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壹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望江南·三月暮
[宋代]吳文英
三月暮,花落更情濃。
人去秋千閑掛月,馬停楊柳倦嘶風。
堤畔畫船空。
懨懨醉,長日小簾櫳。
宿燕夜歸銀燭外,啼鶯聲在綠陰中。
無處覓殘紅。
註釋
①望江南:又名“夢江南”“憶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段安節《樂府雜錄》:“《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鎮浙日,為亡奴謝秋娘所撰,本名“謝秋娘”,後改此名。”《金奩集》入“南呂宮”。小令,單調二十七字,三平韻。
②懨懨(yān):精神不振貌。
③“宿燕”句:借用溫庭筠《七夕》“銀燭有光妨宿燕”詩意。
白話譯文
三月暮春時節,花兒雕落後,情意反而更為濃厚。人離開後秋千在月光中靜靜地懸掛著,拴在楊柳樹下的馬兒疲倦得都不想迎風嘶叫。停駐在堤邊的畫船上空無壹人。
小簾櫳中的人整日感到渾身無力,昏昏欲睡。歸家的燕子因為銀燭正亮著,不敢飛回巢中。綠樹蔭內,流浪的黃鶯不停地啼叫。春光流逝了,連那雕萎的花也無處可尋。
賞析
這是壹首傷春懷遠的艷 情詞,在名家的筆下以雅秀的筆意和綿密的章法描摹而出,壹點都不顯俗套,反而是曲曲傳出了戀人的真摯情感和深微心理。
“三月暮,花落更情濃”。暮春三月,這裏說的不是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的時節。“更情濃”,濃情密意,指的應是歡情。那麽,“人去秋千閑掛月,馬停楊柳倦嘶風。堤畔畫船空”幾句呢,初讀之下,很可能覺得是在寫“方留戀處,蘭舟催發”的分手情狀;況且“秋千閑掛月”,也容易使人聯想到韓偓的《寒食夜》:“夜深斜搭秋千索,樓閣朦朧煙雨中”,或者夢窗自己的《風入松》:“黃蜂頻撲秋千索,有當時纖手香凝。”但細細尋繹下去,便會知道都對不上號。
這裏繪制的絕不是雨橫風狂三月暮的淒涼圖畫。“人去”、“馬停”的筆墨,其間實在是隱去了若幹具體的情事。壹幕情深意密的“相見歡”,寫到如此隱約迷離,含渾蘊藉,手法可謂高明極了。不去實寫柳陰搖出畫船來的情狀,也不去細摹仕女秋千會的場景,而是完全看不到人的活動,作者只是側擊旁敲,輕靈地烘托出壹個類似“空鏡頭”的畫面:閑掛月中的秋千索、駐泊堤旁的畫船、拴系於垂楊的馬匹。這壹切都在無誤地牽引著讀者的神思,循著詞人的細密思路,順理成章地湊泊過去:倦馬嘶風、柳邊船歇——待人歸!夜已深沈,月已朦朧。全部的環境完全被壹種靜謐、甜美、而又聖潔的氛圍籠罩著。這,就是詞的上片的不寫之寫。實際上,而今樂事他年淚,這種對歡情的描寫,其實是在為下片的悲感作鋪墊。
季節,由春入夏;情感,也由似酒如密的濃情過濾到神態懨懨的如癡如醉。世事猶如春 夢,失去便不可復得;人也如同飛鴻離去後也不再復回。密約幽期不可復得,峽雲無跡各自西東,剩下的只有無窮的悵惘和不盡的憶念,她也許只會獨自守著窗兒,整日價在情思昏昏中打發日子罷了。“宿燕夜歸銀燭外”,用的是溫庭筠《池塘七夕》詩“銀燭有光妨宿燕”的旖旎字面,而指的卻是人此時的孤棲處境。下壹句“流鶯聲在綠陰中”綠陰內流鶯啼囀,更是使人傷春不忍聽,加倍烘托出主人公徬徨寂寞的心境。最後以“無處覓殘紅”歇拍,對應上文的“花落”,也點明景情迥異聚散匆匆的無奈,哀婉的歌聲裏傾註著作者對不幸的主人公的綿邈深情。夢窗詞擅長以離合吞吐之法抒寫感懷舊遊之情。
比較而言,長調慢詞的篇幅更易於酣暢鋪排,直抒哀樂,而《望江南》這樣的小詞,要傳出虛實相生,悲歡迷見的韻調,實有相當的難度,而作者卻巧妙地將上下片屬於兩段時間的情事加以比照,悲歡相續,構成了全詞的渾然整體。尤其是他詠寫艷 情而用的那種隱去情事,虛處傳神的獨特技法,造出了壹個格調高雅、情意醇厚的空靈境界,這不能不令人擊節嘆賞。
