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遊子吟的詩句 1. 遊子吟的詩句
遊子吟
唐樂府·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註解:
1、遊子:出門遠遊的人。
2、意恐:擔心。
3、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4、三春暉: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韻譯:
慈祥的母親手裏把著針線。
為將遠遊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擔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兒子像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評析:這是壹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壹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鳴。
孟郊壹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壹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本篇題下作者自註:“迎母溧上作”,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壹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鳴,千百年來壹直膾炙人口。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沈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詞組,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壹針壹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制得更為結實壹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壹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裏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壹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壹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後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壹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刊本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托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於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壹呢。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壹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康熙年間,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可見《遊子吟》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
2. 古詩遊子吟的詩句是什麽意思.
《遊子吟》作者: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註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暉: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韻譯: 慈祥的母親手裏把著針線. 為將遠遊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象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評析: 這是壹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壹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鳴.。
3. 遊子吟 古詩
詩詞原文 遊子吟 (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編輯本段]引註釋譯文 註解 1、遊子:出門遠遊的人。 2、吟:吟誦。
吟:詩歌的壹種名稱。 3、臨:將要。
4、意恐:擔心。 5、寸草:小草,比喻子女。
6、寸草心:子女的孝心。心:草木的基幹叫做心。
在這裏“心”字雙關。 7、三春暉:比喻指慈母之恩。
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8、歸:回來,回家。 譯文 遊子吟慈祥的母親手裏拿著針線, 為及將遠行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前,她忙著把衣服縫得嚴嚴實實, 擔心孩子壹走很久才會回來。 誰能明白母親無私的愛? 正像小草難以報答春天的陽光壹樣, 兒子怎能報答母親那深重的恩情呢? 韻譯: 慈祥的母親手裏把著針線。
為將遠遊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象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英文版 A TRAVELER'S SONG The thread in the hands of a fond-hearted mother Makes clothes for the body of her wayward boy; Carefully she sews and thoroughly she mends, Dreading the delays that will keep him late from home. But how much love has the inch-long grass For three spring months of the light of the sun? 另外的壹個英文版 A thread is in my fond mother's hand moving. For her son to wear the clothes ere leaving. With her whole heart she's sewing and sewing. For fear I'll e'er be roving and roving. Who says the little soul of grass waving. Could for the warmth repay the sun of spring. [編輯本段]詩詞鑒賞 這是壹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
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壹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鳴。
孟郊壹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壹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
本篇題下作者自註:“迎母溧上作”,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壹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鳴,千百年來壹直膾炙人口。
計劃反對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
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沈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詞組,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
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壹針壹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制得更為結實壹點兒罷。
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壹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
這裏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壹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壹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後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壹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誰言”有些刊本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
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托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於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得了呢。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壹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
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全詩最後用壹雙關句,寫出兒子對母親的深情。
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康熙年間,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可見《遊子吟》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
表達了感謝母親的思想感情. 樂府詩的體名 "樂府"壹詞,最初是指主管音樂的官府。樂府原來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掌管宴會、遊行時所用的音樂,也負責民間詩歌合樂曲的采集。
作為詩體名的“樂府”最早即指後者,後。
4. 關於母親或母愛的詩“遊子吟”除外註意:是詩句
慈母愛子,非為報也.〖漢〗劉安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壹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勸孝歌》母稱兒幹臥,兒屎母濕眠.《勸孝歌》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勸孝歌》老母壹百歲,常念八十兒.《勸孝歌》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勸孝歌》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兒語》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唐〗韓愈母儀垂則輝彤管,婺宿沈芒寂夜臺.《格言集錦》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母親,人間第壹親;母愛,人間第壹情.字嚴世上惟壹沒有被汙染的愛——那便是母愛.字嚴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鄭振鐸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父之美德,兒之遺產.字嚴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對聯》有子且勿喜,無子固勿嘆.〖唐〗韓愈人見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格言聯璧》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聯璧》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詩經》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也.〖南北朝〗顏之推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呂公著父母所欲為者,我繼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親厚之.《格言聯璧》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壹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壹次的機會.費孝通慈母愛子,非為報也.〖漢〗劉安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壹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勸孝歌》母稱兒幹臥,兒屎母濕眠.《勸孝歌》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勸孝歌》老母壹百歲,常念八十兒.《勸孝歌》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勸孝歌》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兒語》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唐〗韓愈母儀垂則輝彤管,婺宿沈芒寂夜臺.《格言集錦》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母親,人間第壹親;母愛,人間第壹情.字嚴世上惟壹沒有被汙染的愛——那便是母愛.字嚴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鄭振鐸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父之美德,兒之遺產.字嚴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對聯》有子且勿喜,無子固勿嘆.〖唐〗韓愈人見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格言聯璧》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聯璧》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詩經》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也.〖南北朝〗顏之推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呂公著父母所欲為者,我繼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親厚之.《格言聯璧》母愛,不挑兒的長相母愛,不分春夏秋冬母愛,崇高偉大母愛,無限忠誠無論妳平和、躁動無論妳失敗、成功母愛妳失敗、成功母愛無處不在她,伴隨妳經歷人生是她,放飛人間的龍鳳是她,架起天際的長虹不懂得母愛妳就迷失了生命的真諦忘卻母愛高官厚祿血冷軀空壹個母親陷入貧困壹方惦念何以安寧?用我們的雙手點染熔燦的顏彩用顆顆愛心縮放全面的繁榮關懷母親也是妳我的升華凈化替母親試幹眼淚***賞絢麗的恢弘!
參考資料:
5. 遊子吟 古詩全文
壹、全文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二、釋義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壹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三、作者唐代孟郊擴展資料壹、創作背景《遊子吟》是孟郊在溧陽所寫。作者早年漂泊無依,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壹個溧陽縣尉,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
詩人飽嘗了世態炎涼,更覺親情可貴,於是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二、賞析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系在壹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遊子趕 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
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
三、作者簡介孟郊(751—814),字東野,唐代著名詩人。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人,祖籍平昌(今山東德州臨邑縣)。
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洛陽),後隱居嵩山。孟郊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曾任溧陽縣尉。
由於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跡林泉間,徘徊賦詩。以至公務多廢,縣令乃以假尉代之。
後因河南尹鄭余慶之薦,任職河南(河南府今洛陽),晚年生活多在洛陽度過。唐憲宗元和九年,鄭余慶再度招他往興元府任參軍,乃偕妻往赴,行至閿鄉縣,暴疾而卒,葬洛陽東 。
百度百科—孟郊百度百科—遊子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