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最能體現陶淵明性格的詩詞

最能體現陶淵明性格的詩詞

論陶淵明詩歌的特點-

[img]/相冊/圖片/李文斌

陶淵明(公元365-427),字錢,號梁,潯陽(今江西九江)柴桑人,晉宋之際重要文學家。在他的作品中,詩歌120多首,詩歌3首,散文8篇,詩歌成就最為突出。他開創了山水田園詩的先河,為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陶的詩在晉宋時期由於其專制的權力和奢靡的文風而不被重視。直到梁代蕭統《陶淵明集》的出版,人們才開始關註陶的文學創作。到了唐代,陶詩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宋清時期,陶詩研究出現了兩次高潮。嚴羽的《蒼施瑯話》說:“元明之詩,質而自然。”朱的《朱語錄》也說:“元明之詩,平淡出於自然。”我們認為,僅僅以“平淡”和“自然”來評價陶詩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該探索、挖掘並逐步發現陶詩歌真正的藝術特征。

壹《質與實》(蘇軾《與蘇轍書》)

晉宋之際,文風在變,濃淡為時尚之重,陶詩追求清幽自然之事。“石濤是平原,出於自然。”在別人眼裏,詩中的景色是平淡的,但在詩人眼裏,這些田園風光是真實的、自然的,比官場的美景不知要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找不到陶詩中那五彩斑斕的豐富色彩,絲竹嘈雜的琴弦,人工裝飾雕琢的精致,有的只是平淡自然。“山南種豆時,草中少苗”,“榆柳陰後檐,李濤羅塘前”,“相見時,無塵雜,桑麻路長”,常見的榆柳、桃李、種豆、桑麻、狗吠、雞鳴等田園風光,以及田間勞作、鄰裏交往等普通的日常田園生活,第壹次被作為重要的審美對象,出現在文人的詩詞中。陶青儀是壹位學者。

1.純繪畫

“速寫”本來是中國畫的壹種畫法,用線條勾勒,沒有色彩渲染。作為文學創作的表現手段,“即不用色彩渲染和對比,不用華麗辭藻,...抓住被描寫對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幾筆,生動傳神。”(《語文知識大辭典》,第10頁,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陶是壹位善用寫意的大師。他的詩自然勝出。他不講究華麗的辭藻,卻能畫出幾筆粗線條,勾勒出風景的神韻,在平淡中喚起豐富的聯想。比如《歸園記》(1):“方宅十余畝,茅草屋八九間。柳樹掩映屋檐,桃樹掩映院前李烈曼。鄰村的鄰村隱約可見,村裏飄著裊裊炊煙。深巷狗吠,桑樹頂雞啼。..... "詩中捕捉了茅草屋、榆柳、桃李、犬吠、雞鳴、炊煙等幾種常見的鄉村田園風光。然而,這壹切結合在壹起,就形成了壹幅有趣的田園:榆樹楊柳、桃李叢中的幾間茅草屋,村中縷縷炊煙,讓人仿佛聽到深巷狗吠,樹上雞鳴。這裏的鄉村寧靜、質樸、自然,詩人在這裏獲得了自由和心靈的寧靜。

2.語言平淡無奇。

以陶的藝術修養,他並非沒有過人的才華。然而,他率直的耿介氣質,他對“樸素而含真”(《勸農》)的追求,他對虛榮骯臟的官場的厭惡,決定了他不可能也永遠不會刻意去推敲和培養自己的詩性語言。不僅如此,陶還盡量避免使用華麗的辭藻,選擇通俗、平實、富有生活氣息的語言。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更貼近生活;這樣才符合自己的理想追求。比如“今天天氣真好”“秋菊顏色真美”。這樣的話表面上看確實平淡幹澀,但細想起來,這不就是農村農民簡單自然的日常嗎?這難道不符合詩人的追求嗎?又比如《二月中旬我是弟弟》裏寫的冬雪:“俯身無望,兩眼白白。”幾個數字顯示了雪的柔軟和我意外看到它時的驚訝。就像蘇東坡說的,“袁明的詩乍壹看很散漫,熟起來卻有怪句。”

