判斷,所以禮儀的首因效應就特別重要,因為良好的禮儀往往能給人良好的第壹印象。

4.暈輪效應:舉個例子,壹個實驗分兩組人做,具體是這樣的,壹張無像(高聳的額頭,深陷的目光)讓兩組人來描繪,對第壹組的人說,這是壹個著名學者,對第二組的人說這是罪犯。第壹組這樣描繪到,即深陷的目光蘊含著天空的智慧,那高聳的額頭代表永攀高峰的精神;第二組的人描繪到,即深陷的目光代表著陰時,高聳的額頭表明誓不改悔的決心,這就是所謂的暈輪效應。

三、禮儀的基本原則

1.系統整體:系統學習,講究整體效應。

中國公類史上有壹個重要的“壹口痰事件”,壹制藥廠瀕臨倒閉,政府牽手為他們引進德國投資,就在鑒約之前,德國總裁到該廠視覆,廠長陪同參觀車間,就在其間,這位廠長由於實在憋不住壹口痰而使總裁決定不在鑒約,他的理由很簡單,這是制藥廠,是關系人命的,怎能隨地吐痰。還有壹個關於福物應聘的事例,就因為看到地上壹張廢紙並把它撿進垃圾筒而成功,答案也很簡單:只有眼睛看得見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

2.公平對等:禮儀不要以貌取人,不因財富多少取舍,重在人格平等,相互尊重

3.尊時守紀:壹個對時間的承諾都不能兌現的人能對什麽兌現呢?

4.尊重習俗與風俗禁忌原則:

尼克松在訪華前就用了好長壹段時間學習使用筷子,這樣壹下子就拉近了距離。

對於海員來說,最禁忌的壹個字是翻,但壹次在飯店吃飯,桌上的魚吃掉了上半,他們向服務員誇獎魚做得好時,服務員就試圖幫他們把魚翻過來,但這壹舉動立刻引起了反感。

東西方請客的壹個差異是,中國以請客人到酒店吃飯為尊,而西方人以到別人家吃飯為最親。中國人壹般喜歡說,隨便吃,沒什麽菜,西方人說,這是我太太最拿手的,壹個重大的差異在於,尼泊爾人點頭表示反對而搖頭表示同意,壹位中國留學生和他的泥泊爾導師壹起到家中就餐,正好這位導師中途有要事出去,他夫人和學生又無法用語言交通,當她問學生還要不要時,他拼命搖頭,不斷地她以為他在校吃得不好,而他以為不吃光是對人不禮貌,所以不停地吃。

5.和諧適度原則:

禮通履,要合適才行,比如妳去參加婚禮,首先要好好妝扮,顯得妳很重視,但又不能過分,因為婚禮那天新娘應是最漂亮的,同時禮儀過多是生疏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