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向我們展現了什麽?

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向我們展現了什麽?

《出塞》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向我們展現了壹幅壹幅壯闊的圖畫:壹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

《出塞》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裏征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讓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但使:只要。

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擴展資料:

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裏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

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裏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

這裏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壹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壹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後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於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於是在第三、四兩句,詩人給出了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壹體,直接抒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誌,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