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黃庭堅《水調歌頭》鑒賞: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

黃庭堅《水調歌頭》鑒賞: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

講壹首詞,黃庭堅的《水調歌頭》。

中國古代有壹類“遊仙文學”,專寫仙境與仙人。黃山谷(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這首《水調歌頭》,便是壹首遊仙詞。

這首詞融合了兩個故事。壹個是陶淵明《桃花源記》所載武陵人誤入桃花源的故事,家喻戶曉,不必贅言。另壹個故事見於南朝誌怪小說《幽明錄》,叫做“劉阮遇仙”。

話說東漢永平年間,有兩個浙江的年輕人劉晨、阮肇,到天臺山中采藥,在山中走迷了路,轉悠了十余日也找不著出口,快要餓死之前,忽遇兩位美貌仙女。這兩位神仙姐姐邀他二人到自家洞府住下,不僅拿出好酒好菜招待,還與二人結為夫妻。劉晨、阮肇過了半年神仙日子,終究鄉愁難耐,決意辭別仙女,下山歸村。卻不料山中壹日,世上千年,昔日故裏,早經滄桑巨變,無人認得他們了。

“遇仙”這類故事,不止這壹個,古代多得很,如楚王遇巫山神女,曹植遇洛水女神,鄭交甫遇漢江女神,等等。如果妳聽過其中壹兩個故事,大概會發現,這類故事有壹個***同模式:某男偶遇神女,神女主動示好,雙方悵然惜別。所謂遇仙,其實就是艷遇。

這種故事在古代頗受歡迎,但到了當今的接受語境中,總給人又悶又酸的感覺,妳想啊,編故事的是男性,被仙女愛慕的主角也是男性,這可不就是男版瑪麗蘇嘛。偏偏古代詩人很喜歡用這類蘇蘇的典故,當然了,他們要抒發的,很可能是嚴肅的思想深沈的感情,不幸被蘇連累了,好些個詩詞也散發出又悶又酸的味道。

這麽來看,黃山谷這首遊仙詞,真是壹股清流了。

怎麽個“清”法呢?

要了解這壹點,須得讀懂全篇。

上片,“瑤草壹何碧”寫仙境景象,瑤草,即仙草,與下片“靈芝仙草”互為鉤連。“春入武陵溪”以下八句(至“紅露濕人衣”),都為追述,敘來此仙境的經過。蓋先入武陵溪,見桃花黃鸝,後穿花尋路,終尋得壹處白雲繚繞的神仙所在。整個上片,能明顯看出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影子。

下片寫抒情主人公在仙境內的活動。他或坐,或臥,或彈琴,或飲酒。自得其樂,但也略感寂寞。此間雖為仙之境,卻不見仙之人。既無謫仙,也無那美貌仙女(“朱唇丹臉”)。不過無妨,他本就不是為“遇仙”而來,不像那許多求仙慕道之人,名為求仙,實為求名、求官、求艷遇,說到底,是拿仙道的幌子遮掩自己俗世中實現不了的欲望。他為靈芝仙草而來,既見仙草,雲胡不喜?故而開篇即詠嘆“瑤草壹何碧”,先聲奪人,明白告訴讀者,仙境之美妙,全凝於瑤草之碧色。心願已遂,便可下山歸去,不必作那狂狷之士的長嘯之舉,只需載醉載舞, 自由自在,身後自有朗朗明月,壹路相隨。

我稱這首詞為遊仙詞中的“清流”,原因有三:壹則,它通篇透著生人勿近、人神遠離的強悍氣場,什麽神仙小姐姐,莫來擾我;二則,這位抒情主人公,眼中只有草之碧、杯之白,以及玉石、明月而已,稍微帶點艷色的桃花、黃鸝,都被視作尋仙路上的迷障,君不見,花上之“紅露”,是可濕人衣、阻人行的;三則,他尋仙,只為到這不染俗塵的仙境中舒展舒展,心思磊落,目的單純,別無他想。

有此三點,足以稱“清”。

但是這個“清”啊,不怎麽受待見。水至清,則無魚,“境過清,不可久居。”(柳宗元《小石潭記》)過清,可能趣味不足,情味不厚。不信,妳看看“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李商隱詩,意為:賈家姑娘躲在簾後偷瞄父親的下屬韓公子,洛神甄宓把自己的玉帶金鏤枕送給曹植。)、“聞說閬山通閬苑,樓高不見君家”(歐陽修詞,意為:聽說昆侖山的閬風巔有神仙居住的閬苑,可是我登上高樓卻看不見妳的家。),這些言此意彼,不那麽“單純”的詩句,與黃山谷這首《水調歌頭》,哪個更有味道?

不過,我依然喜愛這首《水調歌頭》,尤愛其中三句: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霓。

這三句,字面意思很好懂,道是:我想要穿過花叢,找尋上山的路,沿著這條路,壹直走到白雲深處,在那裏,我心胸中的浩然之氣噴薄而出,幻化成漫天虹霓。

“浩氣展虹霓”的仙境很妙,而找到這個仙境,是需要“穿花尋路”的。

逢花而能穿花,穿花而能尋路——容易嗎?太不容易了!花多好看啊,誰能不愛?亂花漸欲迷人眼,更何況灼灼壹片桃花林!換做是我,早就迷醉而忘歸了,當然也到不了白雲深處。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王國維說,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先得經歷“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壹番孤寂蕭索。

壹直以來,我們是這樣相信的,所謂磨難考驗,應該長壹副苦大仇深的面孔,不苦,不足以磨其心誌餓其體膚。卻不曾想,有時真正要命的,正是那旖旎絢爛的壹派風光。目眩神迷於此,便到不得更高壹層的白雲深處。

可這白雲深處,未必人人神往。“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這境地,太寂寞了。反而壹輩子安住桃花林,也是壹種幸福。不過啊,不過,人總得為自己留壹處無人境,與青山白雲相對,與天地精神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