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鹿善繼傳 原文 鹿善繼,字伯順,定興人。
祖久征,萬歷中進士,授息縣知縣。時詔天下度田,各署上中下壤,息獨以下田報,曰:“度田以紓民,乃病民乎!“調襄垣,擢禦史,以言事謫澤州判官,遷滎澤知縣,未任而卒。
父正,苦節自礪。縣令某欲見之,方糞田,投鍤而往。
急人之難,傾其家不惜,遠近稱鹿太公。 善繼端方謹愨。
由萬歷四十壹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內艱除,起故官。
遼左餉中絕,廷臣數請發帑,不報。會廣東進金花銀,善繼稽舊制,金花貯庫,備各邊應用。
乃奏記尚書李汝華曰:“與其請不發之帑,何如留未進之金?“汝華然之。帝怒,奪善繼俸壹年,趣補進。
善繼持不可,以死爭。乃奪汝華俸二月,降善繼壹級,調外。
汝華懼,卒補銀進。泰昌改元,復原官,典新餉。
連疏請帑百萬,不報。 天啟元年,遼陽陷,以才改兵部職方主事。
大學士孫承宗理兵部事,推心任之。及閱視關門,以善繼從。
出督師,復表為贊畫。布衣羸馬,出入亭障間,延見將卒相勞苦,拓地四百裏,收復城堡數十,承宗倚之若左右手。
在關四年,累進員外郎、郎中。承宗謝事,善繼亦告歸。
先是,楊、左之獄起,魏大中子學洢、左光鬥弟光明,先後投鹿太公家。太公客之,與所善義士容城舉人孫奇逢謀,持書走關門,告其難於承宗。
承宗、善繼謀借巡視薊門,請入覲。奄黨大嘩,謂閣部將提兵清君側,嚴旨阻之。
獄益急,五日壹追贓,搒掠甚酷。太公急募得數百金輸之,而兩人者則皆已斃矣。
至是,善繼歸,而周順昌之獄又起。順昌,善繼同年生,善繼又為募得數百金,金入而順昌又斃。
奄黨居近善繼家,難家子弟仆從相望於道。太公曰:“吾不懼也。
“崇禎元年,逆榼既誅,善繼起尚寶卿,遷太常少卿,管光祿丞事,再請歸。 九年七月,大清兵攻定興。
善繼家在江村,白太公請入捍城,太公許之。與裏居知州薛壹鶚等***守。
守六日而城破,善繼死。家人奔告太公,太公曰:“嗟乎,吾兒素以身許國,今果死,吾復何憾!”事聞,贈善繼大理卿,謚忠節,敕有司建祠。
子化麟,舉天啟元年鄉試第壹,伏闕訟父忠。逾年亦卒。
譯文 鹿善繼,字伯順,是定興縣人。他的祖父鹿久征,萬歷年間考中進士,被授予息縣知縣之職。
當時朝廷下令丈量(全國的)田地,各地都把田地分為上、中、下三等予以登記、匯報,唯獨息縣卻把田地都當作下等上報,鹿久征說:“(朝廷下令)丈量田地是用來解除百姓的貧困的,怎麽能(反過來)損害百姓呢?”(後來他)調任襄垣縣知縣,又升為禦史,(後來)因為上書言事被貶為澤州判官,後又升任滎澤縣知縣,沒有上任就死了。鹿善繼的父親鹿正,以“堅守節操,矢誌不渝”來自我磨練。
縣令某某想見他,(當時他)正在給田施糞,扔下糞鍤就去。他(常常)急人之所急,就是傾家蕩產也在毫不吝惜,遠近的人都稱他為鹿太公。
鹿善繼為人莊重正直,嚴謹樸實。由萬歷四十壹年(1613)進士起身,被授予戶部主事之職。
