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楚辭聽勸的詩句有哪些

楚辭聽勸的詩句有哪些

重要聲明

本文已獲詩詞世界授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更多精品資源見菜單欄 。

作者:葉寒 主播:劉煒

百期經典“詩意中國”

百期經典文化傳播“詩意中國”系列,由湖北之聲與“詩詞世界”聯合出品。

FM104.6湖北之聲《煒煒道來》分享藝術領域有趣的壹切。每天13:00--14:00播出。

友情提示:文末有音頻

“像水銀瀉地,像麗日當空,像春天之於花卉,像火炬之於黑暗的無星之夜,永遠在啟發著、激動著無數後代的作家們。”

這是作家鄭振鐸給予《楚辭》的極高評價,壹部《楚辭》,構築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從此開始有了那些天馬行空、奇崛瑰麗的想象。

千年歲月,倏忽而過,在流光溢彩的今天,《楚辭》或許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然而那些詩文裏所含蘊的哲理、所呈現的為人處世的態度、所折射出的精神的光輝,卻永遠不會褪色。

汨羅江畔,有壹人形容憔悴、披發行吟,高唱著“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高唱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1

//

堅守是壹種力量

//

楚辭,原本指具有楚國地方特色的歌謠,後屈原充分汲取、吸收楚地歌謠的營養和精髓,並寫出了《離騷》等千古流芳的鴻篇巨制,後人紛紛學習、仿效,使之成為了壹種特色鮮明的文學表現形式。

西漢末年,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王褒、賈誼等人的作品,編成《楚辭》壹書。而屈原的《離騷》則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稱為“騷”或“騷體”,並與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詩經》並稱“風騷”。

《離騷》是詩人壹曲理想的悲歌,他將拳拳的愛國之心,化作斑斕瑰麗、悲壯淒婉的詩篇。當路途漫長而艱險、當“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當真情被當作假意、當傲骨被碾成塵埃,詩人仍要執著著,“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只要是我所堅信的事,哪怕九死我也不會後悔。

屈原的壹生是抑郁憂愁的,他為國而憂,為民而慮,為理想的破滅而死,可他從未後悔過的是對信念和品格的堅守。

圖片作者:顧炳鑫

戰國,是壹個大動蕩的時代,隨著晉國分裂、楚國衰落,秦國壹家獨大。屈原的悲哀就在於,他不僅是壹個政治家,還是壹個想要大有所為的政治家。

可是在那個君王昏庸、臣子奸邪、國力漸漸衰落的楚國,屈原的滿腹才華註定無可用處。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裏記載:屈原曾經任楚懷王左徒,他“博聞強誌,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對內主張舉賢任能,對外主張聯齊抗秦,深得楚懷王的信任。

然而上官大夫靳尚出於妒忌,趁著屈原為楚懷王擬訂憲令的時候,在懷王面前誣陷屈原,懷王於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流落到郢都,寫下《九章·抽思》,“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他是壹只被驅逐的鳥兒,可哪怕再憤懣傷悲,“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他仍是不能忘懷故國故都。

楚懷王死後,頃襄王即位,屈原卻再次受到壹些大臣的誹謗和陷害,這壹次,他流落到了江南,歷經長江、洞庭湖、沅水、湘水等處。

可以說,屈原的大部分詩篇都與他的漂泊生涯有關。在長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積聚了深厚的悲痛和對故國的思念。

在《離騷》裏,屈原指責奸臣的讒言,痛心君臣的疏遠,哀嘆人民的苦難,悲傷自己的蒙冤受屈,可更多的,卻是表白自己堅貞的情操。

屈原說,“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哪怕粉身碎骨,我也不會改變,難道我會因為受到警戒就仿徨無措嗎?

他說,“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為了保持清白的節操而死去,這本就是古代聖賢們所稱贊的。

戰國是壹個巨變的時代,為了適應社會的蛻變,總有壹些人會選擇壹條更輕松的道路,而放棄自己的堅守。比如法家和縱橫家,他們之所以能在戰國發展得如火如荼,很大程度上在於他們更懂得投其所好,他們不那麽堅持,他們更容易妥協。

他們更成功,可我們仍會覺得屈原更偉大。因為,堅守是壹件太珍貴又太難做到的事,可有人願意用壹生踐行。

在我們平凡的壹生中,也會遇到無數種抉擇,小到壹個習慣的堅持、壹份興趣的養成,大到壹份愛的執著、壹種品格的堅守。那時,但願我們的選擇都不負自己的初心。

2

//

孤獨,壹種心靈的飽滿

//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庸人們善於投機取巧,他們背棄規矩、改變政策,違背是非標準去追求那些不好的事情;他們把茍合取悅作為生存的法則。

我憂愁而苦悶,失意而不安,可是我寧可馬上死去魂魄離散,也絕不媚俗取悅他人。雄鷹怎麽可以與燕雀同群,方和圓怎麽能夠相互配合,誌向不同的人怎麽能夠彼此相安呢?