吳文英簡介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後出嗣吳氏。與賈似道友善。有《夢窗詞集》壹部,存詞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與壹卷本。其詞作數量豐沃,風格雅致,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後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篇二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棲禪暮歸書所見二首
[宋代]唐庚
雨在時時黑,春歸處處青。
山深失小寺,湖盡得孤亭。
註釋
棲禪:廣東惠州的壹座山。
雨在:大雨已過,陰雲未盡,似在醞釀著另壹場雨。
湖:指惠州城西的豐湖。
盡:盡頭。
賞析
《棲禪暮歸書所見》***有兩首,這是第壹首。唐庚和蘇軾是同鄉,身世遭遇也有些相似,人稱“小東坡”。蘇軾曾謫居惠州數年,唐庚因受知於張商英,張商英罷相後他也被貶惠州多年。這組詩就是他貶惠州期間所作。題中所說的“棲禪”,是惠州的壹座山。詩寫遊棲禪山暮歸時的所見景物。這壹首起句寫嶺南春天特有的氣侯景象:剛下過壹陣雨,天色明亮了壹些;但旋即又陰雲漠漠,在醞釀著另壹陣雨。這變幻不定、時雨時停、時明時暗的天容和欲下未下的雨意,只用壹個白描句子,便真切形象地表現出來。“在”字是個句眼,卻顯得自然渾成,不見著意的痕跡。
次句“春歸處處青”,由天容寫到野色。春回大地,處處壹片青綠之色。“歸”既可指歸去,也可指歸來,這裏用後壹義,傳出喜悅之情;綴以“處處青”三字,歡欣之情更溢於言表。作者《春歸》說:“東風定何物?所至輒蒼然。”“所至”句亦即“春歸處處青”的意思。不過《春歸》詩強調春風的作用,該篇則泛言春歸綠遍,暗示這種時下時停的春雨有滋潤萬物的作用。
第三句“山深失小寺”,正面點到棲禪山。句中“小寺”,即棲禪寺。題中說“暮歸”,則棲禪寺在白天遊覽過程中已經去過,這裏說“失小寺”,是暮歸回望時,因為山巒重疊,暮靄朦朧,已不復見日間所遊的小寺。山深,寺小,故用“失”字表達。這裏透出了詩人對日間所歷勝景的留戀,也隱約流露了壹絲悵然若失的意緒。
末句“湖盡得孤亭”,與上壹句相對。上句是回望所見,下句是前行所遇。湖,指惠州豐湖,在城西,棲禪山即在豐湖之上。詩人在暮歸途中,信步走到豐湖盡頭,忽然發現有壹座孤亭,感到很喜悅。三四兩句,壹方面是恍然若失,壹方面卻是欣然而遇,這中間貫串著詩人的“暮歸”行程。
這首詩由天氣寫到山容湖景。“暮歸”是所寫景物的貫串線索。詩在寫法上偏於實寫刻畫,與唐代絕句多空靈蘊籍不同。詩中用對起對結格式,壹句壹景。表面上各自獨立,不相連屬,實際上所寫景物不但為春日所***有,而且帶有嶺南地區春天晴雨變幻以及“暮歸”這個特定時間的特征。因此,盡管各個畫面之間沒有明顯的過渡與聯系,但這些圖景給讀者總的感受是統壹的。讀者不但可以從中看到嶺南春歸時煙膩水搖、草青山紫的美好春色,而且可以感受到詩人對此的喜悅之情。這種以刻畫實境為主、壹句壹景、似離實合的寫景手法,在杜甫入蜀後的不少絕句中可以遇到。
導讀
詩人寫遊棲禪山暮歸所見之景。取景別致,用詞精當。有回望處的悵然若“失”,有欣然而遇的“得”。
唐庚簡介
唐庚,1070年~1120年在世,北宋詩人。字子西,人稱魯國先生。眉州丹棱(今屬四川眉山市丹棱縣)唐河鄉人。哲宗紹聖(壹○九四)進士(清光緒《丹棱縣誌》卷六),徽宗大觀中為宗子博士。經宰相張商英推薦,授提舉京畿常平。商英罷相,庚亦被貶,謫居惠州。後遇赦北歸,復官承議郎,提舉上清太平宮。後於返蜀道中病逝。
篇三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滿庭芳·曉色雲開
[宋代]秦觀
曉色雲開,春隨人意,驟雨才過還晴。
古臺芳榭,飛燕蹴紅英。
舞困榆錢自落,秋千外、綠水橋平。
東風裏,朱門映柳,低按小秦箏。
多情。
行樂處,珠鈿翠蓋,玉轡紅櫻。
漸酒空金榼,花困蓬瀛。
豆蔻梢頭舊恨,十年夢、屈指堪驚。
憑闌久,疏煙淡日,寂寞下蕪城。
註釋
①曉色:拂曉時的天色。
②芳榭:華麗的水邊樓臺。
③蹴(cù):踢。紅英:此指飄落的花瓣。
④榆錢:春天時榆樹初生的榆莢,形狀似銅錢而小,甜嫩可食,俗稱榆錢。
⑤綠水橋平:春水漲滿了小河,與小河平齊。