中間為母親守喪過後,重新起復原任。遼東部隊的軍餉中斷了,朝廷大臣多次請求撥出國庫銀,(神宗)都未答復。
正好這時廣東運來了金花銀,鹿善繼查考原先的規定,金花銀應當收進國庫,以防備各邊鎮使用。於是就寫了壹封文書給尚書李汝華說:“與其奏請皇上不肯撥出的國庫銀,為什麽不留下這些還沒入庫的金花銀(來做這件事呢)呢?”李汝華同意了。
神宗(知道後)非常生氣,扣掉鹿善繼壹年俸祿,催促趕緊把金花銀補進國庫。鹿善繼堅持認為不應該這樣,以死諫諍,(神宗)就扣了李汝華兩個月俸祿,把鹿善繼降職壹級,外調到任職。
李汝華害怕了,最後還是把金花銀補進了國庫。光宗即位,泰昌改元年(1620),朝廷恢復了鹿善繼的原職,讓他主管薪餉。
他接連上書請求撥出壹百萬國庫銀(作為軍餉),光宗也未答復。天啟元年(1621),遼陽失守後,鹿善繼因為有才幹改任兵部職方主事。
大學士孫承宗掌管兵部事務,對他推心置腹,很信任他。等到孫承宗到關門去檢閱視察時,讓鹿善繼跟著。
(孫承宗)出關領兵,又上表奏請朝廷讓他做贊畫。(鹿善繼)穿著粗布衣服,騎壹匹瘦馬,出入於各個邊鎮營壘之間,召見將士來慰勞他們,開拓了四百裏邊疆,收復了幾十個城堡,孫承宗就像自己的左右手壹樣來倚靠他。
鹿善繼在關外四年,逐漸升到員外郎、郎中。孫承宗辭職後,鹿善繼也告老還鄉了。
在這之前,楊漣、左光鬥的冤案發生後,魏大中的兒子魏學洢、左光鬥的弟弟左光明,先後投奔到鹿太公家裏。鹿太公把他們當成客人,他們跟與鹿太公交好的義士、容城舉人孫奇逢商量,帶著鹿太公的信去山海關,把他們的禍事告訴了孫承宗。
孫承宗、鹿善繼商議後打算借巡視薊門的機會,請求入朝覲見熹宗。閹黨議論紛紛,說內閣大臣孫承宗要統兵清君側來了,熹宗就發出壹道嚴厲的指示阻止孫承宗(入朝)。
楊漣、左光鬥的冤案更加緊急了,每五日追壹回贓,拷打得很殘酷。鹿太公趕忙湊集了幾百兩金子送進去,可是他們兩個人都已經死掉了。
到鹿善繼回家之時,周順昌的冤案又發生了。周順昌是與鹿善繼同年考中的進士,鹿善繼又為他湊集了幾百兩金子,銀子送進去周。
2. 文言文翻譯宋史 有全文有幾百章呢,自己看吧,網頁下面有,上面是簡介 吳曦傳李全傳張邦昌傳劉豫傳賈似道傳韓芃胄傳丁大全傳萬俟禼傳汪伯彥傳秦檜傳郭藥師傳黃潛善傳張覺傳蔡攸傳趙良嗣傳蔡京傳蔡卞傳曾布傳呂惠卿傳章惇傳吳處厚傳朱面力傳蔡確傳王黼傳關禮傳董宋臣傳藍王圭傳(附康履傳)梁師成傳楊戩傳王中正傳童貫傳(附方臘傳)李憲傳竇神寶傳藍繼宗傳高遵裕傳吳益傳李遵勖傳張堯佐傳王貽永傳王繼勛傳王老誌傳王仔昔傳魏漢津傳龐安時傳錢乙傳劉翰傳柴通玄傳韓顯符傳劉勉之傳郭雍傳林逋傳譙定傳種放傳戚同文傳陳摶傳華嶽傳李艹傳呂祖泰傳馬伸傳呂祖儉傳歐陽澈傳姚興傳陳東傳林空齋傳薛慶傳翟進傳陸秀夫傳張玨傳姜才傳張世傑傳尹艷傳範天順傳李芾傳張貴傳滕茂實傳張順傳崔縱傳吳安國傳王忠植傳李彥仙傳趙立傳楊邦艱傳曾艵傳向子韶傳楊震傳李涓傳康保裔傳李若水傳熊克傳陳與義傳汪藻傳米芾傳周邦彥傳李格非傳陳師道傳劉恕傳張耒傳秦觀傳晁補之傳文同傳黃庭堅傳蘇洵傳蘇舜欽傳梅堯臣傳穆修傳石延年傳柳開