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魔方最早是誰發明是?

魔方最早是誰發明是?

魔方最早是誰發明是?

魔方(英語:Rubik's Cube),在臺灣稱為魔術方塊,在香港稱為扭計骰,是匈牙利建築學教授和雕塑家魯比克·艾爾內(RubikErn?),於1974 年發明的機械益智玩具,最初的名稱叫Magic Cube,後來被Ideal Toys改為Rubik'scube。根據估計,魔方自發明以來在全世界已經售出了3億多個。 魔方在1980年代最為風靡,至今未衰。面世不久後,很多類似的玩具也紛 紛出現,有些出自發明人魯比克,包括2階、4階和5階版本的魔方;有些則是出自別人之手。 魔方發明人魯比克教授在1974年獲得匈牙利專利 號HU170062,他認為別人不太願意生產這種玩具,因此沒有申請國際專利,但實際上克隆產品幾乎馬上就出現了。 魔方定義 魔 方為壹種用於娛樂的玩具,英文官方名字叫做Rubik'sCube,也就是用魯比克教授的名字命名的,是目前最普遍和最原始的魔方種類。是壹個三階立方體,由26個小方塊和壹個三維十字連接軸組成。其中包含6個處於面最中心無法移動的塊,12個邊塊和8個角塊。六個面每個有壹種顏色,壹般來說,標準的魔方的顏色應該是藍、白、紅、綠、黃和橙色,其中藍綠相對、白黃相對、紅橙相對。 起源 最早的魔方是魯比克教授發明的,但是並不是為了投入生產和娛樂。因為他是建築學和雕塑學教授,所以他自己動手做出了第壹個魔方的雛形來幫助學生們認識空間立方體的組成和結構。在他完成第壹個作品以後,轉動了幾下,發現原本齊整的魔方竟然很難恢復,於是他意識到這個新的發明會很不簡單。但是他想不到的是,這個邊長不到6厘米的玩具竟然會在未來風靡全球,甚至出現了以魔方為道具的運動。 詳見:維基百科中的魔方知識 :qdnbp./zhanghui/Blogs/mofang/200903/20090314095447.Html

酒最早是誰發明的?

民間傳說酒是杜康發明的,曹操的詩歌裏有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說到中國古代的酒具和酒文化,首先第壹個話題就涉及到酒的發明。很可能大家都非常關心的,就是說中國古代的酒到底什麽時候發明的?那妳有了酒才能有酒具,沒有酒那就談不到酒具,也就談不到酒文化的問題。所以,跟朋友們探討的第壹個問題,就是追根求源。我們來研究壹下,或者說討論壹下,中國古代酒的發明這麽壹個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到這麽三個小的問題,壹個是關於酒的發明,壹個是酒的種類。還有呢,經過我們考古的發現,對於酒的發明這麽壹種實證性的東西。那麽現在關於酒的發明,首先大家關心的壹個問題,就是年代問題,什麽時候開始發明的酒?誰發明的酒?現在有這麽幾種說法,壹個說呢是古猿造酒法,說酒不是人造的,是猿猴造出來的。這種說法聽起來是有點幼稚,似乎應該排除在我們的話題之外,因為它不屬於人類的壹種行為了;第二種說法呢,是儀狄造酒。儀狄這個人物是夏代的壹個人,傳說是大禹時期的;還有壹種說法,是杜康造酒。杜康造酒也是從漢代就開始傳說了,叫做“少康造秫酒”。少康就是杜康。我們都很熟悉的曹操有壹句詩言,說:“何以解憂,惟有杜康。”說壹喝了杜康什麽憂愁都沒有了,這個說明古代以杜康為酒名的很早就有了。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古王國時代,已經有作為飲料的麥酒(啤酒)及葡萄酒了。法老、貴族、祭司等人飲葡萄酒,壹般平民消費價格低廉的麥酒。考古挖掘證明,在古王國時代的墓葬中,不論是法老、貴族、平民都將酒作為隨葬品。可見此時酒已經是古埃及人生活的重要飲料了。從古王國第四王朝開始,貴族墓葬中常出現以采摘葡萄與釀造葡萄酒為題材的壁畫。 大約在同壹時期,美索不答米亞流域的蘇美爾人也開創了燦爛的葡萄酒文明,他們開辟葡萄圓,釀造紅葡萄酒,技術已很高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兩快楔形文字泥班記載著埃什嫩國王法典,其中說到釀造者令人尊敬的職業,而婦女是當時主要的釀酒師。 雖然人類所能查實的史料僅能證明酒類釀造只有幾千年的歷史,但真正的酒的形成的歷史可能要早得多,甚至早於人類本身的歷史,酒是壹種有機化合物,糖在酶的作用下便可分解成酒精,自然界存在著許多含糖的物質,植物果實成熟後如果不即使采摘,自然脫落,聚集在壹起,在壹定的溫度和水分作用下,果實外皮上的酶即能將糖分轉化為酒精。 我國素有“猿猴造酒”之說,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說法,法國釀酒界普遍認為鳥類可以銜集含糖果實與鳥巢中,如未吞食久而久之鳥巢即可變成“酒器”,如果說“猿猴造酒”還有主觀模仿大自然的動機,那麽鳥類造酒純屬意外。但無論如何,這種造酒還是要晚於自然造酒。 至於人類何時開始造酒,這不僅要取決於人類要在自然中發現酒的存在,而且要取決於人類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模仿自然造酒的工藝,推測人類釀酒最早歷史應該發生在能夠找到足夠的食物,又有食物能短期貯存之時,這樣的時期應該在人類開始定居之後,又此而已推斷,人類開始人工釀酒的年代應該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兩三萬年左右),當然那時的釀酒只是重復大自然的自釀過程而已。

求采納

最早是誰發明火箭?

1926年3月16日,世界上第壹枚液體火箭從壹個十分簡陋的發射架上騰空飛起。火箭長3.04米,向上飛高12米,落到56米外的壹片菜地裏.火箭雖然只飛行了2.5秒鐘,但它的制造者戈達德成為了美國火箭之父。

APP最早是誰發明的? APP 就是應用軟件。App最早誰發明的這個問題不能成立。就像我們的電腦上的軟件壹樣,他們是基於平臺開發的,有了這個平臺才有後面的應用軟件。

不是單單個人所開發的 所以:

拿安卓系統上的App。Android是基於Linux開放性內核的操作系統,是Google公司在2007年11月5日公布的手機操作系統。早期由原名為"Android"的公司開發,谷歌在2005年收購"Android.Inc"

IOS版權是蘋果公司,

喬布斯被趕出蘋果公司後創建NeXT公司,然後又被蘋果收購。再對系統開發更新 直到iphone4才被命名為IOS

是誰發明接吻的? 最早是誰發明的?

有關接吻的文獻,可考的,最早出現在4000年前印度大摩理王時代,大摩理王以香料塗在自己的雙唇上,引誘王妃與其接吻。

也有兩個傳說:

據說人類在茹毛飲血的時代,就已經懂得接吻了。按古人類學家的考證,那時的古人類語言尚不健全,表達的方式遠沒有如今豐富,於是人們便靠互相摩擦對方的鼻子來傳遞信息:向左摩摩,是前面有獵物,向右摩摩,是後面有獵物,而如果是面臨險境的話,壹方就會去咬另壹方的嘴唇,以示提醒。

在意大利有壹種傳說:意大利人在歐洲率先發明了葡萄酒,但這種美妙的液體在古代是很難大批量釀造的,在很長時間裏,只有作為壹家之主的男人才可以有權享用。於是,男人回家後的頭壹件事情就是先嗅嗅女人的嘴唇,以了解女人是否偷喝了酒,壹來二去的,這嗅嗅就演變成了接吻。

起車最早是誰發明的

就是現在的奔馳公司的創始人 梅塞得絲。奔馳是汽車之父

手杌最早是誰發明的

手機最早是美國IT巨頭摩托羅拉公司發明的。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使用最廣是所謂的第二代手

機(2G),以歐洲的GSM制式和美國的CDMA為主,另外還有摩托羅拉的IDEN網絡制式、日本地區使用的PDC等。它們都是數字制式的,除了可以進行語音通信以外,還可以收發短信、無線應用協議等。在中國大陸及臺灣以GSM最為普及,CDMA手機也很流行。目前整個行業正在向第四代手機(4G)遷移過程中。電話鍵盤部分手機除了典型的電話功能外,還包含了PDA、遊戲機、MP3、照相機、攝影、錄音、GPS、上網等更多的功能,有向帶有手機功能的PDA發展的趨勢。電話的口承、耳承和相應的話筒、聽筒都裝在單個把手上。舊稱為手提電話、手提、大哥大,是便攜的、可以在較大範圍內移動的電話終端。

最早是誰發明剪紙的

南北朝時期《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的詩句。而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公元386壹581年)五幅團花剪紙。這幾幅剪紙,采用重復折疊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擋的處理手法。

錢最早是誰發明的啊

交子 也稱會子

會子——宋朝官辦紙幣

壹、 會子的由來和“會”字的讀音

“會子”的名稱產生於北宋,是壹種取錢物的憑證。見於記載的有會子、錢會子、鉛錫會子、寄附錢物會子等。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呂惠卿在討論陜西交子時說:“自可依西川法,令民間自納錢請交子,即是會子。自家有錢,便得會子。動無錢,誰肯將錢來取會子?”①由此可知會子即是納錢和取錢的憑證。錢會子② 和會子的意思壹樣。鉛錫會子③是出賣鉛錫給 *** 後所得的取錢憑證。

棕子最早是誰發明的?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菇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菇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嶽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菇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壹名粽,壹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菇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壹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