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位佛學大師解釋如何放下愛情 拜謝 請賜教
先要認清,如果認清本質,則不用選擇放下與拿起。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這句話原本出自《楞嚴經》卷四,當時是因富樓那尊者請問佛:“世尊,假若世間的壹切萬法,六根、六塵、五陰、十二外、十八界等,都是如來藏中所生之法,皆是常住真心,清凈本然,既屬清凈則不應該更有染相之法。為何忽然生出山河大地諸有為相的染法呢?既是本然,為何又有生滅之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滅了又生,生了又滅,循環不息?” 佛因此問為尊者及大眾講說宇宙人生的真相,從壹念無明生三細講到十二因緣所生法,繼而講到此句,原文是這樣的:“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b></b> 負即是欠,妳欠我命,妳就要還我命。我欠妳命,我亦要還妳命,所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必定要互相償還。就是今世僥幸不還,但千百劫後,怨仇相遇,亦壹樣要還清。因此之故,眾生時常在生死苦海中,不能出離。愛心生出就是無明,妳愛惜我的心,我亦憐惜妳的色,這是無明惑業為因,現行為緣,想愛永結同心,不願分離。就經百千劫,都被欲愛所纏縛,不得脫離。 壹般人之所“愛”,不過是欲望之左右。世間的人多會說:我愛妳!但是揭下這個愛的外衣,其中到底是什麽呢? 壹般男女之愛,因由不同,或因貌而生愛,或因情而生愛,或因某個原因而生愛,這時所謂的愛不過是自己貪欲的喜歡,因自己的喜歡而生出愛,因這個愛欲而希望能夠得到對方的感情,擁有對方。其真實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這個喜歡而已。所以這個愛還不是愛對方,而是愛自己,愛自己的貪欲。 繼而為了滿足自己的愛欲,則會作出種種行為,追求、付出,在沒有得到對方之前,或者說在沒有滿足自己愛欲之前,是可以為了對方付出的,而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愛欲而付出,所以這個付出是有目的的,是有索取的,而並非真愛於對方。 為了這個愛欲,為了滿足自己的愛欲,為了擁有自己所愛慕的,往往做出各種行動,壹切都是為了使對方可以對自己產生好感,亦即使對方也對自己升起愛欲之心,以此而滿足自己擁有對方的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可以為滿足對方而做出種種對方所喜愛的行為,只要這些行為沒有超過自己的原則,或者說是自己的行為底線,那麽壹切都是可以去做的。而這個行為底線,因為個人的習性不同而沒有壹定的標準。 比如:有人可以為了所謂的愛(自己的愛欲)付出金錢; 有人可以為了所謂的愛(想擁有對方)付出時間和勞動; 有人可以為了所謂的愛(滿足對方的需求)采取各種手段; 有人可以為了愛欲放棄親情; 有人可以為了愛放欲棄事業; 有人可以為了愛欲放棄倫理道德; 甚至有人可以為了這個愛欲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而這壹切的根本,大多在於為了滿足自己的愛欲,說白了是愛欲的驅使而不能自已。 因此而得到的愛往往並不能夠長久,往往因為已經擁有了就不再如未擁有的時候壹樣的付出和放棄,因為已經不需要再如此付出和放棄了。因此將將更多的已經付出和放棄的慢慢尋找回來;那麽此時再面對所謂的愛時,行為底線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很多人不再會象未得到的時候壹樣的付出;不會再象未滿足欲望時壹樣的容忍對方的缺點;很多人不再會象未得到的時候壹樣包容對方的過失。 任何人都不是完人,任何人都有著自身的缺點和錯誤,而這些在很多熱戀中的人看來並沒有什麽,但是,當熱戀的溫度漸漸的過去,本來就存在的那些缺點和錯誤就成了致命的問題。 