傳宋白傳梁周翰傳王應麟傳黃震傳李心傳傳魏了翁傳徐夢莘傳真德秀傳陳亮傳鄭樵傳朱震傳胡安國傳陳傅良傳蔡元定傳陸九淵傳呂祖謙傳洪興祖傳楊萬裏傳胡瑗傳邵伯溫傳孫復傳王昭素傳李之才傳陳淳傳邢艪傳黃幹傳朱熹傳張木式傳李侗傳尹火享傳楊時傳邵雍傳謝良佐傳張載傳程顥傳程頤傳周敦頤傳程師孟傳吳遵路傳謝枋得傳陳靖傳洪天錫傳李知孝傳徐鹿卿傳陳仲微傳梁成大傳李庭芝傳文天祥傳姚希得傳陳宜中傳趙葵傳謝方叔傳喬行簡傳危稹傳余玠傳鄭清之傳趙必願傳史彌遠傳孟珙傳趙汝談傳歐陽守道傳高斯得傳曹彥約傳汪綱傳楊簡傳吳昌裔傳杜範傳許奕傳陳居仁傳洪咨夔傳李宗勉傳劉黻傳趙方傳安丙傳楊巨源傳畢再遇傳柴中行傳李孟傳傳劉火龠傳辛棄疾傳劉宰傳汪大猷傳高登傳王信傳李蘩傳仇胒傳李壁傳項安世傳劉光祖傳趙雄傳吳獵傳王淮傳陸遊傳方信孺傳樓鑰傳林栗傳京鏜傳彭龜年傳詹體仁傳趙汝愚傳周必大傳留正傳張孝祥傳袁樞傳李椿傳李燾傳王十朋傳杜莘老傳範成大傳汪應辰傳王剛中傳施師點傳劉珙傳葉颙傳周葵傳汪澈傳陳俊卿傳虞允文傳李彌遜傳張闡傳趙逵傳範如圭傳胡松年傳何鑄傳陳桷傳劉壹止傳陳規傳張致遠傳呂本中傳趙開傳李邴傳胡銓傳洪遵傳洪邁傳洪適傳王庶傳洪皓傳湯思退傳王之望傳王倫傳劉子羽傳呂祉傳曲端傳張俊傳劉光世傳楊再興傳牛臯傳張憲傳吳芉傳楊存中傳吳玠傳劉钅奇傳韓世忠傳嶽飛傳張所傳陳禾傳許景衡傳李光傳許翰傳呂頤浩傳張浚傳朱勝非傳趙鼎傳李綱傳宗澤傳任諒傳周常傳張根傳張叔夜傳聶昌傳孫傅傳耿南仲傳何栗傳李邦彥傳王安中傳侯蒙傳趙挺之傳鄭居中傳孫諤傳彭汝礪傳呂陶傳王覿傳劉安世傳鮮於亻先傳李常傳孔文仲傳王巖叟傳孫覺傳梁燾傳王存傳孫固傳劉摯傳蘇軾傳呂大防傳範祖禹傳呂公著傳範鎮傳司馬光傳種諤傳種師道傳李稷傳種世衡傳徐禧傳李師中傳陸詵傳沈括傳李定傳王廣淵傳王厚傳薛向傳王韶傳蒲宗孟傳蔡挺傳王安國傳王安石傳王安禮傳李允則傳呂誨傳鄭俠傳鄭獬傳蔡襄傳余靖傳曾肇傳劉奉世傳曾鞏傳歐陽修傳劉分攵傳胡宿傳張方平傳王拱辰傳錢惟演傳錢易傳邵亢傳趙扌卞傳唐介傳吳奎傳包拯傳韓縝傳韓絳傳韓維傳韓億傳範仲淹傳範純仁傳文彥博傳王硄傳富弼傳吳充傳曾公亮傳陳升之傳韓琦傳龐籍傳章得象傳杜衍傳王曾傳張知白傳楊允恭傳李迪傳盧斌傳戚綸傳張去華傳孫何傳晁迥傳劉筠傳楊億傳梁鼎傳王濟傳範祥傳田京傳陳貫傳李防傳賈黯傳滕宗諒傳陳從易傳陳希亮傳姚仲孫傳彭乘傳司馬池傳梁顥傳孫甫傳謝絳傳尹洙傳掌禹錫傳王洙傳王禹翶傳張詠傳孫扌卞傳田錫傳王堯臣傳明鎬傳王則傳丁度傳宋敏求傳王博文傳郭逵傳宋綬傳狄青傳曹利用傳楊崇勛傳高瓊傳王益柔傳陳彭年傳陳執中傳賈昌朝傳宋祁傳陳堯佐傳宋庠傳夏竦傳王欽若傳丁謂傳王旦傳向敏中傳寇準傳李沆傳呼延贊傳雷德驤傳王繼忠傳何蒙傳馬知節傳索湘傳翟守素傳樊知古傳姚內斌傳王繼勛傳郭進傳楊延昭傳李漢超傳楊業傳陶谷傳扈蒙傳李惟清傳柴禹錫傳趙昌言傳王沔傳溫仲舒傳蘇易簡傳辛仲甫傳錢若水傳呂蒙正傳張齊賢傳李日方傳沈倫傳盧多遜傳李穆傳薛居正傳石熙載傳呂余慶傳劉熙古傳竇儀傳田重進傳劉溫叟傳米信傳黨進傳李漢瓊傳崔彥進傳曹翰傳袁繼忠傳張美傳郭守文傳潘美傳曹彬傳王仁贍傳李處耘傳李崇矩傳王全斌傳趙普傳李繼勛