⑥秦箏:古代秦地所造的壹種弦樂器,形似瑟,十三弦。
⑦珠鈿翠蓋:形容裝飾華麗的車子。珠鈿,指車上裝飾有珠寶和嵌金。翠蓋,指車蓋上綴有翠羽。
⑧玉轡紅纓:形容馬匹裝扮華貴。玉轡,用玉裝飾的馬韁繩。紅纓,紅色穗子。
⑨金榷(què):金制的飲酒器。
⑩花困蓬瀛:花指美人。蓬瀛,傳說中的海上仙山蓬萊、瀛州。此指飲酒之地。
?“豆蔻”句:化用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句意,寫舊識的少女。
?“十年”句:用杜牧《遣懷》詩“十年壹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句意,抒今昔之慨。
?蕪城:即廣陵城,今之揚州。因鮑照作《蕪城賦》諷詠揚州城的廢毀荒蕪,後世遂以蕪城代指揚州。
白話譯文
韻譯拂曉的曙色中雲霧散凈,好春光隨人意興,驟雨才過天色轉晴。古老的亭臺,芳美的水榭,飛燕穿花踩落了片片紅英。榆錢兒像是舞得困乏,自然地緩緩飄零,秋千搖蕩的院墻外,漫漲的綠水與橋平。融融的春風裏楊柳垂蔭朱門掩映,傳出低低彈奏小秦箏的樂聲。
回憶起往日多情人,邀遊 行樂的勝景。她乘著翠羽傘蓋的香車,珠玉頭飾簪發頂,我騎著韁繩精美的駿馬,裝飾了幾縷紅纓。金杯裏美酒漸空,如花美人厭倦了蓬瀛仙境。豆蔻年華的青春少女呵,往日同我有多少別恨離情,十年間渾然大夢,屈指算令人堪驚。憑倚著欄桿久久眺望,但見煙霧稀疏,落日昏蒙,寂寞地沈入了揚州城。
秦觀簡介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遊,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壹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沈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跡。如浙江杭州的秦少遊祠,麗水的秦少遊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遊臺。
篇四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春日雜詠
[明代]高珩
青山如黛遠村東,嫩綠長溪柳絮風。
鳥雀不知郊野好,穿花翻戀小庭中。
註釋
①黛(dài):古時婦女用來畫眉的壹種青黑色的顏料,這裏形容遠處青山呈現出黛綠般的顏色。
②嫩綠:淺綠色。
③柳絮:柳樹種子上面有白色的絨毛,隨風飄散,像飄飛的棉絮,稱為柳絮。
④郊野:城市外面的地方,泛指村鎮外面壹帶地區。
⑤穿花:在花叢中飛來飛去。
⑥小庭:小小庭院。
簡析
這首詩描寫了春天郊野的美好景色。詩的大意說:村東的青山,遠遠望去,呈現出壹片墨綠的顏色,就像女孩子用來描眉的青黑色的黛墨壹般漂亮。壹條長溪,溪水蜿蜒曲折地向著遠方流去。岸邊嫩綠的楊柳開花結籽,微風吹來,片片柳絮隨風飄舞。鳥雀不知道郊野外如詩如畫的風光這般美好,反而留戀那小小庭院,只是在院內的花叢中飛來飛去。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郊外的春景,後兩句借景寫情,抒發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感情,表現了對美好理想追求的願望。
高珩簡介
高珩(壹六壹二年至壹六九七年),始祖高全十世孫,字蔥佩,號念東,晚號紫霞道人,山東淄川人。生於明神宗萬歷四十年,卒於清聖祖康熙三十六年,年八十六歲。明崇禎十六年(公元壹六 四三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順治朝授秘書院檢討,升國子監祭酒,後晉吏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珩工詩,體近元、白,生平所著,不下萬篇。著有《勸善》諸書及《棲雲閣集》。有《棲霎閣詩》十六卷,為趙執信所編;拾遺三卷,為宋弼所輯,《四庫總目》並傳於世。
