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明代歷朝中出現過哪些明臣及其主要事跡

明代歷朝中出現過哪些明臣及其主要事跡

陳循

(1385—1464),字德遵,明代江西泰和人。永樂十三年(1415)中進士第壹名,授修撰,進侍講。宣德初直南宮,進侍講學士,後進翰林院學士。正統九年(1444)入文淵閣典機務。第二年進戶部右侍郎兼學士。正統十四年(1449)發生“土木之變”,英宗皇帝被蒙古族瓦刺部俘虜,壹些朝臣擁立景帝即皇帝位。當時朝中人心恐懼,對立帝之事爭論不休,而陳循采取中間立場,得到景帝器重,進戶部尚書,繼爾進少保兼文淵閣學士,不久加太子太傅,進華蓋殿大學士仍兼文淵閣。後來英宗皇帝回來復位,由於石亨等誣大臣於謙謀逆,於謙、王文等以謀逆罪被殺,陳循受到牽連,被刑杖壹百,充軍鐵嶺衛,其時陳循已經70多歲。

初為進士第壹名,可知其才氣。其善詩文,謫居鐵嶺時,正值鐵嶺重修圓通寺,他為之撰《銀州重修圓通寺塔記》,為開原撰寫了《重修崇壽寺塔記》及詠鐵嶺詩多篇,他曾在鐵嶺收授生徒,以執教為業。他喜愛鐵嶺的名勝古跡,寫許多詩加以贊之,是最早吟誦鐵嶺風光的詩人之壹,他的詩成為鐵嶺珍貴的文化遺產。

據《明史》載,陳循為官比較清正,宣宗時,禦史張楷向皇帝獻詩本為邀寵,雖知反惹惱皇帝,多虧他為之辯才得免罪。景帝時,他上書“勤政要典”,建議效古代帝王行事,治理朝政。當時江南大雪,麥苗凍死,他請求撥庫銀、買麥種予農,多為皇帝采納。後來,石亨誣事泄,陳循獲釋為民,仍居鐵嶺,壹年後病歿。於謙昭雪之後,陳循亦獲平反,昭以原職賜祭。

於謙

(1398-1457),明朝名臣。字廷益,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永樂年間進士。他任監察禦史巡按江西時,曾為數百蒙受冤獄的人平反。升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深入裏巷訪問父老,賑濟災荒,築堤植樹,將鎮將私墾的田全部收為官屯,以補助邊境經費。前後在任十九年,威信很高。

正統十三年(1448),到京師任兵部左侍郎。十四年(1449)土木之變英宗被俘時,他堅決反對遷都南京,擁立景帝,調集各路軍馬嚴守京師,升兵部尚書。保衛京師時,他親自督戰,在北京城外擊退瓦刺軍的進攻。加少保,總督軍務。景泰元年(1450),也先以無隙可乘,釋放英宗。於謙說服景泰帝接英宗歸來。

於謙認為和議難恃,努力整頓京營軍制,創立團營,加強對軍隊的操練,對鄧茂七、葉宗留、黃蕭養等農民起義則調兵鎮壓。為官清廉正直,從不巴結權貴,不避嫌怨,所以和權臣石亨、徐有貞及宦官曹吉祥矛盾很深。

天順元年(1457),英宗在石亨、徐有貞、曹吉祥支持下發動宮廷政變奪回帝位後,立即逮捕於謙,指為謀反,處死,抄家,家屬充軍邊境。新治時追謚肅湣,萬歷時改謚忠肅。著有《於忠肅集》。

商輅

商輅(1414~1486)明代宰相。字弘載,號素庵。杭州淳安人。宣德十年(1435)舉鄉試第壹(解元),正統十年(1445)會試第壹(會元),繼而殿試第壹(狀元)。為連中“三元”者。歷任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吏部尚書、太子少保、謹身殿大學士。為人剛正不阿,寬厚有容,時人稱"我朝賢佐,商公第壹"。卒謚文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筆塵》,纂有《宋元通鑒綱目》等。此人為明朝唯壹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連中三元者。

彭時

(1416年—1475年),江西安福人,字純道,又字宏道,號可齋。生於明成祖永樂十四年(1416),卒於明憲宗成化十壹年(1475)。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戊辰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少保。 歷明英宗、景泰帝、明憲宗三朝。

時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國,持正存大體,公退未嘗以政語子弟。有所論薦,不使其人知。燕居無惰容,服禦儉約,無聲樂之奉,非其義不取,有古大臣風。

楊善

字思敬,明朝大興人。十七歲中秀才,那年剛好是朱棣起兵,發起了"靖難之戰",楊善因為參與守城有功授典儀所引禮舍人,永樂元年改為鴻臚寺序班。鴻臚寺掌管慶典朝儀,序班為從九品,官職雖小,卻能經常見到皇帝。楊善"偉風儀,音吐洪亮,工進止",每每為成祖朱棣所矚目。後來累官進右寺丞。仁宗即位後,擢為本寺卿。英宗即位後,楊善的兒子楊容詐作中官書,假金於尚書吳中。事發後,楊容謫戍威遠衛,楊善竟然沒有受到牽連。不久後,擢升為禮部左侍郎,兼管鴻臚寺。

