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茶具種類繁多,其中主要有: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彩瓷器皿。這些茶具曾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有過輝煌的壹頁。
(1)瓷茶具。
浙江產的質量最好。早在東漢時期,就已經生產出顏色純正、透光的青瓷。浙江金代的越窯、吳窯、甌窯都有相當的規模。到了宋代,當時五大名窯之壹的浙江龍泉哥窯生產的瓷茶具已經達到頂峰,暢銷全國。明代的瓷茶具以其質地細膩、造型端莊、釉色青綠、圖案典雅而聞名中外。16年底,龍泉青瓷出口法國,轟動全法國。相較於名劇《牧羊女》中女主角喜來登的美麗藍袍,人們將龍泉青瓷稱為“喜來登”,視為稀世珍寶。目前,瓷茶具,浙江龍泉取得了新的發展,新產品不斷問世。這種茶具既有瓷茶具的許多優點,又因其色澤翠綠,用於沖泡綠茶時有利於湯色之美。但用它來沖泡紅茶、白茶、黃茶、紅茶,會很容易使茶湯失去本色,似乎有不足之處。
⑵白瓷茶具
具有坯體致密透明,釉、陶燒制度高,不吸水,聲清韻長的特點。因其色澤潔白,能體現茶湯的色澤,傳熱保溫性能適中,且色彩鮮艷,造型各異,堪稱飲茶器具中的珍品。早在唐代,河北姚興生產的白瓷就已經“被各國普遍使用”在唐代,白居易還寫詩贊美四川大邑生產的白瓷茶碗。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鎮的白瓷茶具已經遠銷國外。如今的白瓷茶具更是煥然壹新。這套白釉茶具適合沖泡各種茶。此外,白瓷茶具造型精美,裝飾典雅,外壁繪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飛禽走獸、人物故事,或飾以名人書法,頗具藝術感,故最為常用。
⑶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始於晚唐,盛於宋代,延續於元代,衰落於明清。這是因為自宋代以來,飲茶的方法。
唐代炒茶的方法逐漸轉變為點茶的方法,宋代流行的鬥茶為黑瓷茶具的興起創造了條件。
宋人衡量鬥茶的效果,看茶面湯的色澤、勻度,以“鮮白”為先;二、看湯花與茶杯交界處有無水痕,以“茶杯上有水痕”為重中之重。當時受三書記委派的蔡襄在《茶錄》中說得很清楚:
“視其明白臉,穿無水痕極好;建安之戰,以水標先為負,耐久者為勝。“還有那套黑瓷茶具,
正如宋代朱穆在《郁芳勝覽》中所說,“棕色白,入黑燈,其痕易查。”因此,宋代的黑瓷茶杯成為瓷器茶具的最大品種。福建簡瑤、江西吉州窯和山西榆次窯都大量生產黑瓷茶具,成為黑瓷茶具的主要產地。在黑瓷茶具的窯中,窯出的“樓燈”最為人稱道。蔡襄的《茶記》說:
“建安的創造者...是最重要的。從外地出去的,不管是瘦的還是紫的,都不如他們。“建盞的配方很獨特。在燒制過程中,釉面呈現兔條紋、鷓鴣斑和太陽斑。壹旦茶湯端上來,
能放射出五彩繽紛的小光彩,增加鬥茶的趣味性。自明代以來,由於“烹”的方法與宋代不同,黑瓷燈籠“不宜用”,只作為“備”用。
⑷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品種繁多,其中青花瓷茶具最引人註目。青花瓷茶具,其實是指壹種以氧化鈷為著色劑,直接在瓷胎上描繪圖案和紋飾,再塗上壹層透明釉,然後在窯中以1300℃左右的高溫還原燒制而成的器具。
但古今對“青花”色彩中“藍”的理解是不同的。古人把黑、藍、青、綠等顏色稱為“青色”,所以“青花”的含義比今天更廣。其特征在於:
藍白相間的圖案,有趣悅目;色彩淡雅,恬靜美麗,浮華而不顯。
輝煌的力量。另外,色料上的釉使其潤澤光亮,更增添了青花茶具的韻味。
直到元代中後期,青花瓷茶具才開始批量生產,尤其是景德鎮,成為我國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產地。由於青花瓷茶具的繪畫技術水平很高,特別是將中國傳統的繪畫技法運用到瓷器上,這也可以說是元代繪畫的壹大成就。元代以後,除景德鎮外,還有少數雲南玉溪、建水、浙江江山等地出產的青花瓷茶具,但在釉色、胎質、紋飾、繪畫技藝等方面都無法與同時期景德鎮出產的青花瓷茶具相比。到了明代,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茶具,如茶壺、小把手、茶杯等,花色品種越來越多,品質也更加精致。無論是器形、造型、紋飾,都是全國之最,成為其他生產青花茶具的窯所模仿的對象。到了清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青花瓷茶具進入了古代陶瓷發展史上的壹個歷史高峰。康熙年間燒制的青花瓷器在歷史上被稱為“清代最好的”。
縱觀明清時期,由於制瓷技術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外出口的擴大,飲茶方式的改變,青花茶具發展迅速。當時除景德鎮生產青花茶具外,還有江西吉安、樂平,廣東潮州、揭陽、博羅,雲南玉溪,四川會理,福建德化、安溪等其他有影響的地方。此外,全國還有很多地方生產“土青花”茶具,用於某壹地區的民間飲茶。
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是由陶器發展而來的壹種新型陶器。始於宋代,盛於明清,流傳至今。北宋梅瑤《易雲與杜相公謝蔡送茶》中說:“小石冷泉留初嘗,新紫泥泛春華。”講的是北宋時期紫砂茶具的興起。至於是誰創造了紫砂茶具,無從考證。。然而,就文字記載而言,紫砂茶具創作於明代鄭德時期。
今天的紫砂茶具是用紫泥制作的,這是壹種埋藏在江蘇宜興南部和浙江長興北部的特殊粘土。這種粘土含鐵量高,可塑性好,適宜的燒制溫度約為1150攝氏度。紫砂茶具的顏色,可以根據紫泥顏色和質地的不同,通過“澄清”和“洗滌”變成不同的顏色。比如天青泥可以是深肝色,蜜泥可以是淺赭色,石黃泥可以是朱砂色,梨皮泥可以是凍梨色。此外,不同質地的紫泥可以混合使用,使其呈現古銅色和淡墨色。優質的原料和自然的色澤,為燒制優秀的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質基礎。
宜興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喜愛,不僅僅是因為它款式多樣、造型多變、文化品位豐富,更是因為它在古代茶具界獨樹壹幟。後來又說紫砂茶具有三個特點,即“泡茶不變味,儲茶不變色,夏天不容易變質。”
紫砂茶具是陶瓷茶具的壹種。其坯體致密堅硬,取天然泥色,多為紫砂,也有紅砂、白沙。成品陶的火度為1100—1200攝氏度,不吸水,聲音悠長。它耐寒耐熱,泡茶沒有熟湯味,保持香味真實,傳熱慢,所以不容易燙手,用它燉茶也不會爆。所以歷史上有“壹壺不稱二兩,價每十兩黃金,可使土與金爭。”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彩限制,很難用它來欣賞茶的美和湯色。
目前國內的紫砂茶具質量最高,產自江蘇宜興,與之相鄰的浙江長興也有出產。經過歷代茶人的不斷創新,“方不壹樣,圓不壹樣”是人們對紫砂茶具造型的贊美。壹般認為,壹套好的紫砂茶具必須具備三美,即造型美、制作美和功能美,三者結合才能稱之為完美之作。
