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自唐代沈李的兩首悲憫農業的詩。
(1)春種壹粟,秋收壹萬。
天下沒有廢天地,勞苦的農民還在餓死。
(2)除草的時候是中午,汗水滴到土裏。
誰想,我們的壹碗飯,壹粒粒糧食都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2.賞析:第壹首開頭用“壹粒谷子”變成“壹萬粒種子”來具體生動地描寫豐收,用“播種”和“收獲”來贊美農
1,出自唐代沈李的兩首悲憫農業的詩。
(1)春種壹粟,秋收壹萬。
天下沒有廢天地,勞苦的農民還在餓死。
(2)除草的時候是中午,汗水滴到土裏。
誰想,我們的壹碗飯,壹粒粒糧食都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2.賞析:第壹首開頭用“壹粒谷子”變成“壹萬粒種子”來具體生動地描寫豐收,用“播種”和“收獲”來贊美農民的勞動。
“四海無閑田,農民還餓死。”詩的最後兩句說的是,在全世界範圍內,沒有壹片土地是拋荒不耕的,勞動的農民還是會餓死。
推而廣之,第三句描述的是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系在壹起,構成了處處碩果累累的景象。“滿”是為了更強大的“毛”。詩人前三句進步的筆法,表現了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創造力,讓下面的結更凝重,更痛苦。豐收了又怎樣?“農民還是餓死了”,既讓內容連貫,又突出了問題。勤勞的農民用雙手獲得了豐收,但他們自己卻仍然兩手空空,餓死了。詩歌迫使人們懷著沈重的心情思考:是誰創造了人類的悲劇?答案很清楚。詩人把這壹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這就把矛頭指向了不合理的社會財富分配制度。
第二首詩,第壹句“中午割草”,概括了農民的活動、時間和天氣情況。到了中午,就說明中午,陽光明媚,是壹天中最熱的時候。詩人壹般不寫農民如何疲憊地除草,而是把重點放在他和第壹句話“現在是中午”。夏天的中午,烈日下,農民們正在田裏除草松土。由於天氣炎熱,勞動強度大,農民們累得滿頭大汗,汗水滴到了秧苗下的泥土裏。
第三和第四句“誰知道每頓飯都很辛苦?”。是詩人表達了自己的感情。盤子,盤子,這裏指的是碗。飯,指的是飯菜。全部,全部。含義:誰知道碗裏的每壹粒米都是農民辛勤勞動得來的?言下之意,難道天下人不應該珍惜每壹粒糧食,尊重農民的勞動嗎?
這首詩的語言平實易懂,卻很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描述和形象討論來揭示生活中最重要的問題之壹。詳細描述和書寫烈日下農民田間的除草;討論緊緊圍繞著每個人都需要的“盤子裏的中餐”。此外,詩歌是密切相關的和邏輯的。沒有前兩句的描述,後兩句就含糊不清,沒有基礎和力度。反之,如果沒有下面的討論,前面的描述就停留在表面,意義也不會那麽深刻。
這兩首短詩與那些名篇相比,在繁花似錦的唐代詩壇中算不上優秀,但流傳甚廣,婦孺皆知,不斷被人們吟誦和品味,也不無道理。
首先,這兩首詩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東西。然而,妳並不真正知道妳最熟悉的是什麽。生活中有很多妳視而不見的事情。如果有人試圖開導妳,解釋本質,或者指出其中涉及的壹些道理,妳會覺得非常醒目和清晰,從而加深理解。這就是這兩首詩具有生命力的原因。
“春天種下壹粒谷子,秋天收獲壹萬粒種子”,大概大家都耳熟能詳,耳熟能詳。但詩人往往很難接觸社會和階級,思考壹些問題。詩人想到了,然而,他從《天下》的豐收景象中看到了“農民依然餓死”的殘酷現實,這個表盤出奇的醒目,自然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比如“盤子裏的中餐”,這是人們每天接觸的,每餐都要吃的東西。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把這種糧食和烈日下農民的汗水聯系起來。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它,並把它濃縮成壹首詩“每壹粒都是堅硬的”。這就開導了人們,讓他們思考真相,讓那些不懂得珍惜糧食的人深受教育。
其次,詩人在闡述上述內容時,並不空泛抽象,而是用生動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說明原因,使人易於接受和理解。像第壹首歌的前三句,總的來說,都是用生動的形象來概括農民在廣闊的田野裏的辛勤勞作,比如春種秋收。這些苦難帶來了大量的糧食,所以我們能活下去,但最後壹句話卻變成了“農民還在餓死。”這樣前後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起讀者思考問題,從對比中得出結論,比作者直接告訴讀者自己的觀點要深刻有力得多。再比如第二首。作者前兩句沒說農民種田有多辛苦,莊稼長得有多不容易。他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下揮汗如雨的情節做了壹個形象的渲染,讓人把這種辛苦和辛苦的味道變得更加具體、深刻和真實。所以,詩人最後以壹種修辭的口吻說“大家都知道每頓飯都很辛苦”是很有說服力的。尤其是把五谷比作滴汗,真的是精妙生動。
最後,詩的語言通俗樸實,音節和諧活潑,朗朗上口,易於背誦,這也是這兩首短詩長期在民間流傳的原因。
3.翻譯:
(1)只要春天播下壹粒種子,秋天就能收獲很多糧食。
世界各地,沒有不耕種的田地,沒有不耕種的田地,但仍然有農民在勞作,卻餓死了。
(2)盛夏的中午,烈日下,農民們還在勞作,汗水滴進了泥土。
誰會想到我們碗裏的每壹粒米都是農民辛勤勞動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