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詩經中關於芣苢的詩句

詩經中關於芣苢的詩句

1.請找出詩經中運用賦比興的詩句各三句

、《詩經》中的賦《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朱熹《詩集傳》:賦也。

方玉潤《詩經原始》:殊知此詩之妙,正在其無所指實而愈佳也。夫佳詩不必盡皆征實,自鳴天籟,壹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無限。

若實而按之,興會索然矣。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

……今世南方婦女登山采茶,結伴謳歌,猶有此遺風雲。二、《詩經》中的比興《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領如蝤蠐,齒如瓠犀。《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

有美壹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鄭玄《毛詩箋》:蒲以喻所說(悅)男之性,荷以喻所說(悅)女之容體也。

三,賦比興表現手法的作用 賦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壹種表現手法。它的特點就是敷陳、直言,即直接敘述事物,鋪陳情節,抒發感情。

比分為比喻和比擬。比體詩的特點是以彼物寫此物,詩中所描寫的事物並不是詩人真正要歌詠的對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碩鼠》壹詩中,就是運用了比的表現手法,通過描寫令人憎惡的老鼠,將奴隸主貪婪殘忍的本性表現的淋漓盡致。為什麽不直接表達而要用比呢?運用比擬表達喜愛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給人親切之感;用它表現醜惡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畢露,給人厭惡之感。

興,即起興,在壹首詩的開頭,或壹章詩的開頭。先讓我們來看壹首詩。

《風雨》中運用興的表現手法的句子是“風雨淒淒,雞鳴喈喈;風雨蕭蕭,雞鳴膠膠;風雨如悔,雞鳴不已。”為什麽不直接說出要寫的內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過對《詩經》的研究,有些詩中的興起到了渲染氣氛的作用,例如,《風雨》寫的是在傍晚時節,外面下班著小雨,刮著風,女主人公正在思念著自己的夫君,此時,聽見了外面的雞鳴聲。

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悵之情。興在這裏就起到了渲染了壹種淒涼的氣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有些詩中的興沒有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與下文也沒有什麽聯系。例如,《黃鳥》的“交交黃鳥,止於棘,止於楚,止於桑。

與下文的子車家的三個兒子為秦穆公殉葬沒有聯系,興就起到了提示、渲染壹種氣氛,幫我們完成從日常生活到詩歌欣賞的過度作用。 人們常常把比、興兩種表現手法截然分開,在研究中我們認為,比興兩種表現手法不是截然分開的,有些詩中是有壹定聯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現象來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來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由葉子的鮮嫩而至的枯黃,來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這裏的興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興在詩歌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詩歌也就失去了美學價值,失去了感染力。

2.《詩經》中的《桃夭》《芣苢》《蟋蟀》《柏舟》《黍離》各自的文章

《詩經》中的表現手法有“賦”、“比”和“興”,“賦”就是“敷陳其率而直言之”;“比”就是比喻;“興”又叫做“起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風”“雅”“頌”“賦”“比”“興”被稱為詩經“六義”。

賦:《蟋蟀》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

起興:《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其他:《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重章疊句的形式

3.詩經中有首《芣苡》,其中寫到: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采集的芣苡是薏苡,壹種草名,可食。

出自——周朝佚名《詩經·國風·周南·芣苡》。

原文: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譯文:繁茂鮮艷的芣苡,采呀采呀采起來。繁茂鮮艷的芣苡,采呀采呀采得來。

繁茂鮮艷的芣苡,壹片壹片摘下來。繁茂鮮艷的芣苡,壹把壹把捋下來。

繁茂鮮艷的芣苡,提起衣襟兜起來。繁茂鮮艷的芣苡,掖起衣襟兜回來。

《芣苡》是古代中國婦女集體采摘野生植物時合唱的歌,再現了她們采集勞作的過程。首章寫開始采;第二章寫采的方式;第三章寫滿載而歸。全詩十二句,只換了六個動詞,便把她們采摘芣苡時的連續動作以及由少積多的情況描寫出來了。同時從輕快的節奏中,也表現出采集者勞動的歡樂。

擴展資料: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

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壹。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壹面鏡子。

《國風·周南》是《詩經·國風》中的部分作品,包括《關雎》等十壹首詩,有東周作品,也有西周作品。武王滅商後,地域擴大,為加強統治力量,西周初期周成王時代,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分陜(今河南陜縣)而治。