篇五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
[宋代]蘇軾
杏花飛簾散餘春,明月入戶尋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
花間置酒清香發,爭挽長條落香雪。
山城薄酒不堪飲,勸君且吸杯中月。
洞簫聲斷月明中,惟憂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風惡,但見綠葉棲殘紅。
註釋
⑴散余春:壹作“報余春”。
⑵幽人:幽隱之人。
⑶褰(qiān)衣:用手提起長袍。
⑷炯(jiǒng):光明貌。青蘋:壹種生於淺水中的草本植物。
⑸香雪:指杏花片。
⑹吸:飲。
⑺棲:生長。
白話譯文
杏花飛撲簾幕散播著最後的春光,明月進入門戶尋找我這幽居的人。提起衣袍在月下漫步踏著搖曳花影,月華如水,點點花影有如水中飄浮的青萍。在花下安排酒席杏花清香流溢,客人爭攀枝條花片如紛紛香雪,山城酒薄喝起來沒有味道,勸各位不如吸取映入杯中的明月。清越的洞簫聲在這月明之夜吹斷,我只愁明月落下,酒杯空空,明朝可惡的春風卷地刮起,就只見綠葉叢中棲息著點點殘紅。
蘇軾簡介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蘇軾善書,“宋四家”之壹;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篇六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春怨
[唐代]李白
白馬金羈遼海東,羅帷繡被臥春風。
落月低軒窺燭盡,飛花入戶笑床空。
譯文
那呆子騎著白色駿馬,黃金羈馬頭,奔馳在遼東半島。
我這裏繡帳錦被,只有春風陪伴。
月下西山,月光透過窗戶偷 窺,只見蠟燭燃盡,人還未入睡。
落花乘春風飛入室內,也笑:怎麽只有壹個人!
評析
此詩大意是寫壹個婦人思念在那遙遠的遼海之東從軍的丈夫,夜很深了,也無法入睡。“落月低軒窺燭盡,飛花入戶笑床空”是擬人的寫作手法。月亮西落,從低低的窗戶斜照進來,偷偷地看著將燃燒盡的蠟燭,雕謝的花瓣飄飛進門,也笑床空,表現出婦人因思念丈夫,內心的憂愁苦悶。全詩對仗工整有趣。
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 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篇七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浣溪沙·春情
[宋代]蘇軾
道字嬌訛苦未成,未應春閣夢多情。
朝來何事綠鬟傾,彩索身輕長趁燕。
紅窗睡重不聞鶯,困人天氣近清明。
賞析
這首詞體現了作者對婉約詞的壹個極好的開拓與創新。詞中以含蓄蘊藉、輕松幽默的語言,描寫壹位富裕家庭懷春少女的天真活潑形象。整首詞新穎工巧,清綺細致,雅麗自然,表現人物形象不僅能曲盡其形,且能曲盡其神,曲盡其理,顯示出非凡的藝術功力。
上片寫少女朝慵初起的嬌態。首句寫少女夢囈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意表現少女懷春時特有的羞澀心理。接下來二句語含諧趣,故設疑雲:如此嬌小憨稚的姑娘是不會被那些兒女情事牽扯的吧,那為什麽早晨遲遲不起雲鬟半偏呢?以上幾句將少女的春情寫得若有若無,巧妙地表現了情竇初開的少女的心理特點。
詞的下片通過少女蕩秋千和晝眠這兩個生活側面的描寫,寫她貪玩好睡的憨態。姑娘白天秋千上飛來蕩去,輕捷靈巧的身子有如春燕。可是,晚上躺下來以後,她就壹覺睡到紅日當窗,鶯啼戶外,仍是深眠不醒。少女白晝酣眠,是為排遣煩憂,作者卻說是因為快要到清明了,正是困人的季節。
這首詞傳神地描寫了少女春天的慵困意態,寫出了少女懷春時玫瑰色的夢境。寫作上,它撮筆生新,不落陳套,始終圍繞少女春日貪睡這壹側面,用饒有情致的筆調加以渲染,使壹位懷春少女的神思躍然紙上,呼之欲出。詞以上下問答的形式寫出,這種結構造成了壹種意深筆曲的效果,而無壹眼見底的單調淺薄之感。
譯文
睡夢中柔聲細語吐字不清,
莫非是情郎來到她的夢中?
