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袁祟煥:明朝最後的救命稻草讀後感

袁祟煥:明朝最後的救命稻草讀後感

本作文是關於高中高三3150字的作文,題目為:《作文:袁崇煥,明朝最後的救命稻草》,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中國的封建王朝,缺什麽也不缺冤案。

輪到袁崇煥喊冤時,情況有點倒黴。他才死,明朝就滅亡了,沒了平反的主,跟誰喊去?

再者,通敵賣國的罪名固然冤枉,可有兩條罪,袁崇煥倒受之無愧。第壹條,在崇禎皇帝面前誇下“五年復遼”的海口,夠浪漫,夠氣魄,也夠他瀆職罪名成立了。第二條,拿著尚方寶劍,砍了同樣有尚方寶劍的毛文龍的腦袋,大夥踴躍地歌頌道:督師好膽量。背過身就咬牙:好妳個專權的袁崇煥呀!

有了這層底子,被袁崇煥打得七葷八素的皇太極,長辮子壹摸,計上心頭。他親自操刀,連夜趕工,做了雙“小鞋”給袁崇煥穿。於是,公元1630年深秋,袁崇煥被押上刑場,千刀萬剮的“磔”刑,老百姓蜂擁而來,爭搶賣國賊的肉,壹邊生吃,壹邊痛罵。

北京城出現了歷史上最悲慘的壹幕,“反間計”用到了歷史上最成功的地步。

壹個書生去帶兵

要是廣東東莞的客家人看到袁崇煥被行刑的慘狀,壹定捶胸頓足。在故鄉人的眼裏,袁崇煥又熱情、又大膽、又愛讀書,人稱“三好學生”。

1598年,“三好學生”小袁十四歲了,是騾子是馬,出去遛遛就知道,父親便領著他去廣西看望做生意的祖父。

巧了,廣西正在考童子試。

小袁同學初生牛犢不怕虎,不管三七二十壹,決意參加。祖父便找到熟悉的鄉紳,辦了壹張暫住證,讓他冒籍應試,果然壹考就過,補為弟子員。小袁同學嘗到了“高考移民”的甜頭,幹脆拿著廣西藤縣的學籍,又中了舉人,在讀書入仕的康莊大道上虎虎前行,pk掉眾多學友,順利晉級殿試。萬歷皇帝的大殿上,論壹篇,策壹道,他寫得花團錦簇,當即高中皇榜,授職福建邵武縣。

新科進士,正欲做春風得意狀,領命而去,卻猛聽朝臣驚呼:皇師在遼東戰敗了!

五萬精兵,盡喪後金努爾哈赤的鐵蹄之下!

這就是震驚朝野的薩爾滸之敗。

這也是喚醒袁崇煥的壹聲慘呼。儒裝欲裂,熱血欲出,書生袁崇煥已死,大將袁崇煥當立。此時,他正好三十五歲。

赴東南基層就職的袁崇煥,常務工作是平反冤獄、公平稅捐、獎掖俠義。他主抓工作是退伍軍人和轉業軍官,專門打聽遼東戰事。休閑活動是舉頭看地圖,低頭思孫武。三年以後,也就是1622年,壹屆任滿,北京要召集縣級官員“朝覲”了,其實也就是聽聽述職報告,決定任免提拔。誰料袁崇煥功夫全在述職外,他壹騎出關,勘察地形,回來後擲地有聲:給我兵馬糧草,我壹人可守山海關。

正值努爾哈赤攻陷沈陽、遼陽之時,滿朝文武畏縮懼戰。袁崇煥,壹介知縣,口出豪言,頓時成為黑暗中的壹道火光,風雨後的壹道虹霓,令禦史汪日彩、侯恂、前遼東經略使熊廷弼、兵部尚書孫承宗刮目相看。天啟皇帝破格提拔他為兵部主事,不久,就升他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關監軍,並下撥二十萬兩白銀用來擴充兵源。

從來都是書生入仕,袁崇煥卻邁出了他書生領兵的步伐。

出關前,他去拜訪了戰敗後“革職”在家的遼東經略使熊廷弼,熊廷弼試探地問:“袁公準備在山海關采取什麽策略?”袁崇煥胸有成竹地答道:“主守而後戰!