傳王審琦傳慕容延釗傳王溥傳石守信傳範質傳子崧傳士砫傳鎮王傳益王君頁傳莊文太子砱傳漢王元佐傳昭成太子元僖傳度宗全皇後傳燕王德昭傳理宗謝皇後傳光宗慈懿李皇後傳恭聖仁烈楊皇後傳憲聖慈烈吳皇後傳神宗欽聖憲肅向皇後傳哲宗昭慈聖獻孟皇後傳慈聖光獻曹皇後傳英宗宣仁聖烈高皇後傳仁宗郭皇後傳太祖母昭憲杜太後傳章獻明肅劉皇後傳瀛國公紀(附二王紀)度宗紀寧宗紀理宗紀光宗紀孝宗紀欽宗紀高宗紀徽宗紀哲宗紀英宗紀神宗紀仁宗紀真宗紀太宗紀《宋史》簡介分頁123。
3. 黃宗羲《學校》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急求譯文人類社會開始之後,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社會上對公眾有利的事卻無人興辦它,對公眾有害的事也無人去除掉它。有這樣壹個人出來,他不以自己壹人的利益作為利益,卻讓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壹人的禍患作為禍患,卻讓天下人免受他的禍患。那個人的勤苦辛勞,必定是天下人的千萬倍。拿出千萬倍的勤苦辛勞,而自己卻又不享受利益,這必然不是天下常人之情所願意的。所以古時的君主,考慮後而不願就位的,是許由、務光等人;就位而又離位的,是堯、舜等人;起先不願就位而最終卻未能離位的,是大禹了。難道說古代人有什麽不同嗎?喜好安逸,厭惡勞動,也像常人情況壹樣啊。
後代做人君的卻不是這樣了。他們認為天下的利害大權都出於自己,我將天下的利益都歸於自己,將天下的禍患都歸於別人,也沒有什麽不可以的。讓天下的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將自己的大私作為天下的公利。開始時對此還覺得慚愧,時間久了也就心安理得了,將天下看作是廣大的產業,把它傳給子孫,享受無窮。正如漢高祖所說的“我的產業所達到的成就,與二哥相比,究竟誰多呢?”他的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覺已流露於言辭了。
這沒有其他原因,古時將天下看成是主,將君主看作是客,凡是君主壹世所經營的,都是為了天下人。現在將君主看作主,將天下看作是客,凡是天下沒有壹地能夠得到安寧的,正是在於為君主啊。因而當他未得到天下時,使天下的人民肝腦塗地,使天下的子女離散,以增多自己壹個人的產業,對此並不感到悲慘,還說:“我本來就是為子孫創業呀。”當他已得到天下後,就敲詐剝奪天下人的骨髓,離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奉自己壹人的荒淫享樂,把這視作理所當然,說:“這些都是我的產業的利息呀。”既然這樣,作為天下最大的禍害,只是君主而已!當初假使沒有君主,人們都能得到自己的東西,人們都能得到自己的利益。唉!難道設立君主的道理本來就是這樣的嗎?
