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請幫忙寫出兩句關於"雁"的古詩詞

請幫忙寫出兩句關於"雁"的古詩詞

“孤鴻海上來,橫池不敢顧”—張九齡《感遇》。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洲謝朓樓餞別》

“戍鼓斷人行,邊秋壹雁聲”—杜甫《月夜憶舍弟》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

“九秋驚雁序,萬裏狎漁翁”—杜甫《天池》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有懷》

“人歸山廓暗,雁下蘆洲白”—韋應物《夕次盱眙縣》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李頎《古從軍行》

“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李頎《送魏萬之京》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高適《送李少府》

“陰月連飛雁,傳聞至此回”—宋之問《題大庾嶺北繹》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江上明月胡雁過,淮南木落楚山多”—劉長卿《重別二員外》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露如輕雨月如霜,不見星河見雁行”—盧綸《奉和太常五卿春對月見寄》

“采蘭花萼聚,就日雁行聯”—錢起《李四勸為尉氏尉李七勉為開封尉》

“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杜牧《旅宿》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臺水接天”—李商隱《霜月》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劉禹錫

“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許渾《早秋》

“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溫庭筠《蘇武廟》

“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溫庭筠《瑤瑟怨》

“夜聞啼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答丁元珍》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李煜《清平樂》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範仲淹《漁家傲》

“宿雁落、寒蘆深處”—張元幹《賀新郎?寄李伯元》

“雁不到、書成誰與”—張元幹《賀新郎?送胡邦衡》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漁家傲》

“雁過也,正傷心”—李清照《聲聲慢》

“旅雁向南飛,風雨群相失”—朱敦儒《蔔算子》

“落日樓頭,斷雁聲裏”—辛棄疾《水龍吟》

“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蔣捷《虞美人》

大雁不僅在詩句的字裏行間展翅翺翔,而且在詞匯裏也有壹席之地。如領頭雁、南飛雁、雁過拔毛、哀鴻遍野、雁行、雁戶、雁陣、雁序、雁奴、雁字、雁足等。

哀鴻遍野,出自《詩經?小雅?鴻雁》中:“鴻雁於飛,哀鳴嗷嗷”。雁字,指雁群遷徙時在空中呈現的“壹”字和“人”字形隊列。見朱熹詩句“據鞍又向岡頭望,落日天風雁字斜。”雁陣,指群雁飛行時排列整齊的行列隊形。見無名氏《歧路燈》“只緣花底鶯鳴巧,致令天邊雁陣分。”陸遊《幽居》“雨薺雞棲早,風高雁陣斜。”雁足,因有大雁傳書的傳說於是“雁足”引申為書信或傳送信件的人。見王僧儒《搗衣》“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

文革中稱無戶口的人為“黑人”無戶口的人家為“黑戶”,高度概括。無獨有偶,唐代稱流動無定的民戶為“雁戶”,形象描述。見劉禹錫《洛中送崔司業》“洛苑魚書至,江村雁戶歸。”

除領頭雁外,更有趣的是還有放哨的雁。每當夜幕垂空,雁群棲息在江湖沙渚中,有專門擔任警戒不睡覺的雁,若遇到偷襲則鳴叫報警。曾讀過壹篇寓言說,壹只狐貍每次偷襲都失敗。狡猾的狐貍掌握了雁這種習性施了欲擒故縱小計,雁哨壹連三次報警狐貍都穩坐釣魚臺無動於衷,結果雁哨受到群起攻擊。第四次狐貍真的出擊,雁哨擔心受罰挨啄,不敢報警,於是狐貍陰謀輕而易舉得逞。古人將放哨的雁取了個名副其實的稱號,“雁奴”。見元好問《惠崇蘆雁》“雁奴辛苦候寒更,夢破黃蘆雪打聲。”

“壹張落雁弓,百只金花箭”是出自唐教坊《敦煌曲子詞》的壹句詩,可見自古以來大雁的天敵不是狐貍,而是愚昧的獵人和迷戀野味的饕餮之徒。如今保護鳥類的意識蔚然成風,雖然明火執仗地瞄準鳥類的獵人不多了,但是不可忽視的環境汙染正毫無顧忌地蠶食著雁群的棲息地。若不引政府起高度重視及時扭轉這種局面,那麽“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的美妙享受將從現實生活中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