木魚石茶具
木魚石茶具
木魚石是壹種非常罕見的空心石,又名“太乙余糧”、“玉余余糧”、“石中黃子”,俗稱“復活石”、“鳳凰蛋”,象征吉祥,能護佑眾生,辟邪消災,佛力無窮。
木魚石大小不壹,形狀各異。有的呈橢圓形,有的呈粉質,有的呈液體狀。當妳用手搖動它們時,妳可以發出優美的聲音。古人有詩贊曰:“曾見山有洞,少聞空心石。雖非珍珠玉,可在絕技。”古代文人以空為罐為硯,水墨畫的顏色和味道長久不變。
據《本草綱目》記載,木魚石是壹種名貴中草藥,味甘、性平、無毒,有平五臟、安神六腑之功效。長期服用,具有強壯、耐寒、耐夏、不餓、輕身、延年益壽的神奇功效。所以木魚石有“得之者有緣,得之者無福”之說,而得之者往往不告知出處,使得石頭價值百倍。經實驗室鑒定,木魚石含有偏矽酸、鍶、鉬、鋰、鋅、硒等十余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具有很強的保健美容作用。
木魚石茶具是指用整塊木魚石制成的茶具,主要有茶壺、酒壺、竹杯、袖杯、冷水杯、茶筒等。將水浸泡在木魚石器皿中兩小時,水中溶解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含量可達到國家礦泉水限量指標。由於木魚石中鈾和稀土元素的含量適中,茶具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和透氣性。即使在炎熱的夏季,這種茶仍然可以在五天內飲用而不會變質。木魚石對白酒有奇效。經山東省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白酒(指白酒)裝木魚石24小時,甲醇含量可降低50%,雜醇油含量可降低65%以上,酒精度不變。任何白酒只要放在木魚石酒具裏20分鐘就能變得綿軟香甜可口,辣味和苦味明顯降低,與放在其他酒具裏的酒明顯不同。
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途經山東。當地官員得知乾隆皇帝愛收藏各種珍貴茶具,就向乾隆皇帝進貢了壹套* * *六件木魚石茶具。乾隆見茶具外表潤澤順滑,泡茶後茶香四溢,驚嘆不已。他高興地為這套茶具寫下了“靜”字,並命宮室刻在壺身上,被列為國家壹級文物。
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於清代,主要產於福建福州。福州出產的漆器、茶具五彩繽紛,如“寶石閃光”、“金瑪瑙”、“釉成金”、“仿古瓷”、“雕填”、“高雕”、“嵌銀”等。尤其是創造了寶石紅“赤金砂”“暗花”等新技術後,更加耀眼可愛。
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中國飲茶逐漸普及,但比較廣泛。當時的飲茶器具,除了陶瓷之外,大多是竹制和木制的。陸羽在《茶經四儀》中列舉的28種茶具,絕大部分是竹制和木制的。這種茶具來源廣泛,制作簡單,對茶葉無汙染,對人體無害。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茶人的歡迎。但缺點是不能長期使用,不能長期保存,失去文物價值。到了清代,四川才出現了壹種竹制茶具,它不僅是壹種工藝品,而且具有實用價值。主要品種有茶杯、小把手、茶壺、茶盤等,多為成套制作。
