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繼承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傳統,寫了大量緣重大“時事”而發的,直接反映重大社會政治內容的大篇,讀這類詩篇,我們仿佛在觀看盛唐巨變的歷史畫卷,我們進入了歷史的隧道,為之而驚愕、而長籲。
(1)概括地敘寫戰亂所造成的大破壞、大災難畫面,他不是壹般性地抒寫自己個人在戰亂中的遭遇、感想、憂慮,而是把筆觸伸向整個社會各階層,特別是社會下層,表現底層人民所承受到的社會苦難,三吏、三別、二悲的價值與意義正在這兒。與此同時,詩人描寫底層人民承受的苦難,不是簡單的出於同情,而是把它放在宏闊的社會災難的大背景中來處理,“二哀”是哀皇家、皇族,但同屬社會困難的承受者,都是詩人同情之所在。詩人不僅僅是同情,他更在熱切地呼喚早日結束戰亂,為此,他鼓勵全國上下積極參加平叛戰爭。
(2)杜詩對社會苦難的描寫不是停留在概括的事件,粗略的輪廓上,而是具體展示廣闊而又細微的形象生動的場景畫面。《悲陳陶》。
(3)細節的真實。在回憶逃難經過時,他忘不了與自己同時承受痛苦的妻子兒女,《北征》《彭衙行》等篇中,都有很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讀之令人鼻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