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是:
有田不耕倉稟虛,有書不讀子孫愚。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少壯不知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
“梅花香自苦寒來”出自明·朱熹《增廣賢文.警世賢文》之勤奮篇。
釋義:
有田地不去耕種糧倉就會空掉,有書不去讀的話子孫就會愚昧。
寶劍的銳利刀鋒是從不斷的磨礪中得到的,梅花飄香來自它度過了寒冷的冬季。
少壯的時候不懂得勤奮讀書,到老了再讀書就已經遲了。
賞析:
挨過寒冷冬季的梅花更加的幽香,經受住磨礪的寶劍才會更加的鋒利,全文其實闡述了壹個很樸實的因果關系:想要糧倉滿,就要在有田的時候耕種;想要子孫聰慧,就要讀書;想要鋒利的寶劍,就要經得起磨礪,想要梅花芳香撲鼻,那得挨過三九苦寒!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毀於隨。要想擁有珍貴品質或美好才華等是需要不斷的努力、修煉、克服壹定的困難才能達到的。
梅花是中國傳統名花,它不僅是清雅俊逸的風度使古今詩人畫家為它贊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淩寒留香被喻為民族的精華而為世人所敬重。中國歷代文人誌士愛梅、頌梅者極多。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誌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征。有關梅的傳說故事、梅的美好寓意在我國流傳深遠,應用極廣。它象征著鐵骨錚錚,不屈不撓,幸福吉祥。敢鬥霜雪,疏放冷艷的梅花,在儒家正繞觀念塗抹下,成為高潔守道的凜然君子,不畏嚴寒剛毅雄傑,驚頑起懦的勇猛鬥士。毛澤東《詠梅》壹詞更是把這種精神提高到壹新的時代高度。滿身清氣,屹立於嚴寒裏;堅貞不屈,傲視風雪;獨立,奮進,不依附於他物,正是中華民族氣魄之根本,節氣之象征,無疑也是梅文化的最高表現形式和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梅也是幸福吉祥物。古人認為,“梅具四德,初生為元,開花如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梅花綻開五瓣,象征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有梅開五福之說。喜鵲在梅枝上歡悅鳴叫的圖案,常被稱為“喜報早春”,“喜報春光”,“喜上眉梢”,取諧音或寓意。吉祥圖案還有“竹梅雙喜“,由竹梅和兩雙喜鵲紋圖,竹喻夫,梅喻妻,常用以祝賀新禧。
梅花還吸引了古今無數的詩人畫家,或詠梅言誌,或借梅寄情,流傳下來的詩畫之多,遠非其他花卉所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