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清明這首詩的經典詩句是什麽 杜牧清明這首詩好在哪?

清明這首詩的經典詩句是什麽 杜牧清明這首詩好在哪?

1、全詩皆為經典: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這首詩經典體現在哪?

詩中有舞臺:野外的路上;有布景:那就是清明時節的紛紛細雨; 有人物:那就是行人和牧童;有對話和動作:借問,問酒家在何處,以及牧童的肢體語言:遙指遠方的杏花村。

而這幕劇是象征的。“行人”忽略了具體姓名,而代表著所有人,暗示著所有人***通的某種命運。什麽是行人?蘇東坡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在世,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人活著就是行旅之人。孔子說“生無所息”。只有死亡是歸宿,活著的都是行人,也就是“懷著永恒的鄉愁去尋找家園”的人。

這就跟“清明時節”聯系起來了,詩中人永別了祖先親人,只剩自己壹個人走在漫漫長途之上,過去的永遠已經過去,未來的還不知何時會來。這已經很讓人難受了,又恰逢紛紛的細雨,那麽細,那麽密,那麽亂,無邊無際,無止無休,這就更加加重了抑郁的心情。

由此可以重構出壹個詩中人的形象:荒郊野外,孤零零的壹個人,置身於紛紛細雨之中,已經永久的失去家園,還在無望地尋找歸宿。其中的心情,直白地說出來,就是欲斷魂,即將要斷魂,壹種千鈞壹發,即將要到臨界點的感覺。

他的痛感大概等同於斷腸吧,斷腸是因傷心而肝腸寸斷。這有壹個傳說,據《世說新語》記載,東晉時有個大官到蜀地去,船經三峽,他的手下捉到壹只猿寶寶,猿媽媽豈能舍得,故沿岸且追隨且哀鳴,經數百裏仍不肯離去,後來跳到船上,氣絕而亡。剖開它的肚子,只見腸已裂成壹寸壹寸了。顯然,這是心痛到了極點,以致肉體已無法承受;腸既斷,隨即就是心之斷、魂之斷。

怎麽釋放這種內心的苦悶呢?詩中人想到了酒,想借酒消愁。而只能解酒消愁,又可見詩中人的心情難以傾訴,無可告訴,是無人可以傾訴、無法言表的那種悲哀。這既是感傷的消解,又是感傷的體現,近似於“借酒消愁愁更愁”。借酒消愁,又提供了壹種模式,壹種排遣感情的模式。總之,杜牧的《清明》像獨幕劇,因而是具體生動的;又是象征深邃的,因此能喚起普遍的***通感:故而被讀者奉為經典,傳誦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