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盡甘來終有日”的下壹句是“花也喜歡,山也相愛。”
出自張養浩《中呂·普天樂》,全文如下:
折腰慚,迎塵拜。槐根夢覺,苦盡甘來。花也喜歡,山也相愛,萬古東籬天留在,做高人輪到吾儕。山妻稚子,團欒笑語,其樂無涯。
看了些榮枯,經了些成敗。子猷興盡,元亮歸來。把翠竹栽,黃茅蓋,妳便占盡白雲無人怪。早子收心波竹杖芒鞋,遊山玩水,吟風弄月,其樂無涯。
《中呂·普天樂》是元朝詩人張養浩創作的壹首曲。 這首曲風格清新明快,語調婉轉自然,雖然篇幅短小,通篇僅有48字,但卻極能反應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力,典故運用靈活無痕跡,細節描寫恰到好處,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作者擺脫官場汙濁後的輕快心情。
擴展資料:
張養浩《中呂·普天樂》的賞析:
首句通過典故說明自己辭官歸隱的原因。 "迎塵拜"這壹典故則出自《晉書·潘嶽傳》。潘嶽為人諂媚,依附於賈謐,每次賈謐外出,潘嶽皆望塵而拜,極盡卑躬屈膝之醜態。
這則典故,表明自己對官場等級制度的痛恨,將自己為官的痛苦心理活動生動地展示出來,同時表明自己辭官的原因。
第二句中"槐根夢"的典故則來自唐代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作者將自己為官30年的經歷比作倚著槐樹做了壹個夢。既然是夢,總有壹天要醒來。
幸好自己及早從虛幻的夢中醒悟,過上了"苦盡甘來"的生活。視無數人趨之若鶩的官場生活為苦,反倒對平平淡淡的居家生活甘之如飴,可見作者獨具壹格、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也為下文歸家後愜意的生活奠定了基礎,轉合無痕、過渡自然。
下旬中的"東籬"用來代指隱逸者的居所,出自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作者沈浸在隱居生活的歡樂之中,認為唯有隱居才能保持內心的本真自然,使自己的道德節操逐漸升華。
曲終處,作者選取了隱居生活中最為打動人心的壹個場面來描寫,"山妻稚子,團欒笑語",妻兒家人歡聚壹堂,談天說地,笑語不斷。這壹幕"其樂無涯"的場景與前文描寫的齷齪官場形成了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