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文言文背景

文言文背景

1. 古文背景急需

《荊軻刺秦王》相關歷史

秦王政重用尉繚,壹心想統壹中原,不斷向各國進攻。他拆散了燕國和趙國的聯盟,使燕國丟了好幾座城。 燕國的太子丹原來留在秦國當人質,他見秦王政決心兼並列國,又奪去了燕國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國。他恨透了秦國,壹心要替燕國報仇。但他既不操練兵馬,也不打算聯絡諸侯***同抗秦,卻把燕國的命運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產全拿出來,找尋能刺秦王政的人。

後來,太子丹物色到了壹個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 公元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過了兩年,秦國大將王翦(音jiǎn)占領了趙國都城邯鄲,壹直向北進軍,逼近了燕國。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荊軻。要他去刺殺秦王。荊軻說:“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邊,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們是向他求和去的。聽說秦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縣壹帶)。還有秦國將軍樊於期,現在流亡在燕國,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他。我要是能拿著樊將軍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他壹定會接見我。這樣,我就可以對付他了。”

荊軻知道太子丹心裏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fánwūjī),跟樊於期說:“我有壹個主意,能幫助燕國解除禍患,還能替將軍報仇,可就是說不出口。” 樊於期連忙說:“什麽主意,妳快說啊!” 荊軻說:“我決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見不到秦王的面。現在秦王正在懸賞通緝妳,如果我能夠帶著妳的頭顱去獻給他,他準能接見我。” 樊於期說:“好,妳就拿去吧!”說著,就拔出寶劍,抹脖子自殺了。

太子丹事前準備了壹把鋒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藥煮煉過。誰只要被這把匕首刺出壹滴血,就會立刻氣絕身死。他把這把匕首送給荊軻,作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個年才十三歲的勇士秦舞陽,做荊軻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荊軻從燕國出發到鹹陽去。太子丹和少數賓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縣)邊送別。臨行的時候,荊軻給大家唱了壹首歌:“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壹去兮不復還。” 大家聽了他悲壯的歌聲,都傷心得流下眼淚。荊軻拉著秦舞陽跳上車,頭也不回地走了。

荊軻到了鹹陽。秦王政壹聽燕國派使者把樊於期的頭顱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來了,十分高興,就命令在鹹陽宮接見荊軻。 朝見的儀式開始了。荊軻捧著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舞陽捧著督亢的地圖,壹步步走上秦國朝堂的臺階。 秦舞陽壹見秦國朝堂那副威嚴樣子,不由得害怕得發起抖來。 秦王政左右的侍衛壹見,吆喝了壹聲,說:“使者幹麽變了臉色?” 荊軻回頭壹瞧,果然見秦舞陽的臉又青又白,就賠笑對秦王說:“粗野的人,從來沒見過大王的威嚴,免不了有點害怕,請大王原諒。” 秦王政畢竟有點懷疑,對荊軻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妳,妳壹個人上來吧。” 荊軻從秦舞陽手裏接過地圖,捧著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打開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頭顱。秦王政又叫荊軻拿地圖來。荊軻把壹卷地圖慢慢打開,到地圖全都打開時,荊軻預先卷在地圖裏的壹把匕首就露出來了。 秦王政壹見,驚得跳了起來。 荊軻連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紮過去。 秦王政使勁地向後壹轉身,把那只袖子掙斷了。他跳過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跑。荊軻拿著匕首追了上來,秦王政壹見跑不了,就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著。 兩個人像走馬燈似地直轉悠。 旁邊雖然有許多官員,但是都手無寸鐵;臺階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矩,沒有秦王命令是不準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無主,也沒有人召臺下的武士。 官員中有個伺候秦王政的醫生,急中生智,拿起手裏的藥袋對準荊軻扔了過去。荊軻用手壹揚,那只藥袋就飛到壹邊去了。 就在這壹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壹步,拔出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 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過去。秦王政往右邊只壹閃,那把匕首就從他耳邊飛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壹聲,直迸火星兒。 秦王政見荊軻手裏沒有武器,又上前向荊軻砍了幾劍。荊軻身上受了八處劍傷,自己知道已經失敗,苦笑著說:“我沒有早下手,本來是想先逼妳退還燕國的土地。” 這時候,侍從的武士已經壹起趕上殿來,結果了荊軻的性命。臺階下的那個秦舞陽,也早就給武士們殺了。

2. 文言文兩則作者簡介背景

《學奕》作者: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王顧左右而言他》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於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

《兩小兒辯日》作者:

列子,漢族,本名列禦寇(“列子”是世人對他的尊稱),中國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 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對後世哲學、文學、科技、宗教影響深遠。著有《列子》。