《離騷》裏,屈原以“鷙鳥”自喻自己品格的高潔,不隨俗浮沈,不願意學著旁人做媚俗取巧的事。

詩人壹遍遍吟唱著“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詩人知道自己是清醒的,可是在眾人眼裏,少數人多是被看作瘋子。

在壹眾諂媚取寵君王的臣子之中,屈原卻偏要做那個直言敢諫、向君王進逆耳言的少數人。他的孤獨,便無可避免。

作為壹位愛國者,屈原需要這份孤獨,表白自己的拳拳赤誠;作為壹個詩人,屈原也仍然需要這份孤獨,保持心靈長久的澄澈。

孤獨,同樣是我們壹生無法避開的命題。尤其是在這個通信愈加便利的時代。

屈原是孤獨的,可他的孤獨並不寂寞,無比飽滿。

3

//

人生因缺憾而完美

//

劉向《楚辭·蔔居》裏,講了壹則屈原的故事。

屈原被放逐後,心煩慮亂,就去詢問太蔔,讓他為自己算上壹卦,究竟應當何去何從?是寧願昂然自傲如同壹只千裏馬呢,還是如壹只鴨子般隨波逐流,偷生茍活?

太蔔放下蔔卦用的蓍草、龜殼,說,尺比寸長但也有短處,寸比尺短卻也有它的長處;世間萬物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人的智慧也有不明了的時候啊!

所謂“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人生中遺憾總是無可避免的,但遺憾,未必就不是完美。

作家林清玄去世前,曾在壹次采訪中回答年輕朋友的提問,“如果要給現在的年輕人提成長建議,妳會最想對他們說什麽呢?”

林清玄答:“我最想講的就是,妳要選擇生命裏那些重要的事。人生總是有許多遺憾,可正是有了這些遺憾,人生才更完美。”

“地球如此方便如此稱心地把月亮摟進自己的懷中,沒有了陰晴圓缺,沒有了潮汐湧落,沒有了距離便沒有了路程,沒有了斥力也就沒有了引力,那是什麽呢?很明白,那是死亡。(史鐵生)”

當疾病不再存在,人們怎麽還會知道健康的可貴;當醜惡不再存在,善良將如何彰顯;當苦痛不再存在,幸福將何以成為幸福?

史鐵生在21歲那年雙腿癱瘓,他在悲痛中苦苦尋覓生的意義,寫下了《我與地壇》;

李煜遭逢國破家亡,被封“違命侯”,極盡侮辱,極端抑郁之際,他寫下《浪淘沙》、《虞美人》那般驚才絕艷的詩篇;

屈原遭受饞臣誹謗、君王疏離,才華無處施展,壹生漂泊、滿懷悲愁,遂有了《離騷》、《九歌》等抒發幽憤的篇章。

我們都只是平凡人,不知道哪壹天就會迎來命運的猝不及防,不知道哪壹個選擇就會造成後悔壹生的遺憾。

那時,妳會如何做?是就此怨天尤人,還是選擇勇敢面對,把缺憾看作人生豐盈必經的路程?

《九歌》裏是壹首首情致搖曳的歌辭,其“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壹句,更被推許為“千古情語之祖”;

《九章》裏情感沈郁而憤慨,有對自己悲憤的盡情宣泄,有對楚國即將覆亡的哀嘆,有對自己不被世人理解的悲哀,和終不變心從俗的決心;

《天問》是對萬事萬物源頭和變化發展的探討,從天地的形成,到人事的興衰,體現著人類永不休歇的對宇宙的探索與尋覓。

楚辭對於中國文學發展的巨大影響,幾乎遍及各個領域、體裁。上至賦體的形成、開創了詩歌領域浪漫主義的詩風,下至促就了散文的散文化傾向、並給予後世神怪小說以參照和啟發。

楚辭更流傳海外,傳播到日本、朝鮮、英國、法國、德國等許多國家,以各個語種承載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綿延不息的文脈。

“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的楚辭,與其他楚文化壹道,構築起了飄逸奇崛的荊楚文明,也吟唱出了中華文化最瑰麗浪漫的壹曲長歌!

參考文獻:袁行霈《中國文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