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關長城資料

有關長城資料

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壹項古代防禦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 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裏”。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 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等列 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壹。

長城修築的歷史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 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到了公元前七八 世紀,春秋戰國時期列國諸侯為了相互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 邊境上修築起長城,最早建築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長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 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長城以自衛。這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 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為了與後來秦始皇所修萬裏長城區 別,史家稱之為“先秦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並滅了六國諸侯,統壹了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紛爭的局面, 完成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封建集權統壹國家的大業。為了鞏固統壹帝國的安全和生產的安 定,防禦北方強大匈奴遊牧民族奴隸主的侵擾,便大修長城。除了利用原來燕、趙、秦部分 北方長城的基礎之外,還增築擴修了很多部分,“西起臨洮,東止遼東,婉蜒壹萬余裏”,從 此便有了萬裏長城的稱號。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 城。計有漢、晉、北槐、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 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其中以漢、金、明三個朝代的長城規模最大,都達到了5000 千米或10000千米。它們都不在壹個位置上。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 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清朝康熙時期,雖然 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 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壹直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

長城的防禦工程體系 綿延萬裏的長城它並不只是壹道單獨的城墻,而是由城墻、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臺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壹個完整的防禦工程 體系。這壹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萬 裏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 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7000多千米的長城,稱作“九邊重 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壹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 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總兵官平時駐守 在鎮城內,其余各級官員分駐於衛所、營城、關城和城墻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2000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 富的經驗。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築萬裏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 驗。2000多年壹直遵循這壹原則,成為軍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據。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 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 天工”的創造,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 城的遺跡。

●長城的城墻。是這壹防禦工程中的主體部分。它建於高山峻嶺或平原險阻之處,根 據地形和防禦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處修築得十分高大堅固,而在高山 險處則較為低矮狹窄,以節約人力和費用,甚至壹些最為陡峻之處無法修築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險墻”和“劈山墻”的辦法,在居庸關、八達嶺和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區的長城城 墻,壹般平均高約七八米,底部厚約六七米,墻頂寬約四五米。在城墻頂上,內側設宇墻, 高壹米余,以防巡邏士兵跌落,外側壹面設垛口墻,高2米左右,垛口墻的上部設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觀看敵情和射擊、滾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墻頂上,還建有層 層障墻,以抵抗萬壹登上城墻的敵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任薊鎮總兵時, 對長城的防禦工事作了重大的改進,在城墻頂上設置了敵樓或敵臺,以住宿巡邏士兵和 儲存武器糧襪,使長城的防禦功能極大的加強。

●關城。是萬裏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關城設置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 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壹夫當 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很多。就以 明長城的關城來說,大大小小有近千處之多,著名的如山海關、黃崖關、居庸關、紫荊關、 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偏關、嘉峪關以及漢代的陽關、玉門關等。有些大的關城附近還 帶有許多小關,如山海關附近就有十多處小關城,***同組成了萬裏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系統。有些重要的關城,本身就有幾重防線,如居庸關除本關外,尚有南口、北口、上關三 道關防。北口即八達嶺,是居庸關最重要的前哨防線。

●烽火臺。是萬裏長城防禦工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壹。它的作用是作為傳遞 軍情的設施。烽火臺這種傳遞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長城壹開始修築的時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傳遞軍情的壹種最好的方法。傳遞的方法是白天燃煙,夜間舉火,因白天陽光很強,火光不易見到,夜間火光很遠就能看見。這是壹傳遞 信息很科學又很迅速的方法。為了報告敵兵來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煙、舉火數目的多少 來加以區別。到了明朝還在燃煙、舉火數目的同時加放炮聲,以增強報警的效果,使軍情 傳遞頃刻千裏。在古代沒有電話、無線電通訊的情況下,這種傳遞軍情信息的辦法可以說 十分迅速了。關於烽火臺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緊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險處或是 峰回路轉的地方,而且必須是要三個臺都能相互望見,以便於看見和傳遞。烽火臺在漢代 曾經稱過亭、亭隧、烽燧等名稱,明代稱作煙墩。它除了傳遞軍情之外,還為來往使節保護 安全,提供食宿、供應馬匹糧秣等服務。還有些地段的長城只設烽臺、亭燧而不築墻的,可見烽火臺在長城防禦體系中的重要性。

文化遺產

人類歷史的奇跡

長城連續修築時間之長,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艱巨,歷史文化內涵 之豐富,確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難以相比。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評論 長城時說:“中國最有名之工程者,萬裏長城也。……工程之大,古無其匹,為世界獨壹之 奇觀。”據28年前第壹個登上月球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報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 識出地球上兩項特大工程,壹項是中國的長城,壹項是荷蘭的圍海大堤”。美國前總統尼 克松在參觀丁長城後說:“只有壹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壹座偉大的長城”。所以 說長城作為人類歷史的奇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當之無愧。

文化寶藏,歷史豐碑

萬裏長城從春秋戰國開始,伴隨著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 建社會行進。眾所周知,壹部悠久的古代中國文明史,封建社會是最豐富最輝焊的篇章, 舉凡封建社會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歷史事件,在長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 鐵馬、逐鹿強場、改朝換代、民族爭和等在長城身上都有所反映。長城作為壹座歷史的實 物豐碑,將水文在中華大地。 在萬裏長城身上所蘊藏的中華民族2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的內涵十分豐 富,除了城墻、關城、鎮城、烽火臺等本身的建築布局、造型、雕飾、繪畫等建築藝術之外, 還有詩詞歌賦、民間文學、戲曲說唱等。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戍邊士卒、騷人墨 客、詩詞名家為長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邊塞詩詞已成了古典文學中的重要流派。如李白 的“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五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五維的“勸 君更進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岑參的“忽如壹夜春風來,幹樹萬樹梨花開”等名句,千 載傳誦不絕。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詞至今還廣泛傳唱著。 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旅遊觀光的勝地 長城以它巍巍雄姿、堅強的體魄,象征著中 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難的毅力。這種精神激勵我們永遠前進。旅遊觀光不僅是 遊山玩水,而且還兼有強健身體、增加知識、聯系友誼以及進行經貿等活動的綜合功能。

新中國成立之後,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旅遊事業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旅遊事 業更是作為政府重點工作之壹,優美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文物古跡和多民族豐富多采的 文化藝術,是有中國特色旅遊的強大支柱。萬裏長城以其婉蜒曲折、奔騰起伏的身影點綴著中華大地的錦繡河山,使之更加雄奇壯麗。它既是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文化遺產,又是 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在旅遊開放中,萬裏長城具有獨特的優勢。今天國內外遊人以“不 到長城非好漢”這壹詩句來表達壹定要親自登上長城壹覽中華悠久文明、壯麗河山的心 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英國前首相希思在參觀長城時說:“中國的過去與將來都同樣具 有魅力。……抵達長城時,我覺得比以往從照片上、刺繡上和繪畫上見到的長城,更為壯 觀了”。這正表明了旅遊者要親自登上長城參觀遊覽的心意。

古塞雄關存舊跡,九州形勝壯山河,巍巍萬裏長城將與神州大地長存,將與世界文明 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