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
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這是李嘉誠辦公室懸掛的唯壹的壹幅書法,是清代儒將左宗棠題於江蘇無錫梅園的詩句。
“發上等願”和“擇高處立”,就是要格局遠大,眼界開闊,“誌當存高遠”。我們做人立誌、發願要高遠,要有大誌、遠誌。
唐代詩人王維說,“眼界廣者其成就必大,眼界狹者其作為必小。”我們常說,眼界決定境界,如果沒有開闊的眼界,很難做出大的事業。只有發上等願望,擇高處立,才能開闊我們的眼界。
誌向遠大之人總有壹天會幹出驚天動地的宏圖大業,而目光短淺之人永遠只能是壹凡夫而已。
青年時的孫中山愛議論國事,旁人揶揄他:“看妳言高誌大,莫非妳想當廣東都督?”在這些人眼中這廣東都督就偉大的不得了了,而孫中山卻說:“我幹的事比廣東都督大多了。
正是有這樣遠大的政治理想,才使他走上了“棄醫從文”的革命道路,成為辛亥革命第壹人。
“結中等緣”和“就平處坐”就是要腳踏實地積極穩妥。我們不要孤傲,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而是要把自己擺在平處。做事求平穩,壹步壹個腳印,步步為營。想做大事、難事的人,就必須要腳踏實地地做好每壹件容易的事、每壹件簡單的事。
“享下等福”和“向寬處行”。下等福才是生活的本真。壹切的奢侈和繁華,不過都是過眼雲煙,粗茶淡飯最養人,平平淡淡才安康。而且,沈溺在奢侈和繁華中,還會損傷我們的身體。正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所以道家教我們返璞歸真,諸葛亮教我們“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樸素、勤儉、安康就是最好的福氣。
第2幅對聯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群居守口,獨居守心
這副對聯出自曾國藩之手,也是曾國藩壹生智慧的體現。
大處著眼,是說做人眼界要開闊,古人雲:不謀萬世者,不足謀壹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壹域。思考問題壹定要有全局意識,壹定要看到未來。然而大處著眼必須要與小處著手配合,老子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再大的事,都必須從小處著手,這樣才能避免空談和眼高手低。
群居守口,獨居守心是修養之要。曾國藩認為多言,多說話是兇德,是惡習。所以他提出要“戒多言”,不議論他人是非,不吹噓個人瑣事;不說違反原則的話,不講違背良心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