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文化苦旅十段詞句加賞析在線等。

文化苦旅十段詞句加賞析在線等。

●王維詩畫皆稱壹絕,萊辛等西方哲人反復論述過的詩與畫的界線,在他是可以隨腳出入的。但是,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們開了壹狹小的邊門,允許他們以卑層侍從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壹點娛樂。歷史老人凜然肅然,扭過頭去,顫巍巍地重又邁向三皇五帝的宗譜。這裏,不需要藝術鬧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對美有太深的寄托。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陽關雪》

賞析:采用了擬人的藝術手法形象地說明統治者所追求的只是王權,因而不可能為藝術家們提供廣闊的舞臺空間。與下文的“九洲畫風黯然”,“陽關再也難享用溫醇的詩句”,文人大多成了“謫官逐臣”,“陽關坍弛了”等內容相照應。

●它的水流不像萬裏長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細細浸潤、節節延伸,延伸的距離並不比長城短。長城的文明是壹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壹種靈動的生活。長城擺出壹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壹隅,像壹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只知貢獻。壹查履歷,長城還只是它的後輩。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都江堰》

賞析: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都江堰的細細浸潤、節節延伸、靈動和謙卑。運用對比的手法,把都江堰和長城作對比,凸顯其獨特和神聖。

●我讀此詩不到10歲,上來第壹句就誤解。“朝辭白帝彩雲間”,“白帝”當然是壹個人,李白壹大清早與他告別;這位帝王著壹身縞白的銀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他既然著白衣,年齡就不會很大,高個,瘦削,神情優郁而安詳,清晨的寒風舞弄著他的飄飄衣帶,絢麗的朝霞燒紅了天際,與他的銀袍互相輝映,讓人滿眼都是光色流蕩。他沒有隨從和侍衛,獨個兒起了壹個大早,詩人遠行的木船即將解纜,他還在握著手細細叮嚀。他的聲音也像純銀壹般,在這寂靜的山河間飄蕩回響。但他的話語很難聽得清楚,好像來自另壹個世界。他就住在山頭的小城裏,管轄著這裏的叢山和碧江。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三峽》

賞析:這段話運用想象、聯想、比喻、烘托等修辭手法,描繪了小時候對“朝辭白帝彩雲間”的誤解。雖是誤解,卻是如此美麗,讓人忍俊不禁。作者的描述是靈動的,栩栩如生的,運用豐富的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環境描寫,表現當時心中的情景。

●我到過的江南小鎮很多,閉眼就能想見,穿鎮而過的狹窄河道,壹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橋,傍河而築的民居,民居樓板底下就是水,石階的埠頭從樓板下壹級級伸出來,女人正在埠頭上浣洗,而離他們只有幾尺遠的烏蓬船上正升起壹縷白白的炊煙,炊煙穿過橋洞飄到對岸,對岸河邊有又低又寬的石欄,可坐可躺,幾位老人滿臉寧靜地坐在那裏看著過往船只比之於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河邊由吊腳樓組成的小鎮,江南小鎮少了那種渾樸奇險,多了壹點暢達平穩。它們的前邊沒有險灘,後邊沒有荒漠,因此雖然幽僻卻談不上什厶氣勢;它們大多有很有壹些年代了,但始終比較滋潤的生活方式並沒有讓它們保留下多少廢墟和遺跡,因此也聽不出多少歷史的浩嘆;它們當然有過升沈榮辱,但實在也未曾擺出過太堂皇的場面,因此也不容易產生類似於朱雀橋、烏衣巷的滄桑之慨。總之,它們的歷史路程和現實風貌都顯得平實而耐久,狹窄而悠久,就像經緯著它們的條條石板街道。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江南小鎮》

賞析:作者選取河道、石橋、民居、水、埠頭、烏篷船等江南小鎮的典型景物,表達自己對江南小鎮的美好印象。接下來將江南小鎮與湘西小鎮對比,表現其暢達平穩。最後結合歷史寫江南小鎮的平實而耐久、狹窄而悠久,娓娓道來之間將我們也帶去了那古樸的江南小鎮。