竹編茶具由內管和外套組成。內管多為陶瓷飲茶器具,外套選用精選的慈竹,經劈、開、揉、勻等多重工序制成發絲般粗細的軟竹絲。經過烘焙、染色,再根據茶具內管的形狀和大小進行編織、鑲嵌,就成了壹套完整的茶具。這種茶具不僅色彩和諧,美觀大方,還能保護內管,減少損傷;同時泡茶後不容易燙手,富有藝術欣賞價值。所以大多數人買竹制茶具,不是為了使用,而是為了展示和收藏。
玻璃茶具
到了近代,玻璃器皿有了很大的發展。玻璃是透明的,有光澤。塑料外觀,形狀各異,用途廣泛,玻璃茶葉,茶湯色澤鮮艷,茶葉嫩滑,茶葉在整個沖泡過程中上下運動,茶葉逐漸舒展等。,壹目了然,可以說是壹種動態的藝術欣賞。特別是我們沖泡的各種名茶,茶具晶瑩剔透。杯內雲霧繚繞,清翠欲滴,滿芽滿葉,苗條婀娜,賞心悅目,妙趣橫生。而且玻璃價廉物美,很受消費者歡迎。
玻璃器皿的缺點是容易碎,而且比陶瓷熱。
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以耐用、圖案清新、便於攜帶、耐腐蝕而聞名。它起源於古埃及,後來傳入歐洲。但是現在使用的鑄鐵琺瑯是在19世紀初開始於德國和奧地利。琺瑯技術大約在元代傳入中國。
在明朝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中國創造了琺瑯鑲嵌的景泰藍茶具。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景泰藍從宮廷流向民間,可以說是中國琺瑯業的開端。
中國真正開始生產搪瓷茶具是在本世紀初,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在眾多琺瑯茶具中,仿瓷茶杯潔白、細膩、光亮,可與瓷器媲美;用網或彩色網裝飾的網眩茶杯,層次分明,藝術感強;輕巧獨特的鼓杯和蝴蝶杯;保溫茶杯,既能起到保溫的作用,又便於攜帶,放置茶壺、茶杯的彩釉茶盤,受到很多飲茶者的歡迎。但是搪瓷茶具傳熱快,容易燙傷手。如果放在茶幾上,會燒到桌面。另外,“價值”低。所以用途有限,壹般不用於家裏招待客人。
陶土茶具
陶器是新石器時代的壹項重要發明。起初是粗糙的土陶,後來逐漸演變成比較堅實的硬陶,再發展到表面上釉的釉陶。宜興的古代制陶相當發達。商周時期,出現了幾何印花硬陶。秦漢時期,已經燒制出釉陶。
陶器之首的宜興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年就已興起,成為壹種獨特而優秀的茶具,在明代非常流行。與普通陶器不同,紫砂壺內外不上釉,采用當地紫泥、紅泥、團山泥燒制而成。由於燒制溫度高,燒結致密,胎質細膩,不滲漏,看不見氣孔,可長期使用,還能吸收茶汁,含有茶味;而且傳熱不快,以至於不熱;熱天喝茶的話,不容易酸;即使冷熱劇變,也不會斷;如果有必要,甚至要求直接在爐子上煨。紫砂茶具還具有造型古樸方正、色調古樸的特點,造型似竹節、蓮藕、散節、仿商周古青銅器。《桃溪客家話》說“洋縣(即宜興)瓷壺自季初盛,頂相當金玉。”可見其珍貴。明珍享《長物誌》記載:“壺為沙,蓋不香不熟。”
明代嘉靖、萬歷年間,先後出現了兩位傑出的紫砂工藝大師——宮純(宮純)和他的徒弟石大彬。龔廟以前是尼姑庵,小時候武夷山的壹個書生。他才華橫溢,渴望學習。他在宜興金沙寺陪師傅,經常幫寺裏的老和尚做鍋。傳說寺內有銀杏樹,盤根錯節,長滿樹瘤。他日夜看著它。它模仿樹瘤,做了壹個樹瘤鍋,獨特而生動。老和尚見了大為驚異,便把自己畢生的制壺技藝傳授給對方,成了有名的制壺大師。春祭產品稱為“春祭壺”,造型新穎精致,質地薄實,被譽為“春祭壺,勝於玉”。“栗子是深色的,像古代的石頭;頓胖聚精會神,怎麽叫神仙。”石大彬的作品突破了大師所教的格局,做出了更多的小壺,點綴在精舍的幾案上,更符合喝茶品茶的趣味。