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蘇軾詩句中關於小孤山

蘇軾詩句中關於小孤山

1.蘇軾在創作小孤山大孤山的形象上和散文在創造形象上有什麽區別

雖然都是同壹處景致但詩文二者所創造的形象卻是有區別的。詩歌通過比興、誇張其中展現的形象與實際景致是有距離的,更多的是壹種寫意的形象;而陸遊的遊記散文中則細致地多角度地描寫,更多的體現寫實的形象。

蘇軾以詩配畫反而成就名作,其筆觸靈動,“山蒼蒼,水茫茫”起筆如歌,而後“大孤小孤水中央”,以及“崖、路、喬木、客舟”等等輕輕點染寫出了空蒙迷離、輕舞飛揚的奇幻感覺,韻律上也瑯瑯上口,這首詩歌可以說充滿了音樂之美和想象之美。

陸遊則以豐富多彩的筆觸描寫了所見景致,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幹雲霄”,大孤山“四面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澎浪磯“雖無風,亦浪湧”,烽火磯“嵌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等等。語言非常優美,興之所致揮灑自如;筆法十分凝煉,下筆寥寥卻極為傳神;文氣貫通舒暢,通過定點換位、移步換景的手法把景點聯串起來,顯得散而不亂。

總體來說,詩文有別但不必分高下,相互輝映可供後人鑒賞。

2.蘇軾的詩詞中帯“馬如風”的詩詞

馬如風 的詩詞我倒是沒什麽印象,不過跟蘇軾掛點邊的倒有個帶 馬如飛 的詩

據說,有壹次蘇軾專程上門拜訪秦觀。家人告訴蘇軾,他出外遊玩,很可能上佛印和尚寺裏去了。於是蘇軾寫信去詢問他的情況。秦少遊見蘇軾來信後,便寫了壹封只有14字的怪信遣人帶回給蘇軾。信上的14個字排成壹圈:

已 賞

時 花

醒 歸

微 去

力 馬

酒 如

蘇軾看後,連聲叫好。原來,秦觀寫的是壹首回文詩,詩中描述了他在外出遊玩的生活和情趣。其內容為:“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14個字組成了壹首七言絕句,每個字出現兩次,文字處理技巧高超。

3.蘇軾宦海沈浮的詩句

南歌子·寓意 宋 · 蘇軾雨暗初疑夜,風回忽報晴。

淡雲斜照著山明。細草軟沙溪路、馬蹄輕。

卯酒醒還困,仙材夢不成。藍橋何處覓雲英。

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南歌子·寓意》譯文 下雨了,天色暗了下來,壹開始懷疑是夜色降臨。

雨過後,風兒轉了向,忽然向人們報告天已放晴的好消息。天空飄著淡淡的雲彩,殷紅的夕陽掛在山峰上,顯得壹片明朗。

壹叢叢小草、柔軟的沙地、溪邊的山路,輕捷的馬蹄。 早上從酒中醒來,卻還感到疲困,還得馬不停蹄,而不能歇息下來做個美夢。

雖然身在藍橋,但是哪裏找得到夢中情人,只有多情的流水陪伴著人行走。《南歌子·寓意》賞析 這首詞寫於公元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任湖州(今屬浙江)知州期間。

詞中描寫了酒後趕路的片斷小景,清新而富有情趣。此詞通過作者於江南水鄉行路途中的所見所感,反映了 他在宦海沈浮中的復雜感受,抒發了人生之不得成仙而去的感。

上片首句描寫雨後初晴的景象:由於夜來陰雨連綿,時辰到了,不見天明,仍疑是夜;待到壹陣春風把陰雲吹散,迎來的已是晴朗天氣。“淡雲斜照著山明”,把清晨陽光透過淡雲 斜照遠處山色的景象表達得貼切而有神韻。

“細草軟沙溪路馬蹄輕”這壹句寫得清新輕快,表達出作者春朝雨後乘馬行於溪邊路上之情味。此句由景及人,勾勒出壹幅清麗優美的山水人物圖。

下片借傳奇故事而抒情,寓意深遠。“卯酒醒還困”壹句,寫作者早晨飲酒,仍感困倦,非因路途勞頓,而是夜間尋仙夢境使然。

“藍橋何處覓雲英”這壹問句,借用唐代裴航遇仙女雲英之典故:唐人裴铏所作《傳奇》中,有壹篇題作《裴航》的小說,故事離奇曲折,略謂:裴航下第歸,與壹仙女同舟,得其所示詩,有雲:“藍橋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嶇上玉清。”及至藍橋驛,下道求漿,得遇雲英,雲英,女仙之妹也。

