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壹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濃郁的象征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誌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關鍵要把握住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征,從中找出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蟬用細嘴吮吸清露,由於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高官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詩的最後評點道,這完全是由於蟬能夠“居高聲自遠”,而不是由於憑借秋風壹類外力所致.這些詩句的弦外之音,它們所隱喻的深層意義無非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這種居高致遠完全來自人格美的力量,絕非依憑見風使舵,或者什麽權勢、關節和捧場所能得到的.實際上,詠蟬包含著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淩煙閣的二十四勛臣之壹,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贊嘆:“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壹只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虞世南是在什麽地方寫下蟬這首詩虞世南是在長安寫下蟬這首詩的。
這裏面有個小故事: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非常賞識虞世南,任命他為弘文館學士。有壹天,李世民起了雅興,邀請弘文館學士們***賞海池景色,談詩論畫。在這種場合下,虞世南奉旨獻詩,於是他把當年秋天做的壹首詩《蟬》,當眾朗誦,並獲得了李世民的稱贊。蟬
作者: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558-638)唐代詩人、書法家。字伯施,余姚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壹。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壹時。虞寄無子,世南過繼於他,故字伯施。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曾賜爵水興縣子,授銀青光祿大夫,世因稱“虞秘監”或“虞水興”。唐大宗嘗稱其有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譽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
高適的別董大在什麽情形下寫這首詩
《別董大》是唐代詩人高適的作品。這首詩是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經過短暫的聚會以後,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作品勾勒了送別時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現了詩人當時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但沒有因此沮喪、沈淪,既表露出詩人對友人遠行的依依惜別之情,也展現出詩人豪邁豁達的胸襟。
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寶六年)春天,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是年冬,與高適會於睢陽(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高適寫了《別董大二首》。
蟬虞世南這首詩寄寓了什麽深意這首詩寄寓的深意是:作者表明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表達出對高尚品格的熱情贊美。
蟬(唐)虞世南 這首詩借蟬比喻什麽人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壹首,很為後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這壹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征。“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這顯貴的身份地位在壹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壹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壹,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壹“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這壹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有了這壹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壹般人往往以為是借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壹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象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這裏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非”字,壹正壹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壹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唐詩別裁》)這確是壹語破的之論。
虞世南的《蟬》這首詩的體裁是什麽體裁是詠物詩
詠蟬 虞世南 這首詩含著什麽哲理虞世南(558-638), 字伯施,余姚人。沈靜寡欲,精思讀書,至累旬不盥櫛。文章婉縟,見稱於仆射徐陵,同是有名。在隋,官秘書郎,十年不徙。入唐,為秦府記室參軍,遷太子中舍人。太宗踐祚,歷弘文館學士、秘書監。卒諡文懿。太宗稱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集三十卷。
詩詞賞析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最早的壹首,很為後人稱道。首句“垂緌飲清露”,“垂緌”是古人結在領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像下垂的冠纓,故稱“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息於高處,餐風飲露,故為“飲清露”。這句寫出了蟬的清華俊朗的特點。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 “流響”寫蟬長鳴不已,悅耳動聽,用壹“出”字,將無形的聲音傳送寫得可感可見。這句雖只對蟬聲遠傳進行了描寫,讀者卻已可窺蟬的高標逸韻。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議論。蟬聲遠傳,壹般人往往以為是借助秋風的傳遞所致,詩人卻別有會意,強調這是由於“居高”使然。這種獨特的感受蘊涵壹個真理:立身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權貴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真如俗話所說,“是金子總會發光”。兩句中的“自”、“非”,壹正壹反,相互呼應,表現出壹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頗顯大氣。這兩句看似寫蟬,實則帶有自況的意味,表達出詩人對自身內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聯絡到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贊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虞世南此處表現出來的自信該不為過吧。
過故人莊這首詩是在怎樣的情形下寫的這首是作者孟浩然隱居鹿門山時,對上姓田的朋家做客這件事的描寫。作者心曠神怡,贊嘆著美麗的田園風光,創作出這首詩。
過故人莊(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譯文
老朋友預備豐盛的飯菜,要請我到他好客的農家。
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蒼青的山巒在城外橫臥。
推開窗戶面對谷場菜園,手舉酒杯閑談莊稼情況。
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再請君來這裏觀賞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