古時候天下的人都愛戴他們的君主,把他比作父親,擬作青天,實在是不算過分。如今天下的人都怨恨他們的君主,將他看成仇敵壹樣,稱他為“獨夫”,本來就是他應該得到的結果。但小儒死守舊義,認為君臣間的關系存在於天地之間,難以逃脫,甚至像夏桀、殷紂那樣殘暴,竟還說商湯、周武王不應殺他們,而編造流傳伯夷、叔齊的無從查考之事,把千千萬萬老百姓的死,看成與老鼠的死沒有什麽兩樣。難道天地這樣大,卻在千千萬萬的百姓之中,只偏愛君主的壹人壹姓嗎?所以說周武王是聖人啊,孟子的話,是聖人的言論啊。後代那些想要憑著他像父親壹般、像老天壹般的空名,禁止別人窺測君位的君主,都感到孟子的話對自己不利,直到廢除孟子配祀孔子的地位,這難道不是來源於小儒嗎?
雖是這樣,如果後代做君主的,果真能保住這產業,把它永遠傳下去,也不怪他將天下當作私有了。既然將它看作產業,旁人想得到產業的念頭,有誰不像自己呢?於是用繩捆緊,用鎖加固,但壹個人的智慧和力量,並不能戰勝天下要得到它的眾多的人。遠的不過幾代,近的就在自身,他們血肉的崩潰,就應在子孫的身上了。過去南朝宋順帝願以後世世代代都不要投生到帝王家中,而明毅宗對公主所講的話,也說:“妳為什麽要生在我家!”這話真可痛惜啊!回想他們祖上創業之時,誌在占據天下的雄心,哪有不垂頭沮喪的呢?因此明白作君主的職責,那麽唐堯、虞舜的時代,人人都能推讓君位,許由、務光也並非超塵絕俗的人;不明了作君的職責,那麽就連市井之間,人人都想得到君位,許由、務光因而絕跡於後世而聽不到了。雖然君主的職分難以明了,但用片刻的荒淫享樂,不值得換取無窮的悲哀,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明白這壹道理的。
4. 宋史忠義傳陳東的譯文參看:
陳東,字少陽,是鎮江丹陽人。年輕時就有很好的名聲,豪爽灑脫,依仗自己的氣概不肯屈居人下,也從不因身處貧賤而自感哀傷。那時,正是蔡京、王黼掌權。人們沒有哪個敢講他們的,只有陳東毫不隱諱敢於直言。宋欽宗即位後,陳東帶領壹批人跪在宮闕下向皇帝上書請願,上奏說:“蔡京在幕前壞亂國事,梁師成在背後耍陰謀,李邦顏在汝州掠奪民田,與百姓結怨,朱緬(搜羅江浙奇石異卉)危害於東南,王黼和童貫與遼、金勾結,開始形成了邊界上的沖突。應該殺掉這六個國賊,把他們的頭在四處示眾,以此來平息民憤。”言詞極其憤慨真切。第二年春天,童貫等人又挾持徽宗皇帝向南奔,陳東又壹個人上書,請求趕快追回童貫按國法治他的罪,另外選派能進忠言的人去陪侍皇帝左右。
金兵逼近京城開封,李邦彥主張割地與金人議和,李綱和種師道力主抵抗金兵,於是李邦彥抓住李綱作戰時壹些小的敗仗罷免了李綱的職務,割地三鎮給金兵。陳東又率領太學生們跪伏在宣德門下上書說:“在朝廷的大臣中,能不顧個人安危,奮勇殺敵,能擔當起國家重任的是李綱,他就是所說的國家良臣啊!那些才能平庸、嫉賢妒能,動不動就為個人打算,不顧惜國家大計的人就是李邦彥之流,也就是所說的國家的蟊賊啊。”當時隨從壹起上書的有幾萬人,陳東的上書皇帝知道了,皇帝派來慰問曉諭上書的使者來往不斷,但眾人都不肯離去,甚至把擡來的大鼓都打破了,歡呼喧鬧震天動地。有個宦官出來,被憤怒的眾人剁成了肉泥。於是朝廷急忙詔李綱進去,恢復他親征行營使的職務,又派人安撫曉諭上書的人,眾人才慢慢退出。