裴航經歷訪求玉杵臼、搗藥服食諸曲折,終得結褵而升仙。蘇軾此詞中所謂“仙村”,即指藍橋而言;所謂“夢不成”者,謂神仙飄渺不可求,故有“何處覓雲英”之感嘆。

最後,作者覺得路邊的溪水也還是有情的,這就是“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這首詞的結尾壹句——“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與李煜筆下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者在流水這壹無情的客體中賦予主體的種種情思,讀來意味深長,余韻不盡。欲成仙而不得,從夢境回到現實,空對流水惆悵不已,這正是詞人孤寂、落寞、淒婉的心緒之寫照。

從詞的意境中,可以看到佛老“靜而達”的因子,而無“超然玄悟”的神秘色彩。雖有夢境與幻覺,但終歸現實。

4.求蘇軾的詩詞,要被貶前的,並且表達他躊躇滿誌之情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蘇軾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壹千頃,都鏡凈,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壹葉白頭翁。 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

壹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 本詞作於東坡貶居黃州的第四年,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之壹。

全詞通過描繪快哉亭周圍壯闊的山光水色,抒發了作者曠達豪邁的處世精神。 作者描寫的對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圍的廣闊景象。

開頭四句,先用實筆,描繪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夕陽與亭臺相映的優美圖景,展現出壹片空闊無際的境界,充滿了蒼茫闊遠的情致。“知君為我新作”兩句,交待新亭的創建,點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關系,反客為主、詼諧風趣地把張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說成特意為自己而造,又寫亭臺窗戶塗抹上青紅兩色油漆,色彩猶新。

“濕”字形容油漆未幹,頗為傳神。 “長記平山堂上”五句,是記憶中情景,又是對眼前景象的壹種以虛托實的想象式側面描寫。

作者用“長記”二字,喚起他曾揚州平山堂所領略的“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那種若隱若現、若有若無、高遠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憶。他又以此比擬他“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將“快哉亭”與“平山堂”融為壹體,構成壹種優美獨特的意境。

這種以憶景寫景的筆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蘊藉的情致,而且加強了詞境的空靈飛動。以上五句新穎別致,引人入勝,通過作者昔日的淋漓興致,傳達出今日快哉亭前覽勝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虛實結合的筆法,描寫快哉亭下及其遠處的勝景。下片換頭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藝術手法展現亭前廣闊江面倏忽變化、濤瀾洶湧、風雲開闔、動心駭目的壯觀場面。

詞人並由此生發開來,抒發其江湖豪興和人生追求。“壹千頃,都鏡凈,倒碧峰”三句,寫眼前廣闊明凈的江面,清澈見底,碧綠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壹幅優美動人的平靜的山水畫卷,這是對水色山光的靜態描寫。

“忽然”兩句,寫壹陣巨風,江面倏忽變化,濤瀾洶湧,風雲開闔,壹個漁翁駕著壹葉小舟,狂風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寫奇峰突起,由靜境忽變動境,從而自自然然地過渡到全詞著意表現的著重點——壹位奮力搏擊風濤的白發老翁。

這位白頭翁的形象,其實是東坡自身人格風貌的壹種象征。以下幾句,作者由風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對戰國時楚國蘭臺令宋玉所作《風賦》的議論。

作者看來,宋玉將風分為“大王之雄風”和“庶人之雌風”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說教,白頭翁搏擊風浪的壯偉風神即是明證。其實,莊子所言天籟本身絕無貴賤之分,關鍵於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

他以“壹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這壹豪氣幹雲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壹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裏雄風。蘇軾這種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氣的坦蕩的人生態度,顯然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這首詞藝術構思和結構上,具有波瀾起伏、跌客多姿、大開大合、大起大落的特點。下片的描寫和議論,豪縱酣暢,氣勢磅礴,詞中出沒風濤的白頭翁形象,猶如百川匯海,含蓄地點明全篇主旨,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

