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讓我們壹起來看看吧,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白居易寫的有哪首古詩,希望大家喜歡。
篇壹:《觀刈麥》
白居易(唐)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田家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篇二:《後宮詞》
白居易(唐)
淚濕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
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薰籠坐到明。
篇三:《早春》
白居易(唐)
雪消冰又釋,景和風復暄。
滿庭田地濕,薺葉生墻根。
官舍悄無事,日西斜掩門。
不開莊老卷,欲與何人言。
篇四:《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唐)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篇五:《夢得得新詩》
白居易(唐)
池上今宵風月涼,閑教少樂理霓裳。
集仙殿裏新詞到,便播笙歌作樂章。
篇六:《初冬即事憶皇甫十》
白居易(唐)
冷竹風成韻,荒街葉作堆。
欲尋聯句卷,先飲暖寒杯。
帽為迎霜戴,爐因試火開。
時時還有客,終不當君來。
白居易個人作品分析
題材集中是白居易諷喻詩藝術特色之壹。白居易壹般只選擇最典型壹件事,突出壹個主題,“壹吟悲壹事”,主題非常明確。為使主題更明確傳達給讀者,或詩題下加小序點明主題,或“卒章顯其誌”突出主題。其次,白詩藝術特色還表現在刻畫人物上,白居易能抓住人物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鮮明生動人物形象。但白詩詩意並不淺顯,白居易常以淺白之句寄托諷喻之意,取得怵目驚心藝術效果。《輕肥》壹詩描寫內臣、大夫、將軍們赴會氣概和席上酒食豐盛,結句卻寫道:“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是壹幅多麽慘烈情景。
閑適詩和諷喻詩是白居易特別看重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特點,但在內容和情調上卻很不相同。諷喻詩誌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閑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與元九書》),從而表現出淡泊平和、閑逸悠然情調。
白居易閑適詩在後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語言風格、淡泊悠閑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為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那種退避政治、知足保和“閑適”思想,以及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生活態度,因與後世文人心理較為吻合,所以影響更為深遠。如白居易有“相爭兩蝸角,所得壹牛毛” (《不如來飲酒七首》其七)、“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對酒五首》其二)詩句,而“後之使蝸角事悉稽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號論,“醉翁、迂叟、東坡之名,皆出於白樂天詩雲”(龔頤正《芥隱筆記》)。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於物無著,大略相似。謫居黃州,始號東坡,其原必起於樂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詩話》)凡此種種,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詩影響軌跡。
詩歌理論
白居易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白居易終生遵循信條。其“兼濟”之誌,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老莊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壹整套詩歌理論。白居易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觀點,白居易認為“情”是詩歌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產生又是有感於事而系於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於現實生活中各種事件,反映壹個時代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詩經》以來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壹系列原則。《與元九書》中他提出著名“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白居易這種詩歌理論對於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對大歷(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政治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藝術創造和風格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