”久經沙場的熊廷弼壹聽,刮目相看。

不錯,守,守住了明王朝殘燭般的生命,守來了袁崇煥軍事生涯的輝煌。壹場場浴血奮戰,就在堅守中來臨了。

壹戰打死努爾哈赤

第壹個軍事任務,是到山海關外三十五裏的廣寧監軍。

袁崇煥身體素質好,“本錢”充足,所以接令後壹刻不停,星夜兼程,淩晨入城,看得駐地官兵們壹楞壹楞地回不過神。

更回不過神的事還在後頭,袁崇煥和頂頭上司王在晉吵架了。他要守關,就得推進防守線,總不成就在自家薄門板前守著吧?三十五裏哪夠,起碼得向北二百裏,到寧遠去。這壹架吵得皇帝頭大,派了自己老師孫承宗巡邊,接任經略使,按照袁崇煥的方略營築寧遠城。

這個書生果然韜略超群。為了穩固邊防,袁崇煥采取“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的政策。他清退了原來從河南、山東和西北等地抽調來的輪戍兵士,讓他們納銀代役以作軍費,並把省下來的糧餉供給精銳之師。同時,袁崇煥鼓勵當地百姓恢復生產,重建家園。政策壹出,立竿見影,被後金政權蠶食的土地重新回到明朝的控制中。壹個以寧遠城為中心,以周邊城堡為紐帶的新防禦體系初步形成。

可惜,和諧軍營沒保持多久。由於黨爭,孫承宗被太監頭子魏忠賢拉下了馬,接替他的高第只願躲在關內消極防守。袁崇煥的寧遠城成了孤島,努爾哈赤發出了奸笑:“壹個小小的寧遠城,我用靴尖也能把它踢倒。”

他真的能嗎?

袁崇煥的答案是,拿壹萬人狠踹努爾哈赤十萬人!

1626年正月,第壹場硬仗開始了。袁崇煥先定軍心,把庫存白銀全放到城上,凡勇敢退敵者,賞銀;凡臨陣退縮者,立斬。後出良策,用火炮掩護,城上弓箭齊發,城下挑石固墻。火光之中,壹枚不長眼的炮石,和努爾哈赤來了個親密接觸,壹代天驕的大汗就此負傷,憋屈了幾個月,亡了。這可是明軍自與後金動兵以來第壹次大勝仗,也是強悍的努爾哈赤起兵以來唯壹的敗績。

寧遠大捷,明朝高興得要暈過去了,原來八旗不是不可戰勝的,原來神話也可以由我們創造。“來人!

給袁大將軍升官——遼東巡撫,總攬關外防務。”

然而,努爾哈赤走了,皇太極來了,他為父報仇,撇開寧遠,重兵圍錦州,要打第二場硬仗。

袁崇煥壹看,笑了:這種招數,千八百年前咱就取好名字了,叫“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皇太極呀皇太極,妳怎能幹低估我智商的事情呢?妳以為我不知道妳意在寧遠?

於是,袁崇煥依然堅守不發,以逸待勞,只派了四千精騎,就擾亂了皇太極的後方。皇太極前面攻不下錦州,後面穩不住陣腳,只好殺了“回馬槍”強攻寧遠。結果自然和他父親壹樣,敗在袁崇煥的堅城利炮下。

寧錦大捷了。

這是明朝軍事上的又壹次重大勝利,意味著找到了瓦解騎兵進攻的有效方法。盡管在魏忠賢“坐視錦州於不顧”的誣陷下,袁崇煥被迫回鄉賦閑了,但他的個人聲望,已達到頂峰。連八旗都承認,“議戰守,自崇煥始”。

壹刀砍了大將

鬥轉星移,天不變,皇上在變。沒幾個月,崇禎皇帝上臺了。少年天子第壹件事,召回了袁崇煥,就問壹個問題:妳老老實實告訴我,遼東還守不守得住?我這皇帝板凳還坐不坐得穩?