全詞熔寫景、抒情、議論於壹爐,既描寫了浩闊雄壯、水天壹色的自然風光,又其中貫註了壹種坦蕩曠達的浩然之氣,展現出詞人身處逆境卻泰然處之、大氣凜然的精神風貌,充分體現了蘇詞雄奇奔放的特色。 ●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 蘇軾 歐陽文忠公嘗問余:“琴詩何者最善?答以退之聽穎師琴詩最善。

公曰:此詩最奇麗,然非聽琴,乃聽琵琶也。余深然之。

建安章質夫家善琵琶者,乞為歌詞。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詞,稍加隱括,使就聲律,以遺之雲。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 恩怨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

忽變軒昂勇士,壹鼓填然作氣,千裏不留行。 回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

眾禽裏,真彩鳳,獨不鳴。 躋攀寸步千險,壹落百尋輕。

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蘇軾詞作鑒賞 此詞是根據唐朝詩人韓愈(字退之)寫音樂的名作《聽穎師彈琴》改寫的,大約作於蘇軾元佑年(1087)京師任翰林學士、知制誥時。詞的寫作過程是對韓詩“稍加隱括,使就聲律”,也即按照詞牌的格式和聲律來“矯制”韓詩,壹則增添新內容,二則減去原作中的部分詩句,三則利用原詩句稍加變化,以創新意。

蘇詞從開頭到下片的“壹落百尋輕”均寫音樂,寫音樂的部分比韓詩增加了十個字,占了全詞百分之七十多的篇幅,使得整個作品更為集中、凝練、主次分明,同時又保留了韓詩的妙趣和神韻。 詞先寫樂聲初發,仿佛靜夜微弱的燈光下,壹對青年男女親昵地切切私語,談受說恨,卿卿我我,往復不已。

“彈指淚和聲”倒點壹句,見出彈奏開始,音調既輕柔、細碎而又哀怨、低抑“。”忽變“三句,寫曲調由低抑到高昂,猶如氣宇軒昂的勇士,鎮然驟響的鼓聲中,躍馬馳騁,不可阻擋。”

回首“兩句,以景物形容聲情,把音樂形象化為遠天的暮雲,高空。

5.蘇軾在創作小孤山大孤山的形象上和散文在創造形象上有什麽區別

雖然都是同壹處景致但詩文二者所創造的形象卻是有區別的。

詩歌通過比興、誇張其中展現的形象與實際景致是有距離的,更多的是壹種寫意的形象;而陸遊的遊記散文中則細致地多角度地描寫,更多的體現寫實的形象。蘇軾以詩配畫反而成就名作,其筆觸靈動,“山蒼蒼,水茫茫”起筆如歌,而後“大孤小孤水中央”,以及“崖、路、喬木、客舟”等等輕輕點染寫出了空蒙迷離、輕舞飛揚的奇幻感覺,韻律上也瑯瑯上口,這首詩歌可以說充滿了音樂之美和想象之美。

陸遊則以豐富多彩的筆觸描寫了所見景致,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幹雲霄”,大孤山“四面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澎浪磯“雖無風,亦浪湧”,烽火磯“嵌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等等。語言非常優美,興之所致揮灑自如;筆法十分凝煉,下筆寥寥卻極為傳神;文氣貫通舒暢,通過定點換位、移步換景的手法把景點聯串起來,顯得散而不亂。

