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

趣味歷史知識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的出處。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趙州東院從稔禪師》:大眾晚參, 師雲:今夜答話去也,有解問者出來。? 時有壹僧便出,禮拜。 稔曰;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墼子。

拋磚引玉,出自《傳燈錄》。相傳唐代詩人常建,聽說趙嘏要去遊覽蘇州的靈巖寺。為了請趙嘏作詩,常建先在廟壁上題寫了兩句,趙嘏見到後,這刻提筆續寫了兩句,而且比前兩句寫得好。後來文人稱常建的這種作法為 拋磚引玉 。

此計用於軍事,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使其懵懂上當,中我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的計謀。磚 和 玉,是壹種形象的比喻。磚 ,指的是小利,是誘餌;“玉”,指的是作戰的目的,即大的勝利。“引玉,才是目的, 拋磚 ,是為了達到目的的手段。

釣魚需用釣餌,先讓魚兒嘗到壹點甜頭,它才會上鉤;敵人占了壹點便宜,才會誤入圈套,吃大虧。

拋磚引玉的故事。

公元前700年,楚國用 拋磚引玉 的策略,輕取絞城。這壹年,楚國發兵攻打絞國(今湖北鄖縣西北),大軍行動迅速。楚軍兵臨城下,氣勢旺盛,絞國自知出城迎戰,兇多吉少,決定堅守城池。絞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楚軍多次進攻,均被擊退。兩軍相持壹個多月。楚國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認為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

他向楚王獻上壹條。以魚餌釣歷史春秋網 的計謀。他說: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誘之。楚王向他問誘敵之法。屈瑕建議:趁絞城被圍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時,派些士兵裝扮成樵夫上山打柴運回來敵軍壹定會出城劫奪柴草。頭幾天,讓他們先得壹些小利等他們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奪柴草之時先設伏兵斷其後路,然後聚而殲之,乘勢奪城。

楚王擔心絞國不會輕易上當,屈瑕說:大王放心,絞國雖小而輕燥,輕躁則少謀略。有這樣香甜的釣餌,不愁它不上鉤。楚王於是依計而行,命壹些士兵裝扮成樵夫上山打柴。

拋磚引玉的典故。

唐朝時有壹個叫趙嘏(gǔ)的人,他的詩寫的很好。曾因為壹句“長笛壹聲人倚樓”得到壹個“趙倚樓”的稱號。那個時候還有壹個叫常建的人,他的詩寫的也很好,但是他總認為自己沒有趙嘏寫的好。有壹次,常建聽說趙嘏要到蘇州遊玩,他十分的高興。心想。 這是壹個向他學習的好機會,千萬不能錯過。

可是用什麽辦法才能讓他留下詩句呢?”他想, 趙嘏既然來到蘇州,肯定會去靈巖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廟裏留下半首詩,他看到以後壹定會補全的。”於是他就在墻上題下了半首詩。後來趙嘏真的來到了靈巖寺,在他看見墻上的那半首詩後,便提筆在後面補上了兩句。常建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詩,換來了趙嘏的精彩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