兩個場景為感情而設,場景交融。

打開古今中外的文學寶庫,浩如煙海的文學名著幾乎離不開愛情和風景。作品中的景物因情緒不同而不同,隨情緒的變化而變化。情與景的結合是密不可分的。作為文學形式之壹,詩歌篇幅短,容量有限。字數的限制增加了抒情的難度,要求作者惜墨如金,賦予有限的景物豐富的內涵,這樣才能幫助詩人“言誌”。

1表達了詩人對黑暗官場和骯臟現實的憎惡,對自由生活的熱愛。陶壹生做官數次,做官多年。他熟悉東晉末年動蕩時代的戰爭、篡權、陰謀和危機,痛恨官場的虛偽、欺詐和相互傾軋。在險惡的官場中如履薄冰,讓他筋疲力盡。因此,詩人壹心想要擺脫政治漩渦,過壹種簡單、寧靜、輕松、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歸園》中,詩人把官場比作塵網和籠子,把觀者比作鳥,比作池塘裏的魚,把自己向往的鄉村比作老林和老花園。因為詩人向往寧靜淡泊的生活,所以詩中的景物大多是悠閑有序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柳蔭屋檐下,李濤羅塘前."“暖民村,伊壹市場的煙。狗叫的深巷裏,雞叫桑樹跳。”詩人把和平寧靜的田園生活與奸詐的官場對立起來,表達了他離開黑暗,回歸凈土時的喜悅。在詩人的腦海裏,村莊裏的幾縷炊煙,幾聲雞犬的啼叫,都能讓他感到回歸自然的快樂。至於采菊時忘事的境界,令後人神往。陶筆下的鄉村生活反映了當時農民的意誌和願望,與當時血腥的官場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既是詩人對當時現實的嚴厲批判,也是他的美好理想。正因為如此,這些形象才更加完美生動。

2.表現出耿介保持雄心的性格。陶有著高尚的人格和正直的心。他詩中的許多場景顯示了詩人崇高的理想和興趣。《何伯》第二部是“方菊開,宋慶嚴觀柱,懷此貞秀子,卓然為霜。”《飲酒》第八部是“宋慶在東園,草無姿,霜異,鶴立於高枝”。盛開的菊花,霜下不朽的松樹,正是詩人不屈不撓,不甘隨波逐流的人格象征。《窮人頌》之壹,“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孤雲獨來。能持續到什麽時候?”這飄在晴空裏的孤雲無聲無息地消失了,但它應該遠離塵埃,永遠保持自由和高貴。在晚年,詩人受到饑餓和寒冷的威脅。他經常靠朋友和鄰居的施舍生活,有時他忍不住乞討。然而,即使在這樣的磨難中,他也“不談春之苦,常畏其所有”,絲毫不改初衷。

3.反映農村生活的豐富和樂趣。對於壹個因為少了俗韻而愛秋山的男人來說。對於誤入塵網三十年的人來說,最大的樂趣就是解脫。陶的許多詩反映了鄉村生活的感受和歡樂,這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隱居隱居的詩人,農忙時“晨取蓮花回家”,農閑時“樂在市井,穿草往返。”有時和鄰居吃壹頓豐盛的晚餐,“我在喝我新煮的酒,附近的局只請了壹只雞”,有時和朋友推心置腹,欣賞“奇文賞析,解疑釋惑”的文章。我關心“桑馬暢”,又擔心“霜降”。富饒、豐富、美好的鄉村生活給了詩人極大的心理滿足,這是他贊美鄉村生活的動力,也是他的詩歌流傳後世的原因。

4.體現了詩人的愛國熱情和消除暴力之心。魯迅說:“陶淵明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不是‘全靜’。”詩人從小接受儒家傳統教育。他從封建正統觀念出發,對官場勾心鬥角的黑暗現實極為不滿,認為篡權更是令人發指,應該受到* * *聲討和* * *懲罰。但作為壹個文人,他只能用筆譴責惡勢力,聲討漢奸賣國賊,在詩歌中塑造壹系列英雄形象,以表達自己強烈的愛國情懷,消除暴力。在《荊軻頌》中,荊軻這位以生命為代價,勇於消除暴力的義士,在《山海經》中,誓要填平浩瀚的精衛之海。這些意象都表現了詩人對惡的憎惡,寄托了他慷慨不平的心情。