金人已經解圍退去,太學府的官員看風頭伺機行動,當時宰相議論要除掉那個伏闕上書請願的人,首先從陳東開始。高宗剛登上皇位才五天,任命李綱為宰相,又過了五天召回陳東。又適逢李綱很快被革職,陳東又上書要求留下李綱,罷免黃潛善、汪伯彥等,皇帝沒有答復。這時適逢平民歐陽澈上書建議改革政治,抵抗金人,斥責黃潛善等人。黃潛善就用話來激怒高宗皇帝,說不趕快殺掉陳東等人,又會有鼓動眾人伏闕上書的事發生。詔書單獨下到黃潛善處。府尹孟庾召陳東“議事”,陳東請求吃完飯再去並親手寫下分別處理的家事,筆跡和平時壹樣。寫完後便交給了侍候他的人,說:“我死後,妳們回去把這事告訴我的雙親。”吃完了飯又要求上廁所,來逮他的官吏顯出很為難的樣子,陳東笑著說:“我陳東怕死就不敢說了,已經說了哪會逃跑呢?”官吏說:“我也了解您的為人,怎麽敢逼迫您呢?”過了壹會兒,陳東穿戴好官服,和同往的人告別,於是和歐陽澈壹起在集市上被殺。寧波的李猷用錢收買了陳東的屍體埋葬了他。陳東早些時候並不認識李綱,只是為了國家大事的緣故,甚至寧願獻出生命。認識陳東的,不認識陳東的,都為他流淚。陳東被殺時42歲。
5. 古代風情:北宋大臣黃潛善是怎麽死的黃潛善(1078年—1130年2月9日),字茂和,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南宋初年宰相,奸臣,官至左仆射兼門下侍郎。
《宋史》:潛善猥持國柄,嫉害忠良。李綱既逐,張愨、宗澤、許景衡輩相繼貶死,憲諫壹言,隨陷其禍,中外為之切齒。
詆殺同僚
靖康初年(1126年),金人攻打宋朝,康王趙構設大元帥府,用文書召黃潛善率兵去支援。張邦昌當偽楚皇帝後,黃潛善到大元帥府告訴康王趙構,康王趙構秉承皇帝旨意任命黃潛善為副元帥。
靖康二年(1127年),康王趙構即位,是為宋高宗,任命黃潛善為中書侍郎。當時宋高宗順從民心,提拔李綱為右相,李綱將上奏驅逐黃潛善和汪伯彥,被右丞呂好問制止。
不久,黃潛善被任命為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李綱被罷相。禦史張所說黃潛善奸邪,恐怕有害新政,結果張所被降為尚書郎,不久被貶到江州。太學生陳東認為李綱不可罷去,黃潛善、汪伯彥不可任用。黃潛善懷恨在心。正巧歐陽澈上書詆毀時政,言語侵犯了後宮,宋高宗認為他的話不符事實,黃潛善乘機提出殺歐陽澈和陳東,他們二人被殺後,認識和不認識的,都為他們流淚,宋高宗也後悔。
