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登鶴雀樓是壹首什麽詩

登鶴雀樓是壹首什麽詩

《登鸛雀樓》,唐詩名,為題詠山西省永濟市鸛雀樓(又名鸛鵲樓)的篇章.由於鸛雀樓樓體壯觀,結構奇特,氣勢雄偉,加之區位優越,風景秀麗,歷代文人雅士、騷人墨客,多來登樓觀瞻、放歌抒懷,並留下許多居高臨下,雄觀大河的不朽篇章.以該名為題的詩眾多,以李益、王之渙、暢當三人的同名作品最為著名.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沈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裏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壹層城樓.

{鑒賞}

《登鸛雀樓》王之渙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裏,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裏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後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壹開. 首句寫遙望壹輪落日向著樓前壹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沈,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壹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雲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於“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壹條金色的飄帶,飛舞於層巒疊嶂之間.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壹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於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壹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壹種永恒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麽,它便是壹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裏目”,寫詩人壹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壹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壹層樓”.“千裏”“壹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壹“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壹首登樓詩. 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壹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壹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裏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就全詩的寫作特點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並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壹個特點:它是壹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後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詩別》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壹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壹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後壹聯用的是,雖然兩句相對,但是沒有對仗的痕跡.所以說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作者簡介

王之渙 (688─742)盛唐詩人.字季淩,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其兄之鹹、之賁皆有文名.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壹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詩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詩六首,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其壹)和《送別》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兩首最膾炙人口,可謂“皤發垂髫,皆能吟誦”;詩中的“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和“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也正是這兩首詩給詩人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