●西湖給人以疏離感,還有別的原因。它成名過早,遺跡過密,名位過重,山水亭舍與歷史的牽連過多,結果,成了壹個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所在。遊覽可以,貼近去卻未免吃力。為了擺脫這種感受,有壹年夏天,我跳到湖水中遊泳,獨個兒遊了長長壹程,算是與它有了觸膚之親。湖水並不涼快,湖底也不深,卻軟絨絨地不能蹬腳,提醒人們這裏有千年的淤積。上岸後壹想,我是從宋代的壹處勝跡下水,遊到壹位清人的遺宅終止的,於是,剛剛撫弄過的水波就立即被歷史所抽象,幾乎有點不真實了。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西湖夢》

賞析:這段運用擬人的手法寫西湖,西湖在作者筆下就像壹個急於得到認證的老人。作者從歷史闡發西湖給人以疏離感。原因有二:壹是過於玄艷的造化,無法與之進行家常性的交往(難以真切);二是成名過早,遺跡過多,名位過重,山水亭舍與歷史的牽連過多(難以貼近)。

●在文化人格結構上,他們是缺少皈依的壹群。靠傳統?靠新潮?靠內地?靠國際?靠經濟?靠文化?靠美譽?靠實力?靠人情?靠效率?他們的靠山似乎很多,但每壹座都有點依稀朦朧。他們最容易灑脫出去,但又常常感到壹種灑脫的孤獨。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上海人》

賞析:這段話采用壹連串的反問,表現上海人這個群體自身的矛盾。上海人依附的東西似乎很多,又似乎什麽都沒有。作者從各個角度闡述了上海人灑脫的孤獨,帶著點冷嘲熱諷的味道。

●可惜,譏刺上海人的鋒芒,常常來自壹種更落後的規範:說上海人崇洋媚外、各行其是、離經叛道;要上海人重歸樸拙、重返馴順、重組壹統。對此,胸襟中貯滿了海風的上海人倒是有點固執,並不整個兒幡然悔悟。暫時寧肯這樣,不要匆忙趨附。困惑迷惘壹陣子,說不定不久就會站出像模像樣的壹群。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上海人》

賞析:將至尾聲,作者的筆觸似乎沒那麽冰冷了。作者寫其他人的目光和上海人的態度,表現上海人並不隨波逐流的特性,為下文期待上海人更廣闊的視野更獨立的人格做鋪墊。

●把這壹切都說完了,老信客又告訴他沿途可住哪幾家小旅館,旅館裏哪個茶房可以信托。還有各處吃食,哪壹個攤子的大餅最厚實,哪壹家小店可以光買米飯不買菜。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信客》

賞析:簡潔幹練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詞藻,卻在壹連串的排比中表現出老信客的為人:任勞任怨,恪盡職守,誠信無私,潔身自好,待人寬容,善良厚道。他對自己的工作極其負責,所以對年輕的信客也事無巨細地交代。

●但是,代代層累並不是歷史。廢墟是毀滅,是葬送,是訣別,是選擇。時間的力量,理應在大地上留下痕跡;歲月的巨輪,理應在車道間輾碎凹凸。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壹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營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後的雕零,因此廢墟是歸宿;更新的營造以廢墟為基地,因此廢墟是起點。廢墟是進化的長鏈。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廢墟》

賞析:這段話運用排比、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表達了自己對廢墟的態度。作者的視角獨特,澎湃的激情從字裏行間噴湧而出,文采彪炳,令讀者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字裏行間浸透了作者復雜而豐沛的思想感情。

●中國歷史充滿了悲劇,但中國人怕看真正的悲劇。最終都有壹個大團圓,以博得情緒的安慰,心理的滿足。唯有屈原不想大團圓,杜甫不想大團圓,曹雪芹不想大團圓,孔尚任不想大團圓,魯迅不想大團圓,白先勇不想大團圓。他們保存了廢墟,凈化了悲劇,於是也就出現了壹種真正深沈的文學。

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雪峰是偉大的,因為滿坡掩埋著登山者的遺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為處處漂浮著船楫的殘骸;登月是偉大的,因為有“挑戰者號”的隕落;人生是偉大的,因為有白發,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臘傍海而居,無數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間前仆後繼,於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臘悲劇。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廢墟》

賞析:作者運用壹系列的例子來闡述悲劇,而作者眼中,廢墟文化就是悲劇文化。壹連串的排比讀來氣勢洶湧,充滿感染力。

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