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誰能舉例說明歷史人物性格對歷史進程的影響!

誰能舉例說明歷史人物性格對歷史進程的影響!

分類: 文化/藝術 >> 歷史話題

解析:

我覺得韓信的故事是典型的事例:

劉邦、項羽誰興誰亡,實取決於韓信。這也是太史公書所記,齊國說客蒯通向韓信分析過的情勢:「天下權在韓信」,也就是說,韓信的實力像秤錘壹樣,放在劉、項任何壹邊都會使另壹邊失衡。蒯通因而建議韓信維持劉、項之間的平衡,以便「三分天下,鼎足而居」,不僅與劉、項分庭抗禮,而且唯此才能保全身家性命,因為此時的韓信已經「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若依附任何壹方,都難以受到信任,除非以天下相讓,又如何來獎賞那天大的功勞呢?

然而韓信以為劉邦待他很好,不忍心背叛,又認為自己功勞很大,應可保住齊王的封爵,享受富貴;孰知項羽壹破,劉邦就襲奪了齊王的軍隊,將韓信送往下邳當楚王,然不久就有人密告楚王要謀反。韓信雖殺了投靠他的項羽亡將鐘離眛,並親自獻給劉邦,仍被當了皇帝的劉邦捆綁帶回,至此才覺悟政治無信義可言,才想到法家的名言:「狡兔死,獵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韓信被縛回朝後,降為毫無實權的淮陰侯,自然心生怨懟,稱病不朝。

韓信之死

韓信幫劉邦打下天下,落到這個下場,心中當然怨忿不服,遂乘陳豨出任鉅鹿守時,與豨密謀造反。公元前壹九七年,陳豨果然起兵,漢帝劉邦親征,韓信密謀襲擊呂後與太子,不幸為人告發。呂後得到蕭何相國的幫助,詐稱陳豨已死,騙韓信來賀時,命武士把韓信抓住,立即斬之於長樂宮的鐘室裏,並夷其三族。太史公描述高祖聞韓信已死,「且喜且憐之」,真是傳神之筆。韓信於斬前才悔恨不用蒯通之計,已經太晚太晚了。宋代張耒的詩句說得好:「登壇壹日冠群雄,鐘室倉皇念蒯通;能用能誅誰計策,嗟君終自愧蕭公!」道出當年蕭何月夜追韓信,並說動劉邦登壇拜為大將,而今則設計誘殺韓信於鐘室,真是成亦蕭何,敗亦蕭何!不勝感慨之至。韓信初無造反之意,若及時造反,極有可能成功。然而被貶之後,因郁氣難消,始鋌而走險,難怪司馬遷感嘆說:「天下已集,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錢大昕也感慨說:「生慚噲等伍,那至結陳豨」,既然羞與樊噲等人為伍,卻要與陳豨勾結謀反,則又何故?

●韓信慘死,並非才能不如劉邦;其軍事才能更是劉望塵莫及。韓信謂劉邦能將兵十萬,而他自己則多多益善,足見他在皇帝面前說話仍然自負如此。然而劉邦反問,多多益善何以為我所擒?韓信以陛下善於將將作答。其實,能將將先要能將兵,顯然是不得已而言之;真確的答案應該是:玩真刀真槍的軍事,劉遠不如韓;搞陰謀詭計的政治,則韓遠不如劉。韓信具有壹些真誠高貴的品質,遂為奸詐的政治家所乘,落得壹生好象就是為劉邦做走狗似的,註定是兔死狗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