袁崇煥張口就答:五年復遼。

崇禎大喜過望,好好好,只要妳能收復遼東,妳要錢要官,要啥有啥。從今以後,妳就是兵部尚書、右都禦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了,官名太長?沒關系,壹句話:有困難,找崇煥。

兩君臣,壹問壹答,十分順溜。壹旁的給事中許譽卿卻聽出了冷汗。怎麽算計,五年收復遼東,人才物力財力都安排不過來。袁崇煥無所謂地笑笑:“我看皇上對遼東戰事如此急躁,就姑且允諾五年復遼,安慰安慰他罷了。”

許譽卿面無人色。好家夥,怪不得這麽順溜,臣輕率,君急迫,如此絕配,那就等著絕殺吧。

回到山海關之後,袁崇煥對待本職工作,還是竭盡全力的。但是,性格中的缺陷也越明顯。早在和皇帝老師、知遇恩公孫承宗合作時,他發現壹軍官虛報士兵的人數,就砍了人家腦袋,活活氣壞了孫承宗。妳壹個監軍,誰給了妳生殺大權?袁崇煥自知理虧,身子是趴下去謝罪了,心裏可沒當壹回事。

這種處理軍務中的獨斷與自負,終於隨著袁崇煥權力的增大,走到了擅殺毛文龍的地步。

此時的袁崇煥覺得,遼東東江總兵毛文龍,在他蛋糕上劃了壹道,割據地方。他要統壹軍權,就容不得這粒沙子。於是,袁崇煥以閱兵為名,手持尚方寶劍,逮捕同時擁有尚方寶劍的毛文龍,當眾宣布他的十二條罪狀,將其“哢嚓”了。

百姓議論、大臣非議,都在其次,關鍵是,崇禎皇帝“駭然”了。

在已經惡化的君臣關系中,袁崇煥迎來了他生命中的最後壹戰:北京保衛戰。

公元1629年,崇禎二年,十壹月,皇太極吸取了寧錦之戰的教訓,繞開了袁崇煥的防線,從遵化長驅直入,陳兵北京廣渠門下。

袁崇煥這個時候,也不知是不是真急昏了頭,他帶著自己的鐵騎,跟著皇太極後面跑進了關,壹路都沒有布置阻擊,丟掉了三河、香河、

順義等北京近郊縣,直接跑到廣渠門前,才和皇太極對上陣。

這壹來問題大了。沒有勤王聖旨,妳帶兵進京幹嗎?要造反嗎?就是不造反,也是縱敵深入了!

嚴寒的北京冬季裏,袁崇煥領九千兵,在廣渠門對抗皇太極十萬大軍。戰爭,不可謂不慘烈;勝利,不可謂不悲壯。但,壹步錯,步步錯,還來不及體味京師得保的狂喜,壹輪殘陽,已映出了紫禁城如血的朱批:逮捕袁崇煥。

此時,戰場上早輸得沒脾氣的皇太極,把握住了最後機會。

他叫了北京保衛戰中俘虜的兩個太監,上演了最古老的招降和反間之計。

壹切都是那麽老套。兩個太監逃回宮裏,向崇禎帝報告:“皇太極的軍隊之所以能成功入關直逼京師,是袁崇煥放縱所致,後來皇太極主動撤回關內,也是與袁崇煥密謀的欲擒故縱之計。此前,袁崇煥誅殺毛文龍也是為了削弱明朝在遼東的防禦能力。袁崇煥已經向後金投降了。”

拙劣的謊言,卻碰上了深深猜忌的皇帝,又能有什麽辦法呢?在被關押了八九個月之後,崇禎皇帝下令,對袁崇煥處以極刑。

最悲哀的壹幕來臨了。英雄臨刑,自誤誤人。在百姓唾棄中死去,才是袁崇煥最大、最無法申訴的冤屈。

明史就這樣愴然落幕了。“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