《列子》中的“天體運動說”“地動說”“宇宙無限說”等學說,都遠遠早於西方的同類學說,唐玄宗於天寶年間詔封列子為“沖虛真人”。

3. 古文全文和重點字解釋和文化背景

孫叔敖是春秋時代的楚國期思(今河南淮濱縣)人,出身貧寒,憑借自己的努力,官至令尹(楚國掌握 軍政大權的最高官員)。

本文講述了孫叔敖少年時期的壹則故事,其中體現了孫叔敖善良正直的優秀品質。 註:今天的淮濱縣的期思古城西南有埋蛇嶺系孫叔敖埋蛇處,也叫埋蛇冢,史誌作敦蛇丘。

因期思為古寢丘地,《嘉靖固始誌》把 "寢野歧蛇 " 列為八景之壹。編輯本段原文 九年義務教學版: 孫叔敖殺兩頭蛇 孫叔敖為嬰兒時,出遊,見兩頭蛇,殺而埋之。

歸而泣。其母問其故,叔敖對曰:“聞見兩頭之蛇者死,向者吾見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見,殺而埋之矣。”其母曰:“吾聞有陰德者天報以福,汝不死也。”

及長,為楚令尹,未治而國人信其仁也。 《文言文啟蒙讀本》版: 孫叔敖,楚之令尹也,治國有功,楚人譽之。

其幼時,嘗出遊,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而泣。

其母問其故,叔敖對曰:“吾聞之:見兩頭之蛇者死。向者吾見之,恐去母而死也。”

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見,殺而埋之矣。”母曰:“爾有陰德,神必佑之,毋憂。”

編輯本段譯文九年義務教學版 孫叔敖小的時候,到外面遊玩,看見壹條兩個頭的蛇,就殺了蛇並把蛇埋了。他哭著回家。

母親問他哭的原因。叔敖回答說:“我聽說見了兩頭蛇的人壹定會死,剛才我見到了它,害怕離開母親死去。”

母親說:“蛇現在在哪裏?”回答說:“我害怕別人又見到這條蛇,已經把它殺了並埋了。”他的母親說:“我聽說積了陰德的人,上天會給他福氣的,妳不會死的。”

等到孫叔敖大了以後,做到了楚國的國相,他還沒開始治國,但是國人就已經相信他是壹個仁義的人了。《文言文啟蒙讀本》版 孫叔敖是楚國的國相, 國家發展得好有他的功勞,楚國人常常稱贊他。

孫叔敖小的時候,曾經到外面遊玩,看見壹條兩個頭的蛇,就殺了蛇並把蛇埋了。他小聲的哭著回家。

母親問他哭的原因。叔敖回答說:“我聽說見了兩頭蛇的人壹定會死,剛剛我看見了它,我害怕離開か母親死了。”

母親說:“蛇現在在哪裏?”叔敖又回答說:“我害怕別人又見到這條蛇,已經把它殺了並埋了。”母親說:“妳暗中做有助於別人的事,神壹定會保佑妳的,不要擔心。”

編輯本段註釋 1、嘗:曾經。 2、為:是。

3、嬰兒:孩童,兒童。 4、兩頭蛇:長有兩個腦袋的蛇。

5、泣:流淚。 6、故:緣故,原因。

7、對:回答。 8、向:以前,先前。

這裏是“剛才”的意思。 9、之:代詞,兩頭蛇。

10、恐:害怕。 11、去:離開。

12、安:疑問代詞,哪裏。 13、安在:在哪兒? 14、陰德:暗中做有益於別人的事。

15、報:報答。 16、令尹:楚國的國相稱“令尹”。

楚國掌握軍政大權的最高官員。 17、對:回答。

18、故:緣故,原因。 19、毋:(wú)不要。

20、治:治理。 21、聞:聽說,聽見。

22、及:等到 23、治:管理,這裏指治理國家編輯本段文化常識 先秦(即秦朝以前)各諸侯國都有國君,有些國家主管行政的長官稱為"相",如齊相,趙相,楚國則稱"令尹"。秦朝時稱為丞相,以後歷朝有種種不同的稱呼,總稱為"宰相"。

後泛指“總理”。編輯本段啟發與借鑒 孫叔敖母親認為她兒子打死兩頭蛇是積了“陰德”,我們雖然不這樣認為,但孫叔敖做了件大好事應該贊揚,而且多做好事的人壹定會有好報,這也是事實。

中國有句諺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有不報,時辰未到,時辰壹到,壹切都報。編輯本段文言知識 故。

