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壹天的跋涉,徐霞客無論多累,無論住在哪裏,都堅持把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他的遊記有240多萬字,但大部分是零散的。留下的是著名的《徐霞客遊記》,被後人編成了壹本書。這本書40多萬字,是壹部集科學與文學於壹體的偉大“好書”。
徐霞客此行不僅僅是為了發現新奇的東西,更重要的是探索自然的奧秘,發現它的規律。比如他在江西和福建寧陽的河流流量調查就是壹例。醴陵和馬嶺分別是江西和寧陽的發源地。兩條山脊的高度大致相等,但兩條溪流入海的流量卻大相徑庭。江西長,西部寧陽短。徐霞客調查後發現,寧陽河的水流比江西快。“旅途越艱辛,人流越急”,即距離越短,人流越急。這個著名的地理結論是徐霞客通過實地考察得出的。他對山、水、地質、地貌的調查研究,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他探索了許多河流的源頭,如廣西的左右河、小河和濱河,湘江、雲南河和長江的支流,其中長江是最深的。浩蕩的長江流經大半個中國,它的發源地壹直是個謎。戰國時期的地理書《龔宇》說“岷江是河流的源頭”,這在後來的書中被沿用。徐霞客對此表示懷疑。帶著“北有三秦,南有武陵,西有石門金沙”的疑問,他發現金沙江發源於昆侖山南麓,比岷江長1000多裏,於是得出金沙江是長江上遊源頭的結論。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徐霞客未能找到長江的真正源頭。但是,他邁出了極其重要的壹步,找到了長江的源頭。在他之後很長壹段時間都沒有人發現。直到1978,中國才派出探險隊證實了這壹點。
徐霞客也是世界石灰巖地貌科學研究的先驅。石灰巖廣泛分布於我國西南地區。徐霞客在湖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對各地的石灰巖地貌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記錄和研究。他還考察了100多個石灰巖洞。在湘南的九嶷山,他聽說有壹只會飛的龍巖,於是他請當地的和尚明宗帶著火把去調查。龍飛山是壹個曲折的巨大洞穴。山洞裏有個洞,裏面全是坑和水。走路很困難。徐霞客並不在意這些,而是深入其中。他不在乎他的鞋子會不會跑掉。明宗幾次勸他回去,但他不聽。直到火把快燃盡了,他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他沒有任何儀器,只是靠目測,但他的調查大多很科學。如桂林七星巖15個洞穴的記錄,與今天地理研究者的實地考察結果大體壹致。徐霞客死後壹百多年,歐洲人開始考察石灰巖地貌。徐霞客是世界上最早的石灰巖地貌學家。
徐霞客對地理科學做出了很多貢獻。此外,他還研究了火山、溫泉等地熱現象,描述和研究了氣候變化、植物因地形不同而變化等自然現象。此外,他還生動地描述和記錄了農業、手工業和交通運輸的情況,名勝古跡的演變,以及少數民族的習俗。他的書很精彩,文學價值很高,可以說是優美的散文。
徐霞客最後壹次旅行是在1636年,當時他51歲。這次主要是前往中國西南,到達中緬邊境的騰越,1640回老家。他到家後不久就生病了。生病期間,他還查看了自己收集的巖石樣本。臨死前,他手裏還拿著兩塊石頭。
徐霞客熱愛祖國、熱愛科學、敢於攀登科學事業高峰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