問題原本存在,只是自己的意識發生了改變,是因為在過去壹味地為了滿足自己的愛欲而根本將本有的缺點和錯誤視而不見,或者等閑視之。而在擁有了之後,或者徹底失去之後,就從熱戀時的無所謂轉而為後來的有所謂,甚至到很嚴重,以至於無法容忍直至瘋狂。 而其實事相的本身並沒有發生什麽改變,甚至很多缺點和錯誤都遠遠的要小於當初,而能夠包容和容忍的心早已經不存在。因此而產生分手、離婚這些行為。 還有壹些人因為自己的愛欲得到了滿足而產生了更多的愛欲,因為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往往在滿足了壹個之後,新的欲望就替代了原有的,因此才產生了婚外情,產生了二奶,三奶以至於更多。 有壹些愛是發自真心處於為對方的,其實這樣的愛在每個人身上心中都有,但是大多數人又往往僅以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來作為標準,從而給予對方自己認為的愛;每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本來不同,人生經歷和社會閱歷各有同異,如此雖然有愛心,卻往往適得其反,就造成了好心沒有好結果。這多是尚缺乏智慧與慈悲所產生。 殊不知,如此仍舊是以自己所認知的標準來愛對方,對於自己來說出自壹片愛心,而對於對方來說往往感受的並不是愛,而是枷鎖。其根本原因在於並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或者站在道法自然的公正標準來對待和施愛。如此亦屬私心之愛,並非真愛。 佛說: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意思是:情想合離,皆因業感多少而受果報,更相變易即互相變化遷易。情變為想,想愛為情,或舍合為離,或易離為化,彼此變易不定,沒有主宰。只是隨業而受報,隨善惡之業,而受升沈之報。如善業則上升為天為人,惡業則下沈為鬼為畜。以這因緣,四生轉換,三界升沈,死此生彼,相續不斷,沒有停息之日。 接著是: 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是說妄想和情愛結在壹起,就生欲愛不能舍離。即是說,同想成愛,乃是結縛之因。由想愛既深,如膠似漆,就不能擺脫。既然深結生緣,所以世間的父母子孫,遞代相生,沒有間斷。這壹類眾生是以貪欲為其受身之根本,因同想成愛。愛則生欲,欲則受身。故貪欲為受生之本,就代代相生不斷。 這些象我壹樣的凡夫之愛並不是愛對方,而都是愛自己,而真愛卻不同,是不愛自己而愛對方。 縱然如七仙女之愛董永,梁山伯之愛祝英臺,白娘子之愛許仙,雖然真心真愛,彼此相融,卻依舊是生死輪回,難得長久的幸福快樂,亦留下人間多少癡情痛苦。 上帝愛人,佛愛眾生!愛是平等,愛是慈悲,愛是包容。不具備慈悲與包容的愛都是欲望之愛。慈悲與包容的心是智慧的心,不會因為時間而改變,不會因為情況而改變。的 真愛的人會不因初戀、熱戀、失戀的變化而壹如既往地愛對方,不會因為擁有或者失去而滿足、痛苦和煩惱,因為這個愛的本身就不在於為了滿足自己的愛欲,不是為了自己情感的占有。所有的愛都是為對方在付出,不管對方跟任何人在壹起,不管對方如何的變化,或者成為了美女或者失去了雙目,或者成為他人的賢妻良母,或者淪落為風塵女子。慈悲與包容的愛是不會因為這些而改變的。 而能夠擁有這樣的真愛的人,他也壹定不再是凡夫,因為他已經具有了真正的智慧,因為他已經擁有了無盡的慈悲,這樣的人就是菩薩,就是佛陀。他們把私欲的小愛擴大到無盡的大愛,從對某個人的愛擴展到壹切眾生的愛。 所以他們不再流浪生死,不再顛倒輪回。 《楞嚴經》是助人智解宇宙真相,所以古人曾有:“自從壹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詩句。 今從楞嚴壹句而感滿紙之言,願壹切有緣眾能或明真心,早得真愛。 末以壹偈以贈: 早除無明本,遠離貪嗔癡,看破愛欲勾,永脫生死海! 娑婆苦無盡,極樂愛無疆,攜眷同船渡,蓮界永成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