故有以下義項:1.舊的 2.所以 3.特意 4.原因 5.死去。文中“其母問其故”中的“故,指的是“原因”。

而“故人”指的是“朋友”。

4. 高中古詩文言文作者背景資料

陸遊求助編輯百科名片 陸遊雕像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

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詩人。

少年時即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信念始終不渝。

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楊慎謂其詞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

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中文名: 陸遊 別名: 陸放翁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 出生日期: 1125年11月13日 逝世日期: 1210年1月26日 職業: 詩人,詞人 主要成就: 詩詞創作 代表作品: 《放翁詞》1卷、《渭南詞》2卷、《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目錄人物簡介生平事跡生平經歷史籍記載大事年表文學成就詩詞文主要作品作品集傳世佳句其他作品詩詞文史歷史評價文學書法軼聞故事陸遊與美食紀念建築陸遊祠雲門草堂貼吧相冊 人物簡介生平事跡 生平經歷 史籍記載大事年表文學成就 詩 詞 文主要作品 作品集 傳世佳句其他作品 詩 詞 文 史歷史評價 文學 書法軼聞故事陸遊與美食紀念建築 陸遊祠 雲門草堂貼吧相冊 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陸遊(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南宋詞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有“小李白”之稱。

他始終堅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 陸遊像[1]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成為傑出詩人。

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愛國主義精神,“氣吞殘虜”。 1158年(紹興二十八年)入閩任寧德縣主簿.據《寧德縣誌》卷三《宦績》中記載:“陸遊,字務觀,即放翁也┅┅紹興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愛戴”。

在寧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陸遊塑像。浙江紹興的鑒湖村內也有陸遊塑像。

曾任鎮江隆興通判。1170年(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

1172年(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後官至寶章閣待制。

陸遊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充實軍備,要求“賦之事宜先富室,征稅事宜覆大商”,壹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

壹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壹的強烈愛國熱情。

《關山月》、《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書憤》、《示兒》、《臨安春雨初霽》等篇均為後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有清新之作。

亦工詞,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但有些詩詞流露出消極情緒。

他初婚唐氏,在母親壓迫下離異,其痛苦之情傾吐在部分詩詞中,如《沈園》、《釵頭鳳》等,都真摯動人。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1]編輯本段生平事跡生平經歷 陸遊自幼好學不倦,12歲即能詩文。他在飽經喪亂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20歲時與唐琬成親,後被其母強行拆散。這種感情傷痛終其壹生,《釵頭鳳》《沈園》等名作即是為此。

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3)赴臨安應試進士,取為第壹,而秦檜的孫子秦塤居其次,秦檜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四年(公元1154)參加禮部考試,主考官再次將陸遊排在秦塤之前,竟被秦檜除名。

二十八年(公元1158),秦檜已死,陸遊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後,以陸遊善詞章,熟悉典故,賜其進士出身。

歷任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聖政所檢討官、通判、安撫使、參議官、知州等職。淳熙二年(公元1175),範成大鎮蜀,邀陸遊至其幕中任參議官。

淳熙五年(公元1178),陸遊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並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六年(公元1179)秋,陸遊從提舉福建常平茶鹽公事,改任朝請郎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十二月到撫州任所。

他壹方面用大量精力處理因茶鹽官賣後,茶鹽戶破產,被迫采取私販和鬧事進行反抗而引發的各種糾紛和訴訟;另壹方面上書朝廷,主張嚴懲不法官吏向茶鹽戶收納高額茶鹽稅,趁機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為。淳熙七年(公元1180)春,撫州大旱。

五月大雨,山洪暴發,淹沒大片田地和村莊,洪水沖到撫州城門口,百姓饑困潦倒。陸遊密切註視災情發展,寫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沈憂耿耿欲忘生。

鈞天九奏簫韶樂,未抵虛檐瀉雨聲”詩句,同時上奏“撥義倉賑濟,檄諸郡發粟以予民”。在未征得南宋 *** 同意前,他先撥義倉糧至災區賑濟,使災民免於饑餓之苦,然後奏請撥糧和給江西地方官下令發糧,並到崇仁、豐城、高安等地視察災情。

這壹舉措有損朝廷利益,十壹月,被召返京待命。行前,從宦遊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個藥方中,精選成《陸氏續集驗方》,刻印成書,留給江西人民,表達他的為民之心。

途中又遭給事中趙汝遇所劾,竟以“擅。

5. 文言文兩則作者簡介背景

《學奕》作者: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王顧左右而言他》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於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兩小兒辯日》作者:列子,漢族,本名列禦寇(“列子”是世人對他的尊稱),中國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

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 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對後世哲學、文學、科技、宗教影響深遠。

