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關於《詩經》愛情詩的思考

關於《詩經》愛情詩的思考

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中,在存在的社會條件下,矗立著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維方式和世界觀組成的上層建築。”在《詩經》產生的時代,我們的祖先在自然條件相當艱苦的黃河流域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核心的農業社會。這個社會為了生存和發展,需要強大的集體力量,需要內部秩序的穩定與和諧,相應地需要壓制其社會成員的個體自由和浪漫幻想。《詩經》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正是在這種“生活的社會條件”中形成的。而且由於中國特別是中原社會的基本特征長期保持,《詩經》作為中國文學的重要起點,被視為儒家經典,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

《詩經》裏歌詞是主流。《詩經》除了《大雅》中的史詩和《瀟雅》、《國風》中的幾章外,幾乎全是抒情詩。而且從詩歌藝術的成熟度來看,抒情詩的水平明顯高於敘事詩。而與《詩經》大體同時代的古希臘荷馬史詩,則完全是敘事性的。正如荷馬史詩奠定了以敘事傳統為主的西方文學的發展方向壹樣,《詩經》也奠定了以抒情傳統為主的中國文學的發展方向。中國以後的詩,多是抒情詩;此外,抒情詩已經成為中國文學的主要風格。

《詩經》中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強化了作品的意象,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朱在《詩傳》中解釋為“說的實情”。這包括壹般陳述和布局陳述。總的來說,《國風》中,除了《七月》等少數例子,很少有帶排列的語句;《雅》裏大大小小的場景很多,特別史詩。漢代辭賦的基本特征是大量論述。雖然《詩經》與漢賦仍有諸多聯系,但說其原始因素源於《詩經》也不無道理。朱對“比”的解釋是“將壹物與另壹物比較”,即比喻。《詩經》中運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多種多樣。比如《夢》用桑樹從茂盛到枯萎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興衰;《何銘》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以聖賢治國;在《碩人》中,美人手的比喻、美人皮的比喻、美人牙的比喻等等,都是很好的運用《詩經》中“比”的例子。“賦”和“比”是所有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段,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特有的手段。“興”字的本義是“氣”。《詩經》中的“興”字,朱解釋為“先談他物,以激所唱”,即以他物為所唱作鋪墊。

《詩經》所表現出的關註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道德意識和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被後人概括為“雅”的精神,直接影響了後世詩人的創作。

總之,《詩經》的語言形式是生動的,豐富多彩的,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情動萬千”(《文心雕龍·尋找》)。但雅、頌、國風在語言風格上是不同的。《雅》和《宋》的大部分篇章都采用嚴格的四字格,雜字很少,但國體雜字很多。在《瀟雅》和《國風》中,重復的篇章和句子用得較多,但在雅俗共賞方面卻不多見。許多語氣詞,如“Xi”、“之”、“之”、“四”、“戶”、“兒”、“壹”、“也”等,在民族風俗中使用。這些語氣詞在《雅頌》中也出現過,但沒有《民族風俗》中的那麽多,那麽多種多樣。語氣詞在民族風格中的妙用,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達到了傳神的境地。雅、贊、民族風格的不同語言特征反映了時代和社會的變遷,以及創作主體身份的差異。《雅頌》多為西周作品,為貴族所作,體現了“雅樂”的尊嚴。《國俗》多為春秋時期作品,多采自民間,更多體現了新聲的自由豪放,貼近當時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