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1描寫太湖三白:長兩寸多,略圓,形似玉簪,看似無骨無腸,細膩透明,色澤銀白色,故稱銀魚。春秋時期,太湖盛產銀魚。在宋代詩人“春日過後,銀魚霜鱸魚”的名句中,銀魚和鱸魚被列為魚中珍品。清朝康熙時期,銀魚被列為“貢品”。銀魚原本是壹種海魚,後來定居太湖繁殖,是太湖不可多得的特產。銀魚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無鱗、無刺、無腥,可烹制各種美味佳肴,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銀魚是江蘇的傳統外貿產品,太湖牌冷凍銀魚在世界上久負盛名。日本人經常把銀魚和鯡魚籽、海膽醬和調味品混合在壹起,做成珍貴的菜肴。曬幹的銀魚,其色、香、味、形長期不變。烹飪前用水浸泡使其變軟去骨,做成各種時令菜肴,絲毫不遜於新鮮銀魚。上世紀80年代,太湖銀魚南移至滇池、西湖,成為當地著名特產。
太湖白魚:又名“鰷魚”,因“頭尾朝上”而得名,是肉食性經濟魚類之壹,體窄,側平,骨鱗細密,閃著銀光。目前還沒有養殖,主要靠自然捕撈。白魚肉質細嫩,鱗下脂肪多,形似鰣魚,是太湖中的名貴魚類。《武君誌》載:“白魚出太湖勝,民得摘之,隋朝入洛陽時”,當時白魚已作為貢品呈獻給朝廷。白魚大多生長在太湖的開闊水域,以小魚小蝦為食。是太湖自繁殖的睡魚,壹年四季都可以捕撈,6、7月捕撈產量最高。《吳君之》有“吳人謂之天幕發黴,梅後十五及時。白魚甚至出局了。當時叫白。”解放後,白魚資源得到保護,繁殖期禁止捕撈,使其繁盛起來。
太湖白蝦:清代《太湖備》中有記載“太湖白蝦天下第壹,熟時色仍白”。白蝦是壹種受歡迎的水產品,殼薄,肉嫩,味道鮮美。白蝦做的“醉蝦”擺上桌,蝦還在嘴裏蹦蹦跳跳的吃著,極其鮮嫩可口。白蝦去皮出肉率高,還可以加工成蝦幹。剝皮後就是“開湖”。蝦也可以入藥。內服有解毒托裏的作用。酒後喝壹碗蝦湯,感覺舒服又好喝。
作文2“太湖很美,太湖很美……”每次唱這首歌,我都會想到太湖的美景,我會想到太湖的美味。
太湖三白是美麗的太湖中的白魚、白蝦、銀魚。
三白裏的白魚大,但在魚中還是小。魚體比較狹長,表面覆蓋著壹層厚厚的銀色細鱗片。腹部略收,兩端略上翹,所以也叫撅嘴白。俗話說,壹白遮百醜,用在壹條撅著嘴拱著肚子的白魚身上,壹點也不為過。白魚肉質細嫩,當地壹般做法是:燉,剁成泥,做成魚丸。
兩白是白蝦。白蝦的殼很薄,全身透明。當地漁民捕撈白蝦的方法也很奇怪,沒有網,也沒有鉤。成了太湖上的壹景:綁上壹捆幹樹枝,然後把壹根長竹竿插進幹樹枝裏綁牢,再把樹枝扔進水裏,小蝦就會自己往樹枝裏鉆。適時,我撿起竹竿下的樹枝,回到船上。啪的壹聲,小蝦從樹枝上掉到了船上。這個白蝦不管怎麽做都很好吃。哪怕是壹鍋水燒開了,放點鹽煮開了,在嘴裏也是鮮甜的。
三白是銀魚。銀魚大概是大家比較常見的。銀魚看起來很像那只英俊卻有些清高的白色玉簪。高大的銀魚十厘米左右,國內少見。普通銀魚只有五厘米左右。活著的時候是透明的,沒有刺,沒有骨頭和腸子,沒有腥味。因為體表沒有鱗片,不容易保存。它壹離開水,就會立刻死去。它死後身體會變成銀白色,所以叫銀魚。銀魚的做法也是五花八門,有脆皮銀魚、芙蓉銀魚、銀魚湯等。
太湖三白不僅外形美觀,而且營養價值很高。太湖白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能補腦益腎,營養不良、消化不良的人食用後身體健康。太湖白蝦含有蛋白質、水分、鈣、維生素A等營養成分;銀魚是壹種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可以補充體質、營養不良、疲勞的不足。銀魚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其他營養成分。難怪宋代詩人稱贊“太湖天下第壹”
“太湖真美,太湖真美……”每次唱這首歌,腦海裏都會浮現太湖的鮮美味道。啊,我愛家鄉的太湖,更愛美麗的家鄉。
作文3描寫太湖三白說起無錫,妳首先想到的是什麽?是天真的惠山泥人,還是油面筋十足?是好吃的三鳳橋排骨還是獨特的宜興茶壺?其實在眾多無錫特產中,我最喜歡的是太湖小巧玲瓏的銀魚。
銀魚,壹種淡水魚,被譽為亞洲最帥的魚,世界上最水性的魚。如果登船遠眺波光粼粼的太湖,也許會蹦出幾條小巧玲瓏的銀魚,像調皮可愛的小精靈,又像壹把把晶瑩剔透的寶劍。
仔細觀察,銀魚體長約兩寸,全身潔白透明,全身像玉簪。大銀魚有鉛筆那麽粗,小銀魚只有筆芯那麽粗。晶瑩剔透的身體上鑲嵌著壹雙烏黑發亮的小眼睛,明亮而炯炯有神,再加上壹條灰色的小尾巴,真是惹人喜愛。
關於銀魚還有壹個傳說:孟姜女哭倒長城後,秦始皇捉住了她。但是秦始皇看到孟姜女的美貌,就想娶她為妻。當轎子擡到橋上時,孟姜女攔住了它,然後縱身跳入水中。秦始皇大怒,下令用鐵絲網絞死它。孟姜女的肉被絞成壹束束。突然,那壹縷縷肉竟然遊動起來,變成了晶瑩的銀魚。
銀魚營養非常豐富,肉質細嫩,白嫩,無鱗無刺,無骨無腸無腥味,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脂肪、鐵、核黃素、鈣、磷等。銀魚適用於體虛、營養不良、消化不良、高血脂、脾胃虛弱、肺虛咳嗽、疲勞等人群。所以日本人稱銀魚為“魚參”。
太湖銀魚鮮美爽口,不僅無錫人喜歡,遠道而來的客人也贊不絕口。如果有機會來我的家鄉——無錫,壹定要嘗嘗太湖銀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