著有《列子》。《列子》中的“天體運動說”“地動說”“宇宙無限說”等學說,都遠遠早於西方的同類學說,唐玄宗於天寶年間詔封列子為“沖虛真人”。

6. 三峽文言文的背景

三 峽 〔北朝·魏〕酈道元 作者小傳酈道元(?—527),字善長,範陽涿縣(今河北涿縣)人。

青少年時代在青州度過。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官尚書祠部郎中、尚書主客郎中、治書侍禦史。

宣武帝朝,歷仕冀中鎮東府長史、潁川太守、魯陽太守,延昌四年(515),因故罷官。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復出,授河南尹。

孝昌二年(526)為禦史中尉,執法嚴峻,結怨於汝南王元悅。次年,雍州刺史蕭寶夤反,元悅借故舉道元為關右大使,卒被執遇害於陰盤驛亭。

道元好學博覽,著有《水經註》四十卷。尚有《本誌》十三篇及《七聘》諸文,今皆亡佚。

《水經》是魏晉時人所著(舊題漢桑欽撰)的壹部記載全國水道的地理書。道元博采漢魏以來文獻碑刻,考證經文正誤,敘述了壹千多條水道的源流經歷、山川名勝,引用書籍多至四百三十七種,極大地豐富了原書。

《水經註》雖屬於地理著作,但描寫委婉曲折,文字峻潔明麗,文學上也有較高成就。 題解本文節選自《水經註·江水》,是“又東過巫縣南,鹽水從縣東南流註之”句註釋中的壹段。

先以“自三峽七百裏中”點明地點和範圍,接用二十六字概寫巍峨綿亙、隔江對峙的三峽總貌,重點在山。然後分用三小節描寫夏季、冬春和秋季的景色,刻意寫水。

既能縱覽乾坤從大處落墨,又能別具只眼而洞察幽微,緩急相間,動靜相生,筆依物轉,情隨景遷,於寥寥壹百五十余字中,歷歷如繪地再現了三峽(主要是巫峽)的險峻奇秀。 自三峽七百裏中〔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2〕。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3〕,暮到江陵〔4〕,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5〕,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6〕,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7〕,猿鳴三聲淚沾裳。” ——選自王先謙《王氏合校水經註》 在三峽的七百裏中,兩岸山連著山,幾乎沒有半點空隙。

層層疊疊的山巖峰巒,遮蔽了天空,擋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到了夏季,大水漫上兩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斷絕了。有時皇帝有詔命必須火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動身,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壹千二百裏的路程,即使騎上奔馳的駿馬,駕著長風飛翔,也沒有如此迅速。

春冬季節,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潭,倒映著兩岸山色。極為陡峭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姿態奇特的柏樹,大小瀑布,在那裏飛射沖刷,江水清澈,樹木繁盛,群山峻峭,綠草豐茂,確實很有趣味。

每逢雨後初晴或霜天清晨,樹林山澗冷落而蕭索,常有猿猴在高處長聲鳴叫,聲音連續不斷,異常淒厲。回響在空曠的山谷中,很長時間才消失。

所以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註釋就不打了 想必妳也有把?。

7. 文言文原君文章背景

既,明思宗嘆稱其為“忠臣孤子”,於經史百家及天文、算術,以承東發(疑系“林”字——筆者按)之緒”(《清史稿》480卷),南中則千頃堂黃氏、絳雲樓錢氏,且建‘續鈔堂’於南雷。

他的父親黃尊素為萬歷進士,天啟中為禦史。 黃宗羲多才博學。

又從學於著名哲學家劉宗周,得蕺山之學。清軍入關後,黃宗羲召集裏中子弟數百人組成“世忠營”參加反清戰鬥,達數年之久。

失敗後返鄉閉門著述,清庭屢次詔征、道無不研究,思所以變之、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與弟黃宗炎、黃宗全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王夫子。尤其在史學上成就很大。

清 *** 撰修《明史》“史局大議必咨之”(《青史稿。80卷),並在公堂之上出錐擊傷主謀,追殺兇手、樂律以及釋,晚年自稱梨洲老人,學者稱梨洲先生。

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不足,則鈔之同裏世學樓鈕氏黃宗羲(1610-1695)漢族,皆辭免、朱舜水並稱為“清初五大師”,尊稱為南雷先生、方以智。

而在哲學和政治思想方面,盡發家藏書讀之。黃宗羲歸鄉後,即更加發憤讀書,“憤科舉之學錮人,字太沖、淡生堂祁氏,是東林黨人。

黃宗羲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號南雷、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與顧炎武,因彈劾魏忠賢而被削職歸籍,不久又下獄,受酷刑而死。

十九歲的黃宗羲乃進京訟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