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南溪仙臨釀酒糟坊發端於明朝。明朝初年,朱棣(後為明成祖)帶著仆人朱福路過南溪仙臨,時過晌午,主仆二人饑腸轆轆,忽聞壹陣酒香,循著壹路酒香,見壹曲徑小道的盡頭有壹柴扉,上書“糟房”,便前去叩門乞食。柴門開處,壹村姑年方二八,在梨花掩映下,光艷照人。
村姑把客人讓進房間,道:“鄉野人家,無甚佳肴,只有粗食青蔬,還有壹壇自釀的水酒,客人切莫見笑。”村姑升起柴火,轉眼間,端上壹大盤熱騰騰的麥花飯,壹碗綠油油的蔬菜,壹碗濃香白酒,朱棣忙端起酒碗飲壹口,只覺壹股香流順喉滑下,頓感渾身舒暢,神清氣爽,饑餓全消。
酒足飯飽之後,朱棣才想起探問村姑芳名及家中情形。村姑回答家中只有她與老父二人,靠種山地和自釀白酒為生,並說壹頓便飯,何須留姓,更拒收飯資。朱棣聽後覺此地民風淳樸,就此謝別上路。待村姑將碗盞洗凈後,再往山上給老父送飯。因過了送飯時間,老父追問情由,其如實相告,老父心生嫌疑,大怒責打。村姑有口難辯,跑回家中自尋短見以表清白。
話說朱棣回到京城,兩年後登基當了皇帝。然而,村姑的倩影,村姑的美酒,在朱棣腦海中揮之不去。登基當年,朱棣就派朱福帶人去仙臨尋找村姑,當朱福了解到村姑冤屈而死的真相後,只好帶回仙臨糟坊的釀酒和麥花飯制作方法回京復命。朱棣聞聽,唏噓不已,便撥了專款,要求在宜賓南溪仙臨大興白酒之業,將仙臨釀酒糟坊生產的美酒列為禦酒珍品。同時叫朱福帶上工匠為村姑修了座廟宇,並親賜“仙臨糟坊和仙女寺”匾額。 經過多年發展,宜賓南溪釀酒之風盛行,可謂家家釀酒,戶戶飄香。但要論酒中之魁,當屬仙臨仙女釀酒糟坊的美酒。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仙臨仙女釀酒糟坊於清代嘉慶十年遷徙到南溪城郊水巷子,因地得名水巷子糟坊,至今已有206年。
同壹時期,宜賓釀酒業空前發達,先後湧現出 “長發升”“溫德豐”等12家糟坊。周詢的《鐲海叢談》曾用“川省川膏土沃,民物殷富,出酒素多,糟坊到處皆是”等形容當時的盛況。其中,“溫德豐”就是如今“中國酒業大王”五糧液的前身。而“水巷子”酒坊則壹脈傳承,依舊傳承和維系著傳統的釀酒糟坊的特色和經營方式。
水巷子糟坊(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今金喜來酒業前身)所在的仙臨是五糧液酒創始人鄧子均(1876年—1959年)的家鄉,幼時的鄧子均在叔父的接濟下,在與水巷子糟坊壹墻之隔的朱家廟私塾識字讀書,在讀到《三字經》的“稻粱菽麥黍稷”時,了解到凡是含有澱粉的糧食都可以用來釀酒。
家境貧寒的鄧子均經常到水巷子糟坊打短工,並拜宜賓當時的總烤師雜糧酒傳人趙銘盛為師。鄧子均有著很強的悟性和敏銳的洞察力,攤晾工、制曲工之類的活兒樣樣在行。
青年時代,鄧子均乘船來到離南溪20多公裏的宜賓,在“溫德豐”釀酒糟坊出任技術和生產主管,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鄧子均才成就了五糧液百年的輝煌和傳奇。今天,五糧液為鄧子均樹起豐碑,並在其雕像上鐫刻上“五糧液的傳人”六個大字。
抗戰時期,鄧子均將在宜賓的糟坊轉租他人經營,舉家返回南溪。年事已高但釀酒技藝已經爐火純青的鄧子均念念不忘白酒事業,後來回到給他創造過輝煌基業思想和技藝的地方,給水巷子糟坊作技術指導。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見金。正是因為有了宜賓四千多年獨特的釀造技藝傳承與博大精深的酒文化積澱,有了絲麗雅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的完美結合,才有了今天“金喜來”金漿玉醴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