“召公既相宅,周公往營成周。”意思是(《書·洛誥》)陜縣以東為周公管理,周公居東都洛邑(即成周),統治東方諸侯。

《周南》當是周公統治下的南方地區的民歌,範圍包括洛陽(其北限在黃河)以南,直到江漢壹帶地區,具體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由於采集地域廣闊,又不便國自為編,故統稱“南”以示南國之詩 。

搜狗百科—芣苡

4.“芣苢”的古詩帶拼音和聲調的有

原文及註音fú yǐ芣 苢-詩經·國風·周南cǎi cǎi fú yǐ, bó yán cǎi zhī采 采 芣 苢, 薄 言 采 之。

cǎi cǎi fú yǐ, bó yán yǒu zhī采 采 芣 苢, 薄 言 有 之。cǎi cǎi fú yǐ, bó yán duō zhī采 采 芣 苢, 薄 言 掇 之。

cǎi cǎi fú yǐ bó yán luō zhī采 采 芣 苢, 薄 言 捋 之。cǎi cǎi fú yǐ bó yán jié zhī采 采 芣 苢, 薄 言 袺 之。

cǎi cǎi fú yǐ, bó yán xié zhī采 采 芣 苢, 薄 言 襭 之。註釋采采:采而又采。

芣苢(fúyǐ ):植物名,即車前草,其葉和種子都可以入藥,有明顯的利尿作用,並且其穗狀花序結籽特別多,可能與當時的多子信仰有關。薄言:發語詞,無義。

這裏主要起補充音節的作用。有:取得。

掇(duō):拾取,伸長了手去采。捋(luō):順著莖滑動成把地采取。

袺(jié):壹手提著衣襟兜著。襭(xié):把衣襟紮在衣帶上,再把東西往衣裏面塞裹。

譯文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來。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來。

采呀采呀采芣苢。壹片壹片摘下來。

采呀采呀采芣苢,壹把壹把捋下來。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來。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來。車前草(芣苢)圖片:。

5.詩經·周南·芣苢

這要與後面的芣苢結合起來理解。

芣苢:就是車前草,

采采:美好、繁盛的樣子。文選.禰衡.鸚鵡賦:「采采麗容,咬咬好音。」清.文廷式.賀新郎.別擬西州曲詞:「采采芙蓉愁日暮,又天涯芳草江南綠。」

《詩》言“采”者不壹,“采”的後面,通常總有事、有情,如《唐風》之《采苓》,如《小雅》之《采菽》《采薇》《采綠》。唯獨《芣苢》,“采”的本身,就是故事,也就是詩的全部。這裏邊沒有個人的事件,如心緒,如遭遇,卻是於尋常事物、尋常動作中寫出壹種境界,而予人壹種平靜闊遠的感覺。鐘惺所謂“此篇作者不添壹事,讀者不添壹言,斯得之矣”,是抉得此詩之神。每壹章中更換的幾個字,雖為趁韻,卻非湊韻,倒是因此而使詩有了姿態,有了流動之感。詩原本可以歌唱,那麽《芣苢》若配了樂,調子壹定是勻凈、舒展、清澈、明亮的。如今止剩了歌辭,而依然沒有失掉樂的韻致。

我贊成王力先生的說法,不能按現代語法解釋古代文字。古代文字只有用古代語法解釋,才能反映當時的寫作意思。

6.請舉出詩經中運用賦比興的詩句各三個

1、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彼茁者葭,壹發五豝,於嗟乎騶虞!

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後也悔。

2、比: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3、興: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擴展資料

文學意義

總之,關於“賦、比、興”的研究,除了穿鑿說詩的消極影響外,它的積極意義是:通過長期地研究和探討,不僅認識到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表現方法各自的特點,它們在文學創作中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而且認識到廣博的生活閱歷、真摯的情感、形象化的表現等等對於它們的重要性,以及意余言外的濃郁詩味對於讀者產生強烈美感的重要性。

這樣,就使得關於“賦、比、興”的藝術思維和表現方法在理論上的認識日趨深刻和完善,在創作中的表現和運用日趨豐富和完美。這些對於創作規律的認識,大大豐富了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

7.詩經中跟水有關的詩句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雎》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淇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