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關愛國的詩句

有關愛國的詩句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的《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遊生活在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的南宋時代,當時徽宗、欽宗兩個皇帝成了金國的俘虜,半壁江山淪喪。可是昏庸的南宋皇帝卻偏安壹隅,“直把杭州作汴州”。陸遊空懷報國之心,壯誌難酬!在生命彌留之際,猶念念不忘收復失地,在詩中交代兒子,有朝壹日,“王師北定中原”,壹定不要忘了在家祭時告訴他。

關於愛國的古代詩句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晏殊和尚的詩句“:契闊死生君莫問,行雲流水壹孤僧。無端歡笑無端哭,縱有歡腸已成冰。”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4、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嶽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遊《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遊《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宋史·嶽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於今日》

13、唐·李夢陽: 向北望星提劍立,壹生長為國家憂。

14、明·於謙: 壹片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忠家。

15、宋·陸遊: 壹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16、三國誌: 憂國忘家,捐軀濟難。

17、唐·李白: 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

1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遊《病起書懷》

19、秦時明月汗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九歌·國殤

九歌·國殤[ɡuó shānɡ]

年代:先秦

作者:屈原

題目:九歌·國殤

內容:原文:

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土爭先。

淩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淩。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國殤》參考譯文

手拿著長戈啊,身穿著鎧甲,

戰車輪轂交錯啊,短兵器相拼殺。

旌旗遮日啊,敵兵多如麻,

箭矢交互墜落啊,戰士沖向前。

敵侵我陣地啊,踐踏我隊形,

駕轅左馬死啊,右馬又受傷。

戰車兩輪陷啊,戰馬被羈絆,

戰士舉鼓槌啊,擊鼓聲震天。

老天也怨恨啊,眾神皆憤怒,

戰士被殺盡啊,屍體棄荒原。

英雄們此去啊,不再回還,

原野空茫茫啊路途太搖遠。

佩帶著長劍啊,夾持著秦弓,

身首已分離啊,忠心永不變。

戰士真勇敢啊,武力又威猛,

剛強徹始終啊,士氣不可侵。

將士身雖死啊,精神永世存,

您的魂魄在啊,鬼中稱英雄。

解析:

《國殤》是屈原為祭祀神鬼所作的壹組樂歌——《九歌》中的壹首,內容是追悼和禮贊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

樂歌分為兩節,先是描寫在壹場短兵相接的戰鬥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頌悼他們為國捐軀的高尚誌節。由第壹節“旌蔽日兮敵若雲”壹句可知,這是壹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鬥。當敵人來勢洶洶,沖亂楚軍的戰陣,欲長驅直入時,楚軍將士仍個個奮勇爭先。但見戰陣中有壹輛主戰車沖出,這輛原有四匹馬拉的大車,雖左外側的驂馬已中箭倒斃,右外側的驂馬也被砍傷,但他的主人,楚軍統帥仍毫無懼色,他將戰車的兩個輪子埋進土裏,籠住馬韁,反而舉槌擂響了進軍的戰鼓。壹時戰氣蕭殺,引得蒼天也跟著威怒起來。待殺氣散盡,戰場上只留下壹具具屍體,靜臥荒野。

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壹場殊死惡戰,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底下,則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謳歌死難將士。有感於他們自披上戰甲壹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壹刻他們緊握兵器,安詳地,心無怨悔地躺在那裏,他簡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緒奔進。他對這些將士滿懷敬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壹樣,在本篇中,他也同樣用壹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傑,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依現存史料,我們尚不能指實這次戰爭發生的具體時地,敵對壹方為誰。但當日楚國始終面臨七國中實力最強的秦國的威脅,自懷王當政以來,楚國與強秦有過數次較大規模的戰爭,並且大多數是楚國抵禦秦軍入侵的衛國戰爭。從這壹基本史實出發,說本篇是寫楚軍抗擊強秦入侵,大概沒有問題。而在這種抒寫中,作者那熱愛家國的熾烈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楚國滅亡後,楚地流傳過這樣壹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頌悼陣亡將士的同時,也隱隱表達了對洗雪國恥的渴望,對正義事業必勝的信念,從此意義上說,他的思想是與楚國廣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為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第壹位偉大詩人,他所寫的決不僅僅是個人的些許悲歡,那受誣陷被排擠,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際;他奉獻給人的是那顆熱烈得近乎偏執的愛國之心。他是楚國人民的喉管,他所寫的《國殤》,包括其他壹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國人民熱愛家國的心聲。

本篇在藝術表現上與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區別,乃至與《九歌》中其他樂歌也不盡壹致。它不是壹篇想象奇特、辭采瑰麗的華章,然其“通篇直賦其事”(戴震《屈原賦註》),挾深摯熾烈的情感,以促迫的節奏、開張揚厲的抒寫,傳達出了與所反映的人事相壹致的凜然亢直之美,壹種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壹幟,讀罷實在讓人有氣壯神旺之感。

作者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39~約前278)。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紀念。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註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蔔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 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遊》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幹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壹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於右任臨終詩《國殤》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陸;

