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描寫荊楚大地的詩句

描寫荊楚大地的詩句

1. 關於荊楚大地能人的詩句

關於荊楚大地能人的詩句 1.與大地有關的詩句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其他:

水族窟穴多,農人土地窄。

出自:《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年代:唐作者:白居易

土地無人老,流移幾客還。

出自:《入鬼門關》年代:唐作者:沈佺期

土地卑濕饒蟲蛇,連木為牌入江住。

出自:《相和歌辭·江南曲》年代:唐作者:張籍

土地窮甌越,風光肇建寅。

出自:《樂城歲日贈孟浩然(壹作王維詩)》年代:唐作者:張子容

萬裏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晉英雄。

出自:《登夏州城樓》年代:唐作者:羅隱

2.關於湖北的詩句

1、

西湖北渚澄秋

(宋·晁端禮·《滿庭芳》)

2、

外湖北嶺雲多

(宋·吳文英·《水龍吟》)

3、

湖南湖北春水多

(宋·梁棟·《四禽言》)

4、

西湖北畔名園裏

(宋·楊萬裏·《寒食雨中,同舍約遊天竺,得十六絕句呈陸務》)

5、

西湖北望三千裏

(宋·蘇軾·《贈曇秀》)

6、

江南湖北道

(宋·賀鑄·《清商怨》)

3.兩湖之地,自古以來被譽為“荊楚大地”

荊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禹劃九州,始有荊州.春秋戰國時期,20代楚王定都於荊州,長達411年,楚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創造了堪與古希臘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特別是荊州出土的戰國絲綢、越王勾踐劍和整套石磬編鐘,更加折射出楚文化的熠熠光輝.燦爛的楚文化造就了壹批對人類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傑出人物.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壹鳴驚人的政治家楚莊王,楚國名相孫叔敖等等,都是從荊州這塊土地走上歷史舞臺的.荊州是三國文化的發祥地.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長達120回《三國演義》,有82回寫到荊州.市內三國勝景遍布,保存完好且長達10.5公裏的荊州古城墻,被譽為中國江南不可多得的完壁.1992年發掘的雞公山文化遺址,經考古界鑒定為中國第壹,世界罕見.荊州還是中國龍舟文化和鳳凰文化的發源地,壹年壹度的龍舟節和鳳凰音樂節,已成為荊州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4.荊楚大地的意思

荊楚

特指湖北,湖北古代稱為荊楚!(包括荊門、荊州、宜昌等地區) 成語:荊楚大地 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壹種地域文化。 荊楚部族的興起 楚,也稱荊楚,春秋時代的這個國家為什麽叫做“楚國”呢。 “楚”本是壹種灌木的名稱,也叫做“荊”,在南方江漢流域的山林中極為常見,可用作薪柴等多種用途,人日常離不了。於是遠自商代時,北方中原人就以荊楚來稱呼江漢流域的南方地區和南方部族,比如《詩經·商頌》中說的“維女荊楚居國南方”。 但是,構成楚民族主體的,卻並不是江漢流域的土著,而是原居北方的祝融部落的壹支(楚人奉祝融為始祖),這支部族遷移到江漢流域,不斷地與周圍的土著民族(九黎、三苗的後裔)相互融合,發展成為壹支強盛的荊楚大族。 荊楚部族在與北方商王朝的對峙中也吸收了先進的商文化,為自身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周朝初年,轉投周王的荊楚族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支持,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國家。從春秋開始,楚國迅速強盛起來,尤其是到了楚莊王時,楚吞並了周邊的許多小國,成為壹方大國。 先抑後揚的楚文化 楚地是壹個歷史的地域概念,大體上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為中心,向周邊擴展到壹定的範圍。當北方有炎、黃部落在創造中原文明的時候,南方江漢流域也興起了九黎部落,並創造出了大溪、屈家嶺文化等早期楚文化。 然而這之後,隨著九黎部落被炎、黃部落擊敗,以及後期的三苗部落被更強大的中原部落所征伐,楚地文化逐漸消沈了。 楚地文化落後與中原的另壹個原因是江漢流域多山林水澤,各氏族部落不能像中原地區的氏族部落那樣較快地由采集和漁獵轉入農耕和畜牧,這種生產力的緩慢發展相應地限制了文化的發展速度。因此,當北方已經出現了夏、商等奴隸制國家後,南方楚地仍停留在原始的父系氏族社會階段,散居的各氏族部落屢遭中原勢力的壓迫和征伐。但就是在這種持續千年的蠻荒背景下,逐漸孕育發展出楚民族以及其後的楚國家,並成為當時中國南方各部族融合的中心。楚人借天時、地利融匯了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開創了獨具異采的楚文化。 楚文化的奇葩“楚辭” “楚辭”這壹名稱起於西漢。它有兩種含義:壹是詩體名,指戰國後期由屈原等楚國詩人以楚地民間語言和民歌為基礎創造的壹種詩歌載體;二是詩歌總集的名稱,由西漢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後人模擬的作品,名為《楚辭》。由於屈原是楚辭的開創者,他的作品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後人提及楚辭無不言屈原的代表作《離騷》,並常以“騷”或“離騷”作為楚辭的代稱。 楚辭的產生離不開楚地特有的民間習俗。江漢水鄉,民間巫風盛行,土俗尚祠祀歌舞,而且這壹帶很早就流傳著有別於中原地區的楚地民歌,這些因素都是楚辭得以產生的基礎。 雖然在《詩經》這樣壹部廣泛采錄周初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四方各國民歌的總集中,幾乎沒有收錄楚地民歌(原因大概在於楚壹向被中原王朝視為蠻夷,楚地方言也難以被中原人接受等),但僅從各方典籍保存下來為數極少的楚歌來看,其內涵豐富,敘事抒情都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對楚辭的影響之深遠不言而喻。 楚辭被喻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對於其後產生的漢賦更有直接的影響。“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的楚辭,與其他楚文化精華壹起,構築起瑰麗奇異的楚地文明。 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 楚文化、荊楚文化同屬壹個概念,均指楚人?族?、楚國創造而長期沈澱的文化實體和形態。我們這裏說的它們是同屬壹個概念,是因為歷史上荊、楚不分,荊、楚或荊楚、楚荊作為壹種特定的稱謂,已沿襲三千多年了。如《詩·商頌·殷武》說:“維女荊楚,居國南鄉。” 這裏是“荊楚”聯稱,荊在前,楚在後。《竹書紀年》說:“昭王十六年,伐楚荊。”這裏是“楚荊”聯稱,楚在前,荊在後。另據《春秋》記載,魯莊公?前693—前661?之前稱荊,但自魯僖公?前659—前627?元年後,就改稱為楚了。這樣看來,荊或楚,荊楚或楚荊聯稱,其意思是壹致的,似無多大區別。時至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荊:“楚木也,從 刑聲。”釋楚:“叢木也,壹名荊也。”這樣就把荊山、荊?楚?木、荊州、荊?楚?國,統壹了起來,形成為系統完整的概念,故至唐宋時,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說:“荊、楚壹木二名,故以為國號,亦得二名。”沈括《夢溪筆談》也說:“荊或為楚,楚亦荊木之別名也。”至此,荊楚約定俗成,成為壹個專稱楚族、楚國和荊楚地域的壹個特有的稱謂。當然,歷史上也還有其他各種說法,如《詩·商頌》毛傳說:“荊楚,荊州之楚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