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略是指在壹定的語言環境中,句子省掉了某壹個或某幾個 成分。
省略的語言環境,古今是相同的。壹是對話。
如:“子墨 子見王,曰:‘……此為何若人?’王曰:‘必為有竊疾也。’ ” (《公輸》)楚王的回答中省掉了主語“此”(這個人)。
二是承 前。 如:“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曹劌論戰》)第壹 句講了“鼓”(打鼓),第二句、第三句便承接第壹句而分別在 “再”與“三”的後面省掉了 “鼓”。三是蒙後。
如:“度我至 軍中,公乃入。”(《鴻門宴》)第壹句的主語也是“公”(您), 因為後面出現了“公”,前面便省略了。
《詩經?七月》有壹個 突出的例子:“七月在野,八月在宇,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前 面兩句的主語“蟋蟀”都蒙後省掉了。
文言文突出的省略成分的現象,表現在以下四點: (壹) 謂語的省略:謂語是表達意義的最主要的成分,壹般是 不能省略的;在文言文中卻有不少省略謂語的例子。 如: ① 上醫醫國,其次疾。
(《國語?晉語》)(上等的醫生醫治 國家,次等的醫生醫治疾病) ②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卷國之壹,中五之壹,小九之壹。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先王定下的制度,大都會的城墻不 超過國都的三分之壹,中等都會的城墻不超過國都的五分之 壹,小都會的城墻不超過國都的九分之壹。
) (二) 中心語的省略:即在句中只出現修飾成分。如例② “中”與“小”的後面都省了中心語“都”。
形容詞活用為名 詞,與這種省略方法關系極大。《陳涉起義》中的“披堅執 銳”,“堅”的後面實際上省了 “甲”(鎧甲),“銳”的後面實 際上省了“兵”(兵器)。
(三) 兼語的省略。如: ③ 必勿使反。
(《觸龍說趙太後》)(壹定不要叫她回來。) ④ 試使鬥,而才,因責常供。
(《促織》)(試著叫那只促織 打架,有打架的才能,因而責令華陰令要經常向宮中供應 促織。) 例③“使”後省略了兼語“之”(她);例④“使”後也省略 了兼語“之”(促織);“責”後省略了兼語“華陰令”。
(四) 介詞“於” “以”及介詞的賓語“之”常省略。如: ⑤ 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輸》)(不行啊,我已經把 這件事向楚王報告了。) ⑥ 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
(《赤壁之 戰》)(又,荊州地方的老百姓歸附曹操的原因是被兵力逼迫所 致,不是內心歸服。 ) ⑦ 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戰國策?燕策》)(壹 匹死馬尚且用五百金錢買了它,何況活馬呢?) ⑧ 公輸般為楚為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
(《公輸》)(公 輸般給楚王制造雲梯,造成了,將要用它攻打宋國。) ⑨ 若屬皆且為所虜。
(《鴻門宴》)(妳們這些人,都將要被 沛公俘虜。) ⑩ 唉!豎子不足與謀!(同上)(唉!誌向小的人不值得與 他謀劃大事!) 例⑤“王”之前省掉介詞“於”(向);例⑥“兵勢”前也省 掉介詞“於”(被);例⑦“五百金”前省掉介詞“以”(用)。
省 “以”的情況不如省“於”常見。例⑧是介詞“以”後面省掉賓 語“之”(雲梯);例⑨是介詞“為”後面省掉賓語“之”(指劉 邦);例⑩是介詞“與”後面省掉賓語“之”(明指項莊,實指項 羽)。
文言文省略的條件沒有白話文嚴格。如:“永州之野產異 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
”(《捕蛇者 說》)第二句、第三句都省了主語“異蛇”,第四句省了主語“草 木”。它們都不是承前面的主語省略,而是承前面的賓語省略。
也就是說,所承的不壹定是相應的句子成分。這是壹種情況。
又如:“楚人為食,吳人及之,[]奔,[]食而從之。”(《左 傳?定公 四年》)(楚國軍隊造好了飯,吳國軍隊趕上了他們,楚 軍便奔跑了,吳軍吃了楚軍造的飯再追趕楚軍。
)第三句“奔”的 主語是“楚人”,承第壹句省掉;第四句“食而從之”的主語是 “吳人”,承第二句省掉。隔句而旦交錯省略,這又是壹種情 況。
由此可見,文言文省略的條件沒有白話文嚴格。因此,閱 讀文言文時,壹定要細心體察上下文意,才能弄清省掉了什麽, 做到不發生張冠李戴的現象。
附帶還要談壹點,文言文還有把專有名詞省掉壹截的現象。 如:“賞句類陶淵。”
(孟郊《寄陜府鄭給事》)(像陶淵明那樣欣 賞詩句)這種省略現象雖不足為訓,但閱讀古書時不可不註意。
2. 怎麽判斷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判斷句,介詞結構後置句,賓語前置的我把這些編輯整理到壹塊啦^_^-----------------------------------------------省略句--------------------------------------------------------------- (壹).省略句的古今異同 句子中省略某壹詞語或某種成分的現象,是古今***有的。
不過,文言文裏這種現象更加突出,而且,有些在現代漢語中壹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經常被省略。(二).省略句的形式1.省略主語;主語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見。
主要原因之壹,是文言的第三人稱代詞壹般不獨立做句子的主語。句子若是重復前邊的詞語又羅嗦,這樣省略主語的句子自然就簡潔多了。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以上下文的意思或整個語言環境去推斷。翻譯時,要根據具體情況把省略部分補出來。
主語的省略,可分為“承前省”、“蒙後省”、“對話省”等形式。⑴主語的承前省。
承前省的意思是,承接前面的成分,在後面省略。如:①廉頗為趙將,(廉頗)伐齊,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異蛇)觸草木,(草木)盡死。⑵主語的蒙後省。
