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終有弱水替滄海,再無相思寄巫山。

終有弱水替滄海,再無相思寄巫山。

終有弱水替滄海,再無相思寄巫山。——這句話的意思是“總會有壹個我不那麽愛的人,來代替我深愛的妳,讓我沒有相思寄托在巫山上”。這句話是根據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改編而成。

作品出處

出自《離思五首》其四。《離思五首》是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寫的壹組著名的悼亡絕句。

詩人運用"索物以托情"的比興手法,以精警的詞句,贊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抒寫了詩人對亡妻韋叢忠貞不渝的愛情和刻骨的思念。

作品原文

離思五首

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詞句註釋

1、“曾經滄海難為水”:此句由孟子“觀於海者難為水”(《孟子·盡心篇》)脫化而來,意思是已經觀看過茫茫大海的水勢,那江河之水流就算不上是水了。

2、“除卻巫山不是雲”:此句化用宋玉《高唐賦》裏“巫山雲雨”的典故,意思是除了巫山上的彩雲.其他所有的雲彩都稱不上彩雲。

3、取次:隨便,草率地。

4、緣:因為,為了。

作品譯文

曾經領略過蒼茫的大海,就覺得別處的水相形見絀;曾經領略過巫山的雲靄,就覺得別處的雲黯然失色。

即使身處萬花叢中,我也懶於回頭壹望,這也許是因為修道,也許是因為妳的緣故吧。

創作背景

元稹的離思五首,都是為了追悼亡妻韋叢而作,寫於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韋叢20歲時下嫁元稹,其時元稹尚無功名,婚後頗受貧困之苦,而她無半分怨言,元稹與她兩情甚篤。七年後韋叢病逝,韋叢死後,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這是其中比較著名的壹組詩。

作品賞析

《離思五首-其四》這首詩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對已經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戀情。它接連用水、用雲、用花比人,寫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巫山有朝雲峰,下臨長江,雲蒸霞蔚。據宋玉《高唐賦序》說,其雲為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松榯,美若嬌姬。因而,相形之下,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為喻,從字面上看是說經歷過“滄海”、“巫山”,對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實則是用來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難為水”、“不是雲”,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但像他們那樣的夫妻感情,也確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懷》詩中有生動描述。因而第三句說自己信步經過“花叢”,懶於顧視,表示他對女色絕無眷戀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說明“懶回顧”的原因。元稹生平“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白居易《和答詩十首》贊元稹語),是尊佛奉道的。另外,這裏的“修道”,也可以理解為專心於品德學問的修養。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學也好,對元稹來說,都不過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壹種感情上的寄托。“半緣修道”和“半緣君”所表達的憂思之情是壹致的,而且,說“半緣修道”更覺含意深沈。

名家點評

唐代範攄《雲溪友議》:元稹初娶京兆韋氏,字蕙叢,官未達而苦貧……韋蕙從逝,不勝其悲,為詩悼之曰:“謝家最小偏憐女……”又雲:“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宋代尤袤《全唐詩話》卷二:公先娶京兆韋氏,字蕙叢。韋逝,為詩悼之。

清代潘德輿《養壹齋詩話》:《鶯鶯》、《離思》、《白衣裳》諸作,後生習之,敗行喪身。詩將為人之仇,率天下之人而禍詩者,微之此類詩是也。

清代史承豫《唐賢小三昧集》:個中人語。

清代王闿運《王闿運手批唐詩選》於“半緣修道半緣君”句下批:“所謂盜亦有道!”

清代秦朝釬《消寒詩話》:元微之有絕句雲:“曾經滄海難為水。”或以為風情詩,或以為悼亡也。夫風情固傷雅道;悼亡而日“半緣君”,亦可見其性情之薄也。

作者簡介

元稹(779—831),唐代詩人。字微之,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早年家貧。公元793年(唐德宗貞元九年)舉明經科,公元803年(貞元十九年)舉書判拔萃科,曾任監察禦史。因得罪宦官及守舊官僚,遭到貶斥。後轉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最後以暴疾卒於武昌軍節度使任所。與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平淺明快中呈現麗絕華美,色彩濃烈,鋪敘曲折,細節刻畫真切動人,比興手法富於情趣。後期之作,傷於浮艷,故有“元輕白俗”之譏。有《元氏長慶集》60卷,補遺6卷,存詩83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