第三,利益與理性利益的統壹

陶詩不僅有趣,而且有趣。詩人往往在寫景抒情的同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自己對生活的感受,給讀者以精神上的啟迪。“總愛陶彭澤,其文學思想何其玄妙”(白居易語)。與玄言詩相比,陶的詩平淡而深邃。如:“人生似虛,終必虛”(《歸園居》之四)、“命歸正道,衣食安其端”(生日九月西田收割早稻)、“上岸當兄弟”(雜詩第壹部),陶的詩都是以景為情,真情實感。詩人只把它當作與自然的融合,就能超越自我,皈依自然,達到“無我之境”(見王國維《人間詞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當妳問妳能做什麽的時候,妳的心已經遠離自我了。”多麽富有哲理的格言。

[img]/Eden/img/upload/20041211/18382124576 . jpg[/img]

四人與自然的和諧

陶淵明現存詩歌120余首,其中約30首山水田園詩是陶淵明詩歌的精華。以前的人常常稱贊這些作品“平淡”、“自然”。如宋代詩人師洋認為:“達不到陶淵明的詩者,沖淡精華,出於自然”(引自龜山先生(宋)卷壹)明代胡應麟稱其詩為“不朽逆境之宗”(明代胡應麟)清代也說“陶詩自然,達不到,真厚”(清代)。都直指陶淵明。

壹、寧靜祥和的藝術境界。這是詩人淡泊情懷的自然流露,是與自然融為壹體的人生境界。陶淵明田園詩中表現的田園風光是平凡的,寧靜的,和諧的。無論是劉玉李濤還是豆芽桑麻,都是常見的田園風光。春天無論是雞叫狗叫還是鳥飛,都表現出壹種正常的運動狀態。陶淵明在表現田園生活時,刻意突出了沒有塵世喧囂和官場爭鬥的寧靜祥和,突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因為他堅信自己選擇隱居的正確性,滿足於田園生活的自由與適宜,所以他有意識地選擇日常生活中的真實場景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善於從景物的常態中發現詩意。陶淵明隱退後,心態總體平和、平和。對此,有學者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無論他遭遇了什麽,無論他是貧窮還是野心勃勃,無論他是成功還是失敗,陶淵明都沒有表現出相應的喜與悲,看不到他劇烈的精神騷動。從詩人的情感態度和內心心境,到詩歌的語言、語氣、節奏,都烙上了相同的體驗風格:寧靜、和諧、中庸。”(戴建業。凈土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第二,表達方式。這也是陶淵明的人生態度和思想境界在詩歌創作中的自然表現。陶淵明以壹種非常真實自然的態度來表達他的人生和他的感情。在《歸去來Xi詞》中,他說自己“本性自然,非矯枉而得”,既指做人,又指寫詩。

魯迅先生在他的名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酒的關系》中分析了陶淵明的人生態度。他說:“他的態度就是隨便喝酒要飯,高興就說話寫文章,毫無怨言。”“他的態度不容易學。他很窮,但他的心很平靜。家裏沒米,就去別人家門口乞討。他窮得壹個客人來看他,連鞋子都沒有。客人從壹個仆人那裏給他拿來了鞋子,於是他伸出腳穿上了。即便如此,他也沒在意,還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的詩歌創作就像他的人格壹樣。他很坦誠,從不隱藏自己內心的喜怒哀樂,也不刻意追求某種預定的效果。讀者在他的詩裏看到的是壹個真實的陶淵明。在田園詩中,人們不僅可以看到詩人隱退後的閑適,如“交遊閑適,臥彈琵琶”(《和國二書》上篇),還可以了解他“夏饑寒夜不眠”(《怨詩楚告龐之眾》)。陶淵明的心門永遠向讀者敞開。張潔在《話》中對陶的詩作了這樣的評價:“後人雖能以高超的技巧吟誦山水田園詩,但終達不到。”這種後人達不到的詩意境界,是在陶淵明順應自然的態度基礎上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