6. 宋史忠義傳陳東的譯文陳東,字少陽,是鎮江丹陽人。年輕時就有很好的名聲,豪爽灑脫,依仗自己的氣概不肯屈居人下,也從不因身處貧賤而自感哀傷。那時,正是蔡京、王黼掌權。人們沒有哪個敢講他們的,只有陳東毫不隱諱敢於直言。宋欽宗即位後,陳東帶領壹批人跪在宮闕下向皇帝上書請願,上奏說:“蔡京在幕前壞亂國事,梁師成在背後耍陰謀,李邦顏在汝州掠奪民田,與百姓結怨,朱緬(搜羅江浙奇石異卉)危害於東南,王黼和童貫與遼、金勾結,開始形成了邊界上的沖突。應該殺掉這六個國賊,把他們的頭在四處示眾,以此來平息民憤。”言詞極其憤慨真切。第二年春天,童貫等人又挾持徽宗皇帝向南奔,陳東又壹個人上書,請求趕快追回童貫按國法治他的罪,另外選派能進忠言的人去陪侍皇帝左右。
金兵逼近京城開封,李邦彥主張割地與金人議和,李綱和種師道力主抵抗金兵,於是李邦彥抓住李綱作戰時壹些小的敗仗罷免了李綱的職務,割地三鎮給金兵。陳東又率領太學生們跪伏在宣德門下上書說:“在朝廷的大臣中,能不顧個人安危,奮勇殺敵,能擔當起國家重任的是李綱,他就是所說的國家良臣啊!那些才能平庸、嫉賢妒能,動不動就為個人打算,不顧惜國家大計的人就是李邦彥之流,也就是所說的國家的蟊賊啊。”當時隨從壹起上書的有幾萬人,陳東的上書皇帝知道了,皇帝派來慰問曉諭上書的使者來往不斷,但眾人都不肯離去,甚至把擡來的大鼓都打破了,歡呼喧鬧震天動地。有個宦官出來,被憤怒的眾人剁成了肉泥。於是朝廷急忙詔李綱進去,恢復他親征行營使的職務,又派人安撫曉諭上書的人,眾人才慢慢退出。
金人已經解圍退去,太學府的官員看風頭伺機行動,當時宰相議論要除掉那個伏闕上書請願的人,首先從陳東開始。高宗剛登上皇位才五天,任命李綱為宰相,又過了五天召回陳東。又適逢李綱很快被革職,陳東又上書要求留下李綱,罷免黃潛善、汪伯彥等,皇帝沒有答復。這時適逢平民歐陽澈上書建議改革政治,抵抗金人,斥責黃潛善等人。黃潛善就用話來激怒高宗皇帝,說不趕快殺掉陳東等人,又會有鼓動眾人伏闕上書的事發生。詔書單獨下到黃潛善處。府尹孟庾召陳東“議事”,陳東請求吃完飯再去並親手寫下分別處理的家事,筆跡和平時壹樣。寫完後便交給了侍候他的人,說:“我死後,妳們回去把這事告訴我的雙親。”吃完了飯又要求上廁所,來逮他的官吏顯出很為難的樣子,陳東笑著說:“我陳東怕死就不敢說了,已經說了哪會逃跑呢?”官吏說:“我也了解您的為人,怎麽敢逼迫您呢?”過了壹會兒,陳東穿戴好官服,和同往的人告別,於是和歐陽澈壹起在集市上被殺。寧波的李猷用錢收買了陳東的屍體埋葬了他。陳東早些時候並不認識李綱,只是為了國家大事的緣故,甚至寧願獻出生命。認識陳東的,不認識陳東的,都為他流淚。陳東被殺時42歲
7. 關於蜻蜓蝴蝶飛的詩句1、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範成大·宋代《四時田園雜興·其二》 譯:白天長了,籬笆的影子隨著太陽的升高變得越來越短,沒有人經過;只有蜻蜓和蝴蝶繞著籬笆飛來飛去。 2、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杜甫·唐代《曲江二首》 譯:但見蝴蝶在花叢深處穿梭往來,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飛,時不時點壹下水。 