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解釋詩句如下:在敕勒川的平原上,在高峻的陰山下,天像壹頂寬大無比的蒙古包,籠罩著四面八方遼闊的原野。青天蒼蒼,大地茫茫,風吹過來草低頭,頓時顯出成群成群肥碩的牛羊。
創作背景:公元四到六世紀,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處在鮮卑、匈奴等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先後建立了北魏、北齊、北周等五個政權,歷史上稱為“北朝”。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後用漢語記錄的作品。根據《通鑒》胡註“斛律金出敕勒”,可知《敕勒歌》是北齊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樂府解題》說“其歌本鮮卑語,易為齊言”,表明這是壹篇翻譯作品。
《敕勒歌》文本最早見錄於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中的第八十六卷《雜歌謠辭》。在史書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壽撰的《北史》卷六《齊本紀》:東魏武定四年(546),東魏權臣高歡率兵十萬從晉陽南向進攻西魏的軍事重鎮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縣西南),折兵七萬,返回晉陽途中,軍中謠傳其中箭將亡,高歡帶病強自設宴面會大臣。
為振軍心,他命部將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將士懷舊,軍心大振。《樂府廣題》雲:“北齊神武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憤,疾發。周王下令曰:‘高歡鼠子,親犯玉壁,劍弩壹發,元兇自斃。’神武聞之,勉坐以安士眾。悉引諸貴,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自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