所以當時有壹句推崇備至的詩:“信手有多種”,“龔仲彥說是大鍋飯。”到了清代,紫砂茶具在前人的基礎上有了更多的發展。其中,清初的陳鳴遠和嘉慶年間的楊彭年制造的茶壺在世界上尤為著名。陳鳴遠制造的茶壺線條清晰,輪廓明顯,壺蓋上有行書“明元”的印章,至今視為珍寶。楊彭年的產品優雅精致,全手工制作,無模具,完美無瑕,因此被稱為“當代傑作”。當時的江蘇溧陽知縣陳滿生酷愛紫砂壺,擅長詩詞書法篆刻,專門到宜興和楊彭年制壺。陳曼生設計,制作,陳雕刻。他的作品被譽為“滿盛壺”。壹直為鑒賞家所珍藏。清代,宜興紫砂壺因其造型和裝飾多樣,在國內外都很受歡迎。當時閩南、潮州等地用來沖泡工夫茶的茶壺,幾乎都是宜興紫陶器皿。17世紀,中國的茶葉和茶壺同時由海船傳到西方,西方人稱之為“紅瓷”。早在15世紀,日本人就來到中國學習制壺技術,他們仿制的壺至今仍被日本人民視為珍寶。
名家手工制作的紫砂壺,造型精美,色澤古樸,光彩奪目,成為壹件藝術品,過去說壹兩件紫砂茶具,價值壹二十金,可使土與金抗衡。明代張岱《陶庵夢》曰:公淳為宜興壇子之頂,為沙壇子,直於商、夷、之間而不恥。珍貴可想而知。
近年來,紫砂茶具有了較大的發展,新品種不斷湧現。比如專門為日本消費者設計的藝術茶具,就叫“橫柄壺”。根據日本人的愛好,壺面上寫有書法精美的佛經,成為日本消費者品茶的好工具。目前紫砂茶具的品種已經從四五十種增加到六百多種。比如紫砂雙層保溫杯,就是壹款深受群眾歡迎的新產品。由於紫泥質地細膩柔韌,可塑性強,透氣性好,燒制的雙層保溫杯用來泡茶,具有色、香、夏天不易變酸的特點。這種杯子的容量是250毫升。由於雙層結構,沸水入杯不燙手,傳熱慢,保溫時間長。形狀多樣,有瓜輪型、蝴蝶紋型、梅花型、鵝蛋型、流線型等。藝術家運用傳統篆刻技法,將正字、草書、隸書、籠、篆刻等繪畫和裝飾技法運用到紫砂陶器上,使之成為觀賞性和實用性巧妙結合的產品。
茶壺的創造者據說是明朝宜興金沙寺的壹位不知名的和尚。他選用上等紫泥捏成圓形坯體,加上口、柄、蓋,放入窯中燒制。有壹個破蓋的樹膽壺,造型輝煌。它存在於北京歷史博物館,是春春傳世的唯壹壹件,但有人懷疑它是贗品。自明代龔春因模仿老銀杏樹膽制壺開春而成名以來,明萬歷年間先後出現了韓東、趙亮、溫昶、師鵬四位制壺名家,後有史大彬、李重方、徐友泉,清代則有陳鳴遠、楊彭年、楊鳳年、邵大衡等。近代有顧景舟、朱可心、江戎等。顧景舟最近做了提比鍋和韓雲鍋,作為出國禮物。青年藝術家也是有才華的人。
紫砂茶具的款式很多,所謂“方不式,圓不壹樣”。在紫砂壺上雕刻各種風格的花鳥、山水、書法始於明末,興盛於清代嘉慶以後,逐漸成為紫砂工藝中壹種獨特的藝術裝飾。許多著名的詩人和藝術家曾經在茶壺上寫詩和刻字。《沙壺考辨》曾記載,鄭板橋自己做了壹個壺,他親筆寫了壹首詩:“妳只有快嘴大肚,耳根高,才得意。量小容不下大事,兩三寸水興波。”
評價壹套茶具,首先要考慮它的實用價值。壹套茶具只有體積和重量的比例合適,壺柄便於提起,壺蓋周邊有縫,壺嘴出水流暢,色彩和花紋精致和諧,整套茶具的美觀性和實用性和諧結合,才算壹套完美的茶具。宜興茶具有這些特點。
紫砂茶具不僅為國人所喜愛,也為海外壹些國家的人們所珍愛。早在公元15世紀,日本、葡萄牙、荷蘭、德國和英國的陶瓷工人就先後仿制了中國的茶壺作為標本。18世紀初,德國人泰格爾不僅制作了紫砂陶器,還在1908年寫了壹篇題為《朱砂瓷器》的論文。本世紀初,紫砂陶器在巴拿馬、倫敦和巴黎博覽會展出,並在1932芝加哥博覽會上獲獎,為中國陶瓷史增添了光彩。
金屬茶具
金屬器具是指金、銀、銅、鐵、錫等金屬材料制成的器具。它是中國最古老的日用器皿之壹。早在公元前18世紀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前的1500年,青銅器就已經被廣泛使用。祖先用青銅器來做盤子,盛水,做杯子,盛酒,這些青銅器自然可以用來盛茶。
