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夢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齡,具不滿百。彭祖資以導養,樊重任性,裁過盈數,終歸冥滅。無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歸丘墓,神還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惡報應,如影隨形,必不差二。
公元前479年4月的壹天,病體沈重的孔子倒背著手,拖著拐杖,徘徊在院子裏。弟子子貢來看他,孔子見到子貢之後,連忙說:“端木賜,妳怎麽才來啊。”接著夫子給子貢講了自己做的壹個夢:夏代的人死了以後,要停靈在東邊的臺階上;周代停放在西階;而商代是停放在正廳的兩根柱子中間。“予疇昔之夜,夢坐奠於兩楹之間。”我昨晚上做了壹個夢,夢見自己坐在兩根柱子之間,接受別人的祭奠,我的祖先是商人(孔子的祖先是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恐怕我要不久於人世了吧!“後七日卒。”
這是“仲尼夢奠”的典故,被歐陽詢寫到了他的傳世名跡《仲尼夢奠帖》裏。
歐陽詢流傳到今天的碑帖最著名的是《九成宮醴泉銘》,墨跡中執牛耳者莫過於《仲尼夢奠帖》,《張翰帖》《蔔商帖》都是摹本,此帖據傳為真跡,果真如此。從唐至今,歷千余載而獨存,豈非有神助者乎?
從文體來看,歐陽詢的這篇“小古文”屬於議論文,中心思想不是討論“仲尼夢奠”的隱喻義,不是討論孔子的“大道不行”。這個典故只是作為壹個論據,說明壹個問題:人,沒有不死的!
孔子活了七十二歲(虛歲七十三),所以開篇說,“仲尼夢奠,七十有二”。由此也可見,孔子總結自己壹生,說: “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時候,是在人生的最晚年了。
孔聖人活了七十二歲,周文王活了九十多,都沒超過百歲啊。彭祖相傳是歷史上活得最長的,八百多歲,據說他會導引之術,才得高齡。樊重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外祖父,有錢有勢,又會享受,所以說他“任性”,活了八十多歲。不管妳活多大,“終歸冥滅”,總是要死的。曹操說:“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也是這般感慨。
“無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 隋唐之時,文人思想受佛教影響比較深,這幾句頗具禪理。孔子看著滔滔流水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人生沒有暫停鍵!誰生下來不老,老而不死呢,只有神仙,倘若是人,那就只能孔子罵的“老而不死,是為賊”了。
人死了,身體就埋進了墳墓裏,魂靈歸還給上蒼,想起來挺讓人傷感的,不敢多想。善惡報應,如影隨形,壹點都不差!結尾的幾句話,純是佛家思想言語,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歐陽詢的《蔔商帖》《張翰帖》和《仲尼夢奠帖》的篇幅都差不多,格式也極為相像。元朝郭天賜跋語曾說:“歐陽平生愛書故事……”,確實,短短的幾句話敘事說理,首尾俱全,說不定歐陽詢還是當時的“段子手”呢!
孔子很看重夢,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生長的魯國是周公的封地,周公喜歡解夢的緣故。他年輕時候經常夢見周公,周公是他的精神的明燈。至今曲阜周公廟的牌坊上還刻著“制禮作樂”四個大字,“禮崩樂壞”是孔子所批判的,而恢復周公的“禮樂”,何嘗不是他的夢想呢?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夢不到周公夫子傷心,夢見了奠柱夫子也下淚!
夢是心頭想,悲夫!