總體來說,詩文有別但不必分高下,相互輝映可供後人鑒賞。

6.蘇軾詩詞《行香子》賞析

蘇軾詩詞《行香子》賞析

行香子 蘇軾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

酒斟時、須滿十分。

浮名浮利,虛苦勞神。

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

且陶陶、樂盡天真。

幾時歸去,作個閑人。

對壹張琴、壹壺酒、壹溪雲。

賞析

作者首先描述了抒情環境:夜氣清新,塵滓皆無,月光皎潔如銀。此種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靜之後才能感到,與日間塵世的喧囂判若兩個世界。把酒對月常是詩人的壹種雅興:美酒盈樽,獨自壹人,仰望長空,遐想無窮。唐代詩人李白月下獨斟時浮想翩翩,抒寫了狂放的浪漫主義激情。蘇軾正為政治紛爭所困擾,心情苦悶,因而他這時沒有“把酒問青天”也沒有“起舞弄清影”,而是嚴肅地思索人生的意義。月夜的空闊神秘,闃寂無人,正好冷靜地來思索人生,以求解脫。蘇軾以博學雄辯著稱,在詩詞裏經常發表議論。此詞在描述了抒情環境之後便進入玄學思辯了。作者曾在作品中多次表達過“人生如夢”的主題思想,但在這首詞裏卻表達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說明:人們追求名利是徒然勞神費力的,萬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暫的,人的壹生只不過是“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壹樣地須臾即逝。作者為說明人生的虛無,從古代典籍裏找出了三個習用的比喻。《莊子.知北遊》雲:“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古人將日影喻為白駒,意為人生短暫得像日影移過墻壁縫隙壹樣。《文選》潘嶽《河陽縣作》李善《註》引古樂府詩“鑿石見火能幾時”和白居易《對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謂人生如燧石之火。《莊子.齊物論》言人“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暫寄夢中身”即表述莊子之意。蘇軾才華橫溢,在這首詞上片結句裏令人驚佩地集中使用三個表示人生虛無的詞語,構成博喻,而且都有出處。將古人關於人生虛無之語密集壹處,說明作者對這壹問題是經過長期認真思索過的。上片的議論雖然不可能具體展開,卻概括集中,已達到很深的程度。

下片開頭,以感嘆的語氣補足關於人生虛無的認識。“雖抱文章,開口誰親”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蘇軾在元佑時雖受朝廷恩遇,而實際上卻無所作為,“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加以群小攻擊,故有是感。他在心情苦悶之時,尋求著自我解脫的方法。善於從困擾、紛爭、痛苦中自我解脫,豪放達觀,這正是蘇軾人生態度的特點。他解脫的辦法是追求現實享樂,待有機會則乞身退隱。“且陶陶、樂盡天真”是其現實享樂的方式。“陶陶”,歡樂的樣子。《詩.王風.君子陽陽》:“君子陶陶,。..其樂只且!”只有經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復與獲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種種煩惱。但最好的解脫方法膜過於遠離官場,歸隱田園。看來蘇軾還不打算立即退隱,“幾時歸去”很難逆料,而田園生活卻令人十分向往。彈琴,飲酒、賞玩山水,吟風弄月,閑情逸致,這是我國文人理想的壹種消極的生活方式。他們恬淡寡欲,並無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賞賜壹點便能滿足,“壹張琴、壹壺酒、壹溪雲”就足夠了。這多清高而富有詩意!

蘇軾是壹位思想復雜和個性鮮明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既表現建功立業的積極思想,也經常流露人生虛無的消極思想。如果僅從某壹作品來評價這位作家,都可能會是片面的。這首《行香子》的確表現了蘇軾思想消極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悶情緒,因其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在封建社會是難以實現的。蘇軾從青年時代進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隱的願望。其實他並不厭棄人生,他的退隱是有條件的,須得像古代範蠡、張良、謝安等傑出人物那樣,實現了政治抱負之後功成身退。因而“幾時歸去,作個閑人”,這就要根據政治條件而定了。事實上,他在壹生的政治生涯中並未功成名遂,也就沒有實現退隱的願望,臨到晚年竟被遠謫海南。全詞在抒情中插入議論,它是作者從生活中悟出人生認識,很有哲理意義,我們讀後不致感到其說得枯燥。此詞是東坡詞中風格曠達的作品。

7.壹首蘇東坡描寫蒙頂山的詩詞

蘇軾的詩歌中,與蒙頂山茶有關的代表作品有《試院煎茶》和《寄蔡子華》兩首。

《試院煎茶》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

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

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

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

我今貧病長苦饑,分無玉碗捧蛾眉。

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

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願壹甌常及睡足日高時。

《寄蔡子華》

故人送我東來時,手栽荔子待我歸。

荔子已丹吾發白,猶作江南未歸客。

江南春盡水如天,腸斷西湖春水船。

想見青衣江畔路,白魚紫筍不論錢。

霜髯三老如霜檜,舊交零落今誰在。

莫従唐舉問封侯,但遣麻姑更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