楊善為人圓滑,善於雄辯。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所俘,明代宗即位後,派右都禦史楊善、工部侍郎趙榮率隨行人員出使瓦剌。楊善通過變賣家產買了許多奇珍異寶,並靠著他的巧舌如簧,硬是在沒有聖旨的情況下迎回了英宗,致使後來徐有貞等發動了著名“奪門之變”,成功的讓朱祁鎮復辟登基。

張居正

(1525~1584年),字叔大,號太嶽。嘉靖四年(1525年),當張居正在荊州江陵(今屬湖北)的壹位秀才的家裏呱呱墜地的時候,其先祖的余蔭對他早已不能關懷庇護,迎接他的只是曾祖父的壹個白龜夢。夢中的月亮落在水甕裏,照得四周—片光明,然後壹只白龜從水中悠悠地浮起來。曾祖父認定白龜就是這小曾孫,於是信口給他取了個乳名“白圭”,希望他來日能夠光宗耀祖。 白圭的確聰穎過人,很小就成了荊州府遠近聞名的神童。嘉靖十五年,十二歲的白圭報考生員,其機敏靈俐深得荊州知府李士翺的憐愛,他囑咐小白圭要從小立大誌,長大後盡忠報國,並替他改名為居正。這壹年,居正補府學生。四年後,才高氣傲的張居正又順利通過鄉試,成為壹名少年舉人。湖廣巡撫顧璘對他十分賞識,曾對別人說“此子將相才也”,並解下犀帶贈予居正說:“希望妳樹立遠大的抱負,做伊尹,做顏淵,不要只做—個少年成名的舉人。”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中二甲進士,授庶吉士。

庶吉士是壹種見習官員,按例要在翰林院學習三年,期滿後可賜編修。張居正入選庶吉士,教習中有內閣重臣徐階。徐階重視經邦濟世的學問,在其引導下,張居正努力鉆研朝章國故,為他日後走上政治舞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明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丞相,設內閣,其職能相當於皇帝的秘書廳。首席內閣學士稱首輔,實際上也就是宰相。張居正入翰林院學習的時候,內閣中正在進行著壹場激烈的政治鬥爭。當時的內閣大學士只有夏言、嚴嵩二人,二人爭奪首輔職位的結果是夏言被殺,嚴嵩為內閣首輔。

對於內閣鬥爭,作為新科進士的張居正自然沒發言權。但通過幾年的冷眼觀察,他對朝廷的政治腐敗和邊防廢弛有了直觀的認識。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張居正以《論時政疏》(《張文忠公全集》卷壹五)首陳“血氣壅閼”之壹病,繼指“臃腫痿痹”之五病,系統闡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張。而這些自然沒有引起明世宗和嚴嵩的重視。此後,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居正沒再上過壹次奏疏。

嘉靖三十三年,張居正借口請假養病,離開京師來到故鄉江陵。休假三年中,他仍不忘國事,親身接觸農民。家境本就貧寒的居正,在鄉間體會到了人民的辛勞、饑寒和痛苦。他在《荊州府題名記》(《張文忠公全集》卷九)中說:“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並。”這壹切不禁使他側然心動,責任感讓他重返政壇。

嘉靖三十六年,張居正仍回翰林院供職。這時的他在苦悶思索中漸已成熟,在政治的風浪中,他模仿老師徐階“內抱不群,外欲渾跡”,相機而動。嘉靖四十三年,居正進宮右春坊右渝德,深謀遠慮的徐階薦居正為裕玉朱載垕的侍講侍讀。逾德只是個虛銜,但由於裕玉很可能繼承皇位,侍裕邸講讀就不是等閑之職了。在裕邸期間,“王甚貨之,邸中中宮亦無不善居正者”(《明史.張居正傳》)。四十五年,居正掌翰林院事。

這壹年,世宗歿,裕王即位,是為明穆宗。張居正的機會來了。隆慶元年(1567年),他以裕王舊臣的身份,放擢為吏部左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土。這年張居正四十三歲,此時的他大概不會忘記自己十三歲寫下的詩句“鳳毛叢勁節,直上盡頭竿”。三十年後,他終於在暗暗的較量中“直上盡頭手”了。

戚繼光

(1528-11-12-1588-01-05) 漢族,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民族英雄、軍事家、武術家。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與俞大猷齊名。山東登州人,壹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父戚景通,世代為官,嘉靖17年,戚繼光10歲繼承其父爵,官居四品。嘉靖28年(1549)參加武舉,在考試時庚戍之變發生,於是戚繼光被分配到薊門。與韃靼軍戰鬥後寫下了《備俺答冊》。於閩、浙、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少時好讀書,通經史大義。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三十四年,調任浙江都司僉事。旋進參將。分守寧波、紹興、臺州(今浙江臨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復官,改守臺州、金華、嚴州(今浙江建德東北)三府。時浙江多被倭患,而舊軍素質不良。戚繼光招募農民和礦徒,組成新軍。嚴明紀律,賞罰必信,並配以精良戰船和兵械,精心訓練;他還針對南方多湖澤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的特點,審情度勢,創造了攻防兼宜的“鴛鴦陣”戰術,以十壹人為壹隊,配以盾、矛、槍、狼筅、刀等長短兵器,因敵因地變換隊形,靈活作戰。每戰多捷,世人稱為“戚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