假如不是跟他夢中歡會呀,
為何見她早起時發髻斜傾?
秋千上她象燕子身體輕盈,
紅窗內她睡得甜不聞鶯聲。
那使人困意濃濃的天氣呀,
已不知不覺地快要到清明。
註釋
①“道字”二句:意謂少女說話時咬字不準,還不應在閨房中做多情的春 夢。
②朝來句:謂低頭沈思不知何故。
③趁燕:追上飛燕。這句寫蕩秋千。
④睡重不聞鶯:睡得很濃連鶯啼聲也聽不見。清賀裳《皺水軒詞簽》評以二句雲:“蘇子瞻有銅琵鐵板之機,然其《浣溪沙·春閨》曰:‘彩索身輕長趁燕,戲窗睡重不聞鶯。’如此風調,令十七八女郎歌之,豈在‘曉風殘月’之下?”
⑤因人天氣:指使人困倦的暮春天氣。
蘇軾簡介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蘇軾善書,“宋四家”之壹;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篇八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春日獨酌二首
[唐代]李白
東風扇淑氣,水木榮春暉。
白日照綠草,落花散且飛。
孤雲還空山,眾鳥各已歸。
彼物皆有托,吾生獨無依。
對此石上月,長醉歌芳菲。
我有紫霞想,緬懷滄洲間。
思對壹壺酒,淡然萬事閑。
橫琴倚高松,把酒望遠山。
長空去鳥沒,落日孤雲還。
但恐光景晚,宿昔成秋顏。
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 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篇九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春思二首
[唐代]賈至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
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
紅粉當壚弱柳垂,金花臘酒解酴醿。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殺長安輕薄兒。
賈至簡介
賈至(718—772)字幼隣,唐代洛陽人,賈曾之子。生於唐玄宗開元六年,卒於唐代宗大歷七年,年五十五歲。擢明經第,為軍父尉。安祿山亂,從唐玄宗幸蜀,知制誥,歷中書舍人。時肅宗即位於靈武,玄宗令至作傳位冊文。至德中,將軍王去榮坐事當誅,肅宗惜去榮材,詔貸死。至切諫,謂壞法當誅。廣德初,為禮部侍郎,封信都縣伯。後封京兆尹,兼禦史大夫。卒,謚文。至著有文集三十卷,《唐才子傳》有其傳。
篇十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點絳唇·梅
[宋代]朱翌
流水泠泠,斷橋橫路梅枝亞。
雪花飛下,渾似江南畫。
白璧青錢,欲買 春無價。
歸來也,風吹平野,壹點香隨馬。
註釋
①點絳(jiàng)唇:詞牌名,取南朝梁江淹詩“明珠點絳唇”而命名。又名“南浦月”、“點櫻桃”等,雙調四十壹字,仄韻。
②泠(líng)泠:形容聲音清越。
③斷橋:在杭州西湖白堤上。原名“寶祐橋”,又稱“段家橋”,唐時稱為“斷橋”。
④亞:通“壓”,下垂的樣子。
⑤渾似:簡直好像。
⑥璧(bì):古玉器名。平圓形,正中有孔。也泛指美玉。
⑦青錢:即銅錢.古代貨幣。
白話譯文
流水發出泠泠的聲響,梅樹的枝椏橫在斷橋旁的路上。梅花好似雪花飄飛而下,宛如壹幅清新淡雅的江南風景畫。
想用白璧和青錢將春色買下,可是梅花無價。歸來的時候,春風吹過平川曠野,馬蹄過後,飄來壹股幽香。
朱翌簡介
朱翌(1097—1167)字新仲,號潛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潛山)人,蔔居四明鄞縣(今屬浙江)。紹興八年(1138),除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兼實錄院檢討官、祠部員外郎、秘書少監、起居舍人。十壹年,為中書舍人。秦檜惡他不附己,謫居韶州十九年。檜死,充秘閣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壹。名山勝景,遊覽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