大陸不見兮,

只有痛哭.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鄉;

故鄉不見兮,

永不能忘。

天蒼蒼,

海茫茫,

山之上,

有國殤。

於右任的著名愛國詩作《望大陸》(又名《國殤》)發表於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臺北謝世後。晚年在臺灣的於右任先生非常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願。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我百年之後,願葬玉山或阿裏山樹木多的高處,山要高者,樹要大者,可以時時望大陸。我之故鄉是中國大陸”。之後不久,1962年1月24日於右任先生就寫下了感情真摯沈郁的詩作《望大陸》。

這是他眷戀大陸家鄉所寫的哀歌,其中懷鄉思國之情溢於言表,是壹首觸動炎黃子孫靈魂深處隱痛的絕唱。

1949年,於右任被裹挾到臺灣,而結發妻子和兒子卻留在大陸,從此天各壹方。所以,他的《望大陸》並非泛泛的家國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銘心的身世之痛。祖國統壹,是詩人壹生所誌追求的。

閱讀此詩,給人壹種悲愴深沈、愛國情摯的感覺。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於先生久居臺灣,不能回歸桑梓,但是海峽波濤卻隔不斷、阻不了他望大陸、念故鄉、思親人的深情。

詩的前兩節采用重章復踏的手法,反復詠唱,抒發對大陸、對故鄉深切向往、眷戀的情懷,是詩人真情實感的強烈表露,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這真摯強烈的情感和刻骨銘心的思念,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引起讀者感情與思想上的***鳴。詩的最後壹節開頭兩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樂歌》裏的兩句話,采用疊字,狀物形象而生動!最後兩句“山之上,有國殤!”語意雙關而寓意豐富。《國殤》出自屈原楚辭《九歌》。《九歌》是屈原流放途中模仿楚國南方的祭歌而創作的壹組詩篇,《國殤》是其中壹首,是追悼將士的挽歌,所謂“殤”,《小爾雅》說:“無主之鬼之為殤。”詩人巧借“國殤”,抒寫自己死後不能葬在大陸,不能魂歸故裏的遺憾。古人雲:“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獸猶如此,人何以堪?人為的阻撓,使親人分聚、骨肉離散,死後尚不能魂歸故裏,不得安寧,讀來怎能不令人愴然而淚下?詩人借助這兩句詩,表達出許許多多和詩人有著相同經歷的人們的心:他們魂牽夢縈、心中無法忘卻的正是祖國的統壹!先生生前見不到祖國的統壹,死後還要葬於高崗,向大陸遙望,真是死不瞑目啊!

如今,香港和澳門已回歸,我們正企盼阻隔半個世紀的臺灣早日回到母親的懷抱!相信,壹個統壹富強,繁榮昌盛的中國不久將屹立於世界東方!到此,於右任先生將會含笑九泉!於右任臨終之謎

1964年8月中旬,於右任因病住院。9月的壹天,於右任的老部下楊亮功到臺北榮民總醫院去探望他。於右任很高興,但由於病重及喉嚨發炎,想講的話又無法講出來。楊亮功於是拉著他的手問道:“院長有什麽事情吩咐我?”於右任略思片刻,伸出壹個指頭。楊亮功不知道是什麽意思,過了壹會,於右任又向楊亮功伸出三個指頭,楊亮功猜測了幾個答案都被於右任搖頭否定了。楊亮功只好說:“院長,等妳身體好壹些後,再來問妳剛才表示的是什麽意思,行不行?”於右任點了點頭。此後,於右任的病壹天比壹天重,並陷於昏迷。1964年11月10日晚上8:08,於右任與世長辭,終年86歲。他沒有留下任何遺言,人們便把他的《望大陸》壹詩,當作他的遺囑。遺體被埋葬在臺北最高的觀音山上,並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頂峰(我國東南諸省最高峰)豎立起壹座面向大陸的半身銅像。玉山山勢險峻,4米高的銅像和建材全是由臺灣登山協會的會員們壹點壹點背負上去的。於右任終於了卻了登高遠眺故土的心願。

壹個指頭、三個指頭是什麽意思,壹直是壹個謎。後來,資深報人陸鏗覺得應該這樣去理解於右任的“壹個指頭、三個指頭”:將來中國統壹了,將他的靈柩運回大陸,歸葬於陜西三原縣故裏。

“三間老屋壹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這是人們對先生的評價。位於三原的故居和那株三百多年的老槐樹也在深深的感念先生。

於右任青年時追隨孫中山先生,為推翻滿清封建統治立下卓越功勛;他積極倡導國***兩黨合作,興辦教育、興修水利,是真誠的愛國者;他是南社早期的詩人,壹生寫下詩詞近900首。他的詩、詞、曲均有很高的造詣,曾寫下不少寄托國家民族興衰之情的詩篇,著有《右任文存》、《右任詩書》等,他還是著名書法家,創立了“於體”書法藝術。林語堂曾說過:“當代書法家中,當推監察院長於右任的書品為最好模範,於院長獲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賴於其書法的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