3、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劉禹錫·唐代《春詞》 譯:走到庭中查數新開的花朵,蜻蜓有情飛到了玉簪上頭。 4、風蒲獵獵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道潛·宋代《臨平道中》 譯:水邊的香蒲長得又嫩又長,微風吹來,蒲葉搖曳多姿,發出獵獵的響聲,賣弄它那輕盈的體態和柔媚的舞姿。蜻蜓飛來,想要在蒲草的葉尖上停留,卻不能自由自在地立穩。
5、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杜甫·唐代《重過何氏五首》 譯:翡翠鳥站在衣架上鳴唱,蜻蜓飛來,立在我的釣絲上。
6、八月蝴蝶來,雙飛西園草。——李白·唐代《長幹行·其壹》 譯:八月裏,黃色的蝴碟飛舞,雙雙飛到西園草地上。
7、蝴蝶上階飛,烘簾自在垂。——陳克·宋代《菩薩蠻·綠蕪墻繞青苔院》 譯:蝴蝶在臺階上翩翩起飛,帷簾在微風裏自在飄垂。
8、撲花蝴蝶若知人。為我壹場清夢、去相親。
——歐陽澈·宋代《虞美人·玉樓縹緲孤煙際》 譯:那繞著花兒飛舞的蝴蝶若是懂我的心的話,麻煩到我的夢裏去,飛去我愛人的地方,寄去我的相思。 9、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
李白·唐代——《長幹行二首》 譯:八月裏,黃色的蝴碟飛舞,雙雙飛到西園草地上。 10、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歐陽修·宋代《阮郎歸·南園春半踏青時》 譯:青青的梅子,才豆粒壹樣大小,細嫩的柳葉,像眉毛壹般秀靈。春日漸長,蝴蝶飛得多麽輕盈。
8. 與蝴蝶飛舞有關的詩句有哪些1.《蝴蝶兒》五代:張泌 蝴蝶兒,晚春時。
阿嬌初著淡黃衣,倚窗學畫伊。還似花間見,雙雙對對飛。
無端和淚拭胭脂,惹教雙翅垂。 2.《錦瑟》唐代: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壹弦壹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3.《清明日對酒》宋代: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壹滴何曾到九泉。 4.《菩薩蠻·綠蕪墻繞青苔院》宋代:陳克 綠蕪墻繞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
蝴蝶上階飛,烘簾自在垂。玉鉤雙語燕,寶甃楊花轉。
幾處簸錢聲,綠窗春睡輕。 5.《虞美人·玉樓縹緲孤煙際》宋代:歐陽澈 玉樓縹緲孤煙際。
徒倚愁如醉。雁來人遠暗消魂。
簾卷壹鉤新月、怯黃昏。 那人音信全無個。
幽恨誰憑破。撲花蝴蝶若知人。
為我壹場清夢、去相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