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兩句詩不僅描繪出了邊塞所特有的蒼茫荒涼之貌,而且傳達出詩人對於邊疆戰士的理解同情。
詩人采用時空交錯的手法,描述出關山明月的蒼涼遼闊之境,和對早日結束戰事的悲傷憤懣之情,意境雄渾而高遠、悲壯而慷慨。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從秦漢到如今明月依舊照耀邊關,到塞外從軍的人征程萬裏仍然沒有回還。如果現在有象李廣那樣的將軍鎮守邊境,那就不會讓敵人的兵馬越過陰山。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時期大臣,著名邊塞詩人。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授校書郎,遷龍標縣尉。參加博學宏辭科考試,授汜水縣尉,坐事流放嶺南。開元末年,返回長安,授江寧縣丞。安史之亂時,慘遭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邊塞詩最為著名,有“詩家夫子”、“七絕聖手”之稱。著有《王江寧集》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