從秦漢到六朝,茶作為飲品逐漸成為壹種時尚,茶具也逐漸從其他飲用器具中分離出來。大約在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了包括飲茶器具在內的金屬器具。到了隋唐時期,金屬器皿的生產達到了頂峰。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陜西扶風法門寺出土了壹套唐僖宗供奉的鍍金茶具,是金屬茶具中的稀世珍品。但從宋代開始,古人對金屬茶具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元代以後,特別是明代以來,隨著茶葉的革新、飲茶方式的改變和陶瓷茶具的興起,金屬茶具逐漸消失,尤其是錫、鐵、鉛等金屬制作的茶具,被認為是用水泡茶,以至於很少有人使用。但金屬材質的儲茶器皿,如錫瓶、錫罐等也不少見。這是因為金屬儲茶器皿比紙、竹、木、瓷、陶等密封性能更好。,並具有更好的防潮、防旋轉光學性能,更有利於散茶的保存。因此,用錫制成的儲茶器皿仍在世界上流行。
石頭茶具
石雕茶盤的制作是根據石頭的天然特性,精心設計加工而成。因為石材具有硬度高、密度強、色澤自然、遇冷熱不變形、不開裂、不褪色、拋光後不吸褐等優點。因此,用石雕制作的石雕茶盤美觀大方,經濟實用。其實是賦予了石頭靈性,水土結合,五行並進,讓茶回歸自然。用石雕茶具品茶,賞心悅目,修身養性。
目前市場上天然石材制作的石質茶盤種類繁多,可謂五顏六色。因為顧客已經接受了它的特殊優勢,商機激發了商家開發更多的產品。石材茶盤,顧名思義,是用天然石材,雕刻壹些含蓄雋永的主題作裝飾,附在壹個具有實用功能的茶盤上,從而形成茶具的新產品。壹個作品壹旦脫離了這些主題,就註定了這個作品沒有收藏、欣賞和實用價值。[除非客戶喜歡]
不難看出,石質茶盤的材質可以分為天然和合成兩種。規格:可分為規則型和不規則型。顏色:可分為純色和混色。引流外觀:可分為“隱藏”和“暴露”兩種。排水方式:可分為儲水式和直排式。雕刻方法:可分為平面寫意雕刻和平面照片立體雕刻。
石材茶盤的選擇:壹定要從人性化的角度來選擇。第壹,整體要有韻味和吸引人的感覺,材質要自然,顏色要純正,比如純黑色和淺綠色,其主體不得含有人工著色。二:規格有方有圓,但壹定要規範,以顯示尊嚴和穩重。三:雕刻內容的表達要含蓄深刻,通俗易懂,有聯想空間。四:新穎優雅,簡潔衛生。五:容易收藏,邊角不傷人。
天然材料受千百年影響,顏色和品質是人工合成無法替代的。無論哪部作品吸引妳的地方沒有自己的特色,即使有也無所謂。選擇石材茶盤的純色,能讓人感到輕松愉快。因為混色很難達到理想的協調色,所以混色容易刺激視覺神經,造成眼睛疲勞。甚至會讓人覺得坐立不安。只有選擇石質茶盤的整體輪廓加以規範,才能顯得端莊穩重,這也是規矩出方圓的原因。選擇石茶盤圖案的創意表達內容壹定要含蓄深刻,通俗易懂。庸俗和低調更能顯示人性的低下。缺乏文化背景的弱點。石材茶盤的新穎簡潔是因為社會的進步而選擇的,新穎的設計和良好的創意才能跟上社會的發展。品茶涉及高級享受和健康,簡潔易清洗是衛生的保證。關於石質茶盤的雕刻,左邊棱角壹定要鈍角,盡量避免鏤空和沈雕。鈍角可以減少或避免對兒童幼稚皮膚的意外傷害。平面立體雕、鏤空、沈雕增加了雕破的概率。壹旦雕壞毀容,收藏的信心就白費了。寫意平面雕刻是為了克服石雕茶盤平面立體雕刻的最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