蒙後省的意思是:蒙借後面的成分,在前面省略。如:①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②(爾)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⑶主語的對話省。
在對話時,根據具體的對話語言環境來省略。這種省略的靈活性最強。
①(孟子)曰:“獨樂yuè樂lè,與人樂樂,孰樂lè?”(王)曰:“不若與人。” ②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2.省略謂語;謂語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省略謂語的情況還是比較少見的。不過,在文言文中,省略謂語相比現代漢語還是要多壹些,尤其是並列的句子,如果壹句用了某個動詞,另壹句同樣的動詞就可以省略。
有時省略的謂語需要根據上下文補出,才能不影響意思的表達。⑴承上文謂語省略 如: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
⑵蒙下文謂語省略 如: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追之),又請楊子之堅(有版本作“豎”)追之。⑶***喻省略。
就是根據上下文壹看便會明白省略的是什麽。①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俟)獄門外。
翻譯:等到左公被抓投入東廠的監獄,史可法每天早晚(守候)在監獄的門外。②後公改(任)兩廣,太監泣別,贈大珠四枚。
3.省略賓語;文言文中省略動詞和介詞後的賓語是比較普遍的,所省略的大多是代詞“之”。⑴省略動詞後的賓語 如: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
⑵省略介詞後的賓語 如:成視之,龐然修偉,自增慚怍,不敢與(之)較。4.省略兼語;“使、命、令”這類動詞的賓語常常兼作後邊壹個主謂詞組的主語,這個詞就稱作兼語。
現代漢語的兼語壹般不能省略,文言裏的兼語卻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詞“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歸趙。
5.省略介詞;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詞“於”,還有介詞“以、自”等,這些介詞與後面的賓語組成介詞結構,當這個介詞結構作補語時,這個介詞常常被省略。⑴省介詞“於” 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於)兵勢耳。
⑵省略介詞“以” 如:試與他蟲鬥,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成言。⑶省略介詞“自” 如: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自)白帝,暮到江陵---------------------------------------------------判斷句----------------------------------------------------------- A.概念: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的句子,叫判斷句。
B.判斷句式的古今不同點 現代漢語壹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判斷動詞“是”來表示判斷的,但在古代漢語裏,“是”多作代詞用。因此,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借助語氣詞來表示判斷。
C.常見的判斷句式1.“……者,……也”表判斷;主語後面“者”字表示停頓,在謂語後面用“也”表示判斷,即“……者,……”式。這種句式,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格式。
如: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②陳勝者,陽城人也。
③吳廣者,陽夏人也。④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⑤南冥者,天池也。⑥齊諧者,誌怪者也。
⑦今日往而不返者,豎子也。2.“……者,……”表判斷;主語後面用“者”表示停頓,而謂語後面不用“也”,即“……者,……”式。
這種判斷句式中的“者”同樣不用翻譯,只直接在主謂語之間加“是”。如:①柳敬亭者,揚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②粟者,民之所種。3.“……,……也”表判斷;主語後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只在謂語後面用“也”表示判斷,即“……,……也”式。
這種判斷句式中“也”同樣不用翻譯。如:①和氏壁,天下所***傳寶也。
②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③是寡人之過也。
④此所以學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⑤漢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4.“……者也”表判斷;不出現主語,只在謂語後面用“者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這種判斷句式中的“者也”不用翻譯。
如:①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②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5.“……,……”也可表判斷;“者”、“也”都不用,即“……,……”式。翻譯成現代漢語時,只需在主語謂語之間加“是”。
這種判斷句式常常稱作意念判斷句。如:①劉備,天下梟雄。
②秦,虎糧之國,不可信。③此亡秦之續(老路)耳。
6.“……,。
3. 關於文言文的句式什麽是文言文的謂語前置句、賓語前置句、賓語後置變式句(即倒裝句) 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壹般為“王—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壹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生變化的,這就是古漢語中的所謂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壹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後顛倒的情況. 現代漢語的結構:[ ] ,( ) .||[ ] . ( ) .. 倒 謂語前置句 賓語前置句 裝 定語後置句 句 狀語後置句 1、謂語前置句. 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壹樣,壹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壹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怒吼吧,黃河! 怎麽了, 美哉,我少年中國! 例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2、賓語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忌||[不]自信. (古)之人||[不]余欺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而良人||[未] 之知也. “時人||[莫]之許也.” ②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 A.動賓前置. “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 大王||來何操?時不我待. B.介賓前置 微斯人,吾||[誰與]歸? 壹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不然,籍||[何以]至此? ||[系以]知其然也? ③用 “之”作標誌把賓語提到前邊. 宋||何罪之有?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 ”―― ||夫子之謂也. 何陋之有? 其李將軍之謂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④ 唯……是…… “唯利是圖”、“唯命是從” 諸君而有意,唯余馬首是瞻. 唯妳是問. 唯才是舉. 3、定語後置 ?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壹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中心詞+之+後置定語” 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人 大閹之亂,縉紳而不易其誌者 “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 鏗然有聲者之石,所在皆是也. 馬之千裏者 4、介詞結構後置(即狀語後置) ⑴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正常語序應為:青,於藍中取,而於藍青.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⑵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壹般都作狀語. 如《項羽本記》中:“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義. ⑶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譯為“在我的前面出生”,此時為狀語後置 ,即:“乎(在)吾前生,其聞道也固乎(比)吾先.” 又可譯為“生在我的前面”,作補語.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詞或某種成分的現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2.省略謂語. 3.省略賓語.4.省略介詞. 5.省略量詞:寒暑易節,始壹(次)返焉. ◇省略主語 ①“……(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司馬遷《鴻門宴》) “……( 公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②“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村民)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民)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③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禦之者. ◇註意:不同的主語要翻譯出來. ◆省略謂語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吾)“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 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 壹鼓作氣,再( )而衰,三( )而竭. ③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省略賓語: ⑴ 動詞賓語的省略. ⑵ 介詞賓語的省略.。
4. 文言文的句式是怎麽判斷的,比如賓語後置等、謝謝大家了呵呵,可以了解妳求知若渴的心情,但特殊句式中沒有賓語後置喲,是賓語前置,沒關系,別著急。
所謂的特殊句式是相對於現代漢語而言的,所以,妳想弄懂就要了解壹些現代漢語的知識,主謂賓定狀補語法成分的位置要了解。以賓語前置為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忌不自信”為例,其中“自”是賓語成分,在現代漢語裏這句話這麽說:“鄒忌不相信自己。”但在文言文中這句卻將賓語“自”放到了謂語“信”的前面,所以相對於現代漢語的語法來說它是壹種特殊的語法現象,被稱為賓語前置。
當然,特殊句式還有很多,定語後置,省略句,被動句等等,道理都是相通的,別著急,妳壹定會攻克它的,相信妳!
5.壹、部分練習參考答案1.《孔雀東南飛》中的“相”字(1)副詞,互相:“相見常日稀”,“六合正相應”,“黃泉下相見”,“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2)副詞,單指壹方:“登即相許和(她,代媒人)”,“會不相從許(妳,代仲卿)”,“嬉戲莫相忘(我,代蘭芝)”,“誓天不相負”(妳,代蘭芝)(3)名詞,相貌:“兒已薄祿相”2.名詞用如動詞的用法(1)“吾師道也.”(《師說》)師,學習.“師”和“道”兩個名詞連用,根據句意,不能構成主謂或並列的關系,則可能是動賓關系.(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水”,遊水.緊跟在能願動詞後面的名詞常用如動詞.由此推論,用在副詞後面的名詞常用如動詞,如“明君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3)“以叔隗妻趙衰,生盾.”(《重耳之亡》)“妻”,給……做妻子.緊跟在介詞結構後面的名詞常用如動詞.(4)“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遊褒禪山記》)“舍”,修築房舍.後面緊跟著介詞結構的名詞常用如動詞.(5)“先破秦入鹹陽者王之.”(《鴻門宴》)“王之”,尊他為王.後面緊跟著代詞的名詞常用如動詞.3.文言文中賓語前置的用法(1)“大王來何操?”(《鴻門宴》)疑問句中,代詞作謂語動詞的賓語,常前置.(2)“微斯人,吾誰與歸?”(《嶽陽樓記》)疑問句中,代詞作介詞的賓語,常前置.(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否定句中,代詞作謂語動詞的賓語,常前置.(4)“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張衡傳》)否定句中,代詞作謂語動詞的賓語,常前置.(5)“孔子雲:何陋之有?”(《陋室銘》)當強調賓語時,常在前置的賓語和謂語動詞之間加“之”作標誌.(6)“率師以來,惟敵是求.”(《左傳》)當強調賓語時,常在前置的賓語和謂語動詞之間加“是”作標誌.4.文言文中省略句的用法(1)“相如前進缶,(相如)因跪請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主語承前省略.(2)“權起更衣,肅追(權)於宇下.”(《赤壁之戰》)動詞賓語承前省略.(3)“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以(蛇)嚙人,無禦之者.”(《捕蛇者說》)主語承前省略,介詞賓語承前省略.(4)“秦時,(項伯)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主語蒙後省略.5.文言文中被動句的用法(1)“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用“見……於”表示被動.(2)“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列傳》)用“見”表示被動.(3)“壹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用“為”表示被動,“七廟隳”,無標誌被動句.(4)“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用“為……所”表示被動.(5)“使不辱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用“於”表示被動.。
6. 怎麽區分文言文中的語句賓語前置省略還有個狀語後置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有標誌 (1)用“為”或“為。
所。..”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2)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3)用“見”或“見。
於。
”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4)用“於” 或“受。
於。”
表被動 “不能容於遠近。” (張溥《五人墓碑記》 “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
(《資治通鑒》) (5)用“被”表被動。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張溥《五人墓碑記》 無標誌 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資治通鑒》)這裏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註意: “見”有壹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但這裏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動作行為偏指壹方,“對自己怎麽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都是此種用法,後面要舉例詳細講。
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 (2)謂語的省略 “夫戰,勇氣也。壹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
(《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壹壹為(之)具言所聞 (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