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趙人患鼠,乞貓於中山。中山人予之貓,善捕鼠與雞。月余,鼠盡而其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毀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於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若之何去夫貓也?”
2.譯文:趙國有個人因為老鼠而感到憂慮,就向中山國討貓。中山國的人給了他壹只貓,這貓很會捕老鼠以及雞。過了壹個多月,他們家老鼠被捕盡,連雞也捕盡了。他的兒子為這事發愁,對他的父親說:“為什麽不把貓趕走呢?”他的父親說:“這不是妳所能知道的。我們家的禍害在於有老鼠,不在於有沒有雞。有了老鼠,它們偷吃我家的糧食,咬壞我們的衣服,穿通我們的墻壁,毀壞我們的家具器皿,這樣我們將要挨餓受凍了,不比沒有雞害處更大嗎?沒有雞,只不過不吃雞罷了,離挨餓受凍還遠著呢!為什麽要把貓趕走呢?”
3.作者簡介:劉基,漢族,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制,以止濫殺。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壹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4.思想流傳:劉基的儒學思想對明初的學風產生了直接影響,其融會理學諸派,又以儒道互補,體現了明初思想的特征,影響了明初學術思想的走向。
明朝建立後,劉基建議實行的衛所制度,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對於鞏固中央集權起到了重要作用。
劉基壹直來主張對民眾要教化,使其明法懂法,劉基對《大明律》的制定,也起到重要的的作用。
在依法治國方面劉基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劉基認為法治是壹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有力保證,法律的制定要相對寬松,但是在執行時壹定要嚴格執法,特別是對執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劉基的法律思想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對打破中國古代“人治”傳統,並使法律日益走向客觀、公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符合法律制度發展的進步趨勢。
參考資料
趙人養貓_百度百科:/item/%E8%B5%B5%E4%BA%BA